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來自於馬蜂窩博主——CHAO_er
【一蹴而就婺源秋行】
霧薄似紗,枝染秋色。光如神來,恍若夢境。此般秋景在惦念了許久的 婺源 。---初秋的午後,陽光慵懶迷人,同我司阿妹阿姐閒聊,念叨起多年來一直想要去 婺源 探訪秋色,阿妹和阿姐齊齊響應,雷厲風行,一蹴而就了 婺源 賞秋小分隊
接近年底,大家的年假也幾乎清零,我們各自花費了一天的年假加上雙休日,制定了一個三日的行程。 上海 出發去 婺源 三日是比較匆忙的,由於是第二次去 婺源 ,秋行的重點又在 石城 和 篁嶺 ,在行程的規劃上也是圍繞著 石城 和 篁嶺 展開,最終得到了這樣一個簡單卻又不失精華的 婺源 賞秋路線。
【粗糙手繪系列之婺源之秋】
偷懶只畫了一幅,因為畫小樹林太崩潰
。兩張不同之處在於背景的藍天,圖一用彩鉛直接塗色,圖二是在圖一的基礎上用水暈開了藍天。問了幾個朋友都喜歡圖一,然而自己喜歡的卻是圖二
底稿
圖一
圖二
【BGM】
秋風詞的版本有很多,獨愛吳至青演繹的這一版,飽含著秋的蕭瑟,憂思,寂寥。【秋風詞】——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攝影TIPS】
關於器材:沒有特殊建議,只提兩樣,必帶,腳架,長焦鏡頭。關於時機:紅葉每年根據氣候變化可早可晚,需密切關注當地氣候,或者諮詢客棧老闆。一般來說每年的紅葉最佳觀賞期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最重要的,願我們都能遇到一個陽光燦爛的大晴天。
【賞秋路線實用信息】
【線路安排及建議】
第一天: 上海 —— 婺源 —— 上坦村上海 到 婺源 將近五百公裡的路程,第一天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會在路上度過,正常情況下會在下午三四點到達 婺源 。機緣巧合在微博認識了一位在 婺源 經營包車生意的熱心大哥,在他的推薦下,我們到達 婺源 後由汪口出口下高速直接去到 上坦村 ,遊覽好小小的 上坦村 天色剛好暗下。再由 上坦村 開至 婺源 篁嶺 景區住宿。
第二天: 篁嶺 —— 石城 (程村)早晨直接步行進入 篁嶺 景區。下午前往 石城 ,路上經過 菊徑村 ,晚上在 石城 入住。如在四點左右到達,可去後山觀夕霧。第三天: 石城 (程村)—— 長溪村 —— 上海早起爬到 石城 山坡拍攝晨霧古村秋景,逛一圈程村。前往 長溪村 遊覽。下午返回魔都。
【住宿】:三天二晚的行程,並沒有提前預定住宿。但還是有一些關於住宿的TIPS需要分享給大家。篁嶺 :原來想入住景區內唯一一家酒店, 婺源 篁嶺 曬秋美宿,但因為訂不到房間當天直接衝到半山腰再試一下,直到被保安告知滿房才死心。這家酒店環境地理位置應該是很好的,辦理入住是在半山腰,房價比周邊要貴出不少,提前關注應該可以購買到一晚房價+2張門票索道的組合套餐價,除去這些,我仍舊覺得曬秋美宿值得入住一晚。
白天的 篁嶺 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為過,再美的地方,掙扎於人海也很難不喪失興致,而住在景區內的優勢無疑是傍晚和清晨難能可貴的寧靜時光。如像我們一般無法預訂到曬秋美宿,可入住於景區外面的 曉鱅村 。村子不大但是接待能力很強,雖然周六小村的住宿接近飽和,但耐心尋找依然可以尋到價格合理又乾淨的住宿,只是車位不太好找。我們入住的是村口的一家民宿,標間120一晚,房間很乾淨,也挺寬敞,提供餐食。程村:建議能避開周末儘量避開周末,程村很小,接待能力有限,周末房間不提前預定很難有空餘,另外周末的房價翻倍。我們是周日到達的,大部分民宿都空著,價格相對合理。
