給孩子買玩具,是不少家長的日常,但給孩子做玩具,家長們有嘗試過嗎?衢州有一位爸爸,花了一年的時間,給6歲的兒子造了一臺迷你挖掘機,造型別致、功能齊全,成了孩子的最愛。
這位爸爸叫王群衛,是衢州市柯城區尼山小學的一名教師,在學校和所住的小區裡,他都是出了名的「動手達人」,兒子的嬰兒車、學步車都是他自己動手做的。不僅如此,兒子的不少玩具都是他自己設計製作。
他給兒子造了臺挖掘機,每個零件都是自己組裝
7月11日,記者來到柯城區尼山小學,王群衛在學校裡有個工作室,不少器械都在這裡,給兒子做的挖掘機也搬到了學校,讓學生們也能體驗體驗。
當傳說中的挖掘機開到面前時,記者忍不住驚呼,太可愛了!
王群衛製作的挖掘機是迷你型的,大概是真實挖掘機的十分之一大小,車身是王群衛用木頭做成,連椅墊都是不同顏色的木頭。木頭車身上的操控臺很簡單,三個迷你手柄,一個中號手柄,用來控制挖掘機的行進及挖手的工作。車身下的履帶是王群衛購買鐵片和鏈條帶自己製作而成,開起來十分平穩。這輛挖掘機的每個部位都是王群衛自己組裝製作,連小挖手也是他買了零件自己焊接起來。
「原來以為只要花兩個月的時間,最後敲敲打打做了整整一年才成型。這臺挖掘機算是集木工、電工、焊工等工種為一體的『集大成者』了。」說起這臺挖掘機的製造過程,王群衛調侃道。
當記者問起為什麼會做挖掘機時,王群衛輕描淡寫地說:「我給兒子做的,他喜歡,造出來他還能拿來挖土玩,我也沒造過,想試試。」
王群衛說,兒子一直很喜歡挖掘機,有一臺玩具挖掘機玩了很久。去年暑假,他和兒子王寬晉在海邊玩沙子時,他突發奇想跟兒子說:「我們來造一臺挖掘機吧!」造挖掘機就正式提上了日程。
鐵片、鏈條、支架、小輪子、發動機……計劃的兩個月製造時間被不斷地延長,最終花了整整一年。「現在還在不斷調試,接下來還要給車身刷點漆上去。」
前不久,王老師把自己造的挖掘機帶到了學校,引起了學生們的一陣歡呼。
嬰兒車、學步車、牙齒模型……「老爸製造」陪伴孩子成長
為了給孩子玩,造出一臺挖掘機,這份對孩子的用心讓人瞠目結舌。然而,對於王群衛來說,卻是習以為常,因為,從孩子出生後,他已經造了不少作品了。
王群衛的父親是一名木匠,雖然最後他成了一名教師,但父親的手藝也繼承了不少。平時就喜歡敲敲打打的他,在兒子出生後,更是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兒子1周歲時,他給兒子量身做了一輛嬰兒車,木質的車身,一推出門就十分吸引人。天氣漸熱,擔心封閉的嬰兒車讓兒子覺得熱,王群衛就在車前摳出了一排通風洞。進入夏天,通風洞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他就在通風洞口上裝了臺迷你電扇,讓兒子可以邊出街邊吹風。再接著,他又發現傍晚推兒子出去遛彎時,地面溫度太高,光迷你電扇還是不能讓兒子感覺到涼快,他就在車上裝了一臺噴水泵,可以遠距離噴水,先往地上灑灑水,等水蒸發了地面就涼快了,嬰兒車也就推到那了。
隨著兒子的成長,王群衛的「創造」也在不斷進化。孩子慢慢開始學走路了,嬰兒車也用不了了,這時,他又想著給兒子做一臺學步車。
「市面上的學步車一般都是小孩子推著走路的功能,都沒有聲音,太無聊了,我就想著給兒子做一個跟著他走路唱歌的學步車。」他把一臺敲擊音階的玩具拆了,根據八音盒的製作原理,在學步車的滾軸上嵌入不同長短、距離大小的小木條,當兒子推著學步車向前,滾軸上不同的木點滾動到敲擊音階時,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孩子走著路就能奏出一首歡樂的歌。
上個學期,兒子長了一顆蛀牙,但是有些害怕不敢看醫生,人家的家長是好說歹說買玩具哄孩子去看牙醫,王群衛則是二話不說,給兒子用木頭做了一顆牙齒模型。這個大大的「牙齒」上方被王群衛鑽了一個洞,正好是兒子長蛀牙的地方,他教兒子用麵糊給「牙齒」補牙,這顆「牙齒」補完了,兒子也完全了解了補牙的原理,再也不怕看牙醫了。
兒子4歲就學會鋸木頭,教會孩子自己動手
「我覺得玩具是分好幾種屬性的,有純玩的性質,這些孩子基本很快就會厭棄。還有工具性的,孩子們能在使用它的過程中得到樂趣,學會技能。我給兒子做的東西都是工具性的,這樣才有真正的意義。」王群衛說。
隨著孩子的成長,光玩具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王群衛就帶著兒子王寬晉一起動手,教會他使用工具。今年才6歲的王寬晉已經能熟練使用美工刀,甚至能使用臺鑽鑽板,用鋸子鋸木頭。平時在家他都會跟著爸爸一起敲敲打打,4歲時就學會了使用鋸子。
「其實家長們只要確定沒有危險,把安全法則教給孩子,教會孩子正確使用工具,就可以放心讓孩子去嘗試。」王群衛說,兒子在幼兒園裡也是手工達人,還經常幫同學修玩具。「我會告訴他使用美工刀片時,刀片下面不能有手,刀片走的路徑上不能有手,敲錘子,錘子下面不能有手,一些安全規則用比較簡單明了的方式告訴他,然後讓他試。」
生活中,王群衛也會想出很多有趣的玩法,比如洗澡,他會讓兒子嘗試頭上掛一大袋水,在袋子上戳一些小洞,感受一下淋浴器是什麼樣的。他還會讓兒子自己用泵吸管自己噴水洗,洗澡也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王群衛說,也許你的動手能力沒有那麼強,但爸爸要陪著孩子一起做這些,讓孩子跟你學,跟你一起做,一起體會,肯定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編者註:該視頻與原文無關,僅供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