程村的住宿條件還是不錯的,看了幾家住宿條件價格都差不離,標間150-180,隨意挑選一家有眼緣的即可。如果在程村無法入住,則考慮住在程村附近的村子,早上趕早駕駛過來看日出。
【上坦村】彈丸之村的小美麗
做行程的時候在糾結第一天到達 婺源 後所剩不多的時間究竟去哪個村落轉一圈會不顯得匆忙,微博上偶然認識的一位 婺源 司機大哥建議我們第一天下高速後直奔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拍攝地, 上坦村 。
這倒喚起了幾年前觀影時的一些記憶。當時並沒有留意到電影的取景地,只依稀記得故事的背景是一個景色秀麗依山傍水的村落。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村婦耗盡大半生上訪之路的故事,於其說是為了自己討個公道,不如說是走不出自己內心的鬱結。電影的最後,她似是撫平了心結,回到了村子裡,開了一家雪蓮牛骨湯,當有人再談論起自己當年之事時,付之一笑。真正的放下,並不是裝聾作啞,緘口不談。真正的放下,是當我們想起那些曾經難以放下的人事之時,內心的波瀾不驚。圓畫幅的濾鏡與電影如出一轍,很少有電影會啟用圓畫幅吧,這部電影之所以用到圓畫幅是有其用意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不是潘金蓮》。
上坦村 位於江灣鎮,而江灣鎮更為家喻戶曉的則是曉起和江嶺。多年前和好友來 婺源 踏春曾經入住在曉起鎮,多年後再次來到曉起鎮,竟能清晰的記得街道的布局和模樣。這裡的村鎮好以下上區分,曉起分上下, 上坦村 緊挨著下坦村, 上坦村 下坦村位於江嶺的必經之路上。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去到下坦村。遠遠的瞥見了 上坦村 的標識,右轉駛過一座水泥橋,下橋後的一片空曠區域可供停車。橋頗為窄小,只夠私家車通行,大 巴中 巴可停靠在橋口的路邊。
遊客喜歡聚集在村頭搭建的簡易特產棚,多為村民自產自銷的當季土特產,依託旅遊業賺點小錢。而電影裡雪蓮開在村頭的那家「雪蓮牛骨湯」因為電影的拍攝而門庭若市,更是遊客爭相留念合影的地方。
我們到達 上坦村 的那天,雲厚重光隱沒,似等一場風雨來。我倒覺著這樣陰陰鬱鬱的色溫更能襯出小村子綠水青山的氣質。
順著橋下村頭邊的階梯來到河邊,竹筏一字排開,早有生意人候著遊客前來。20元一次在竹筏上拍照留念。統共二家人家經營者此道,倒也互不相爭,各自謙讓,和氣生財。輕坐於竹筏之上,河景一覽無餘。遠處的河面上飄散著薄霧,腳下的河水映著蒼穹樹影。此時最適宜順河而上,沏茶一壺,談天說笑。
村口的香樟村儼然成為了 上坦村 的代言人,它形態妖嬈,枝幹蒼勁有力,蜿蜒伸展,垂於河面。左邊是古樹,右邊是古河,彈丸之村的小美麗藏匿於不經意間。白天的遊客較多,喜歡聚集在古樹下合影留念,可以選擇傍晚或者清晨遊客散去後來村口取景。
左手的道路連接著一座木橋, 婺源 沿河的村子大部分都有這樣的獨立木橋,古時都是依賴木橋通行兩岸。木橋結構脆弱,汛期易被洪水衝毀,越來越多的木橋被水泥橋取代,而木橋所承載的足跡以及歲月的蹉跎又如何能被取代。
古村與古橋相偎相依,有了古橋的古村,便多了幾分人間煙火。古橋周圍鮮少有遊客,加之天色漸晚,只有我們幾個包村遊覽。踱步木橋之上,天寧地靜,只聽得腳下咚咚的步伐聲與河水的潺潺聲。
順時針穿行於依山而建的 上坦村 ,拾階而上,滿目皆是百年老宅。天色昏暗並沒有拍攝更多關於 上坦村 屋宅的照片,只是靜靜的感受著這兒的質樸的生活氣息。我聽到了小徑間雞鴨的鳴叫聲,好奇孩子見到遊客羞澀的招呼聲,男主人務農回家老母親暖心的問候聲,院落裡收音機裡傳來的戲曲聲。
聽聞旅遊局曾試圖從當地一大戶人家購買老宅,縱使金錢誘人,但屋主思量再三婉拒,留住的不僅僅是老祖宗留下的宅子,也是幾代人同堂共室的記憶。如今的 上坦村 雖小有名氣,但還未設門票,村內也可住宿,比較知名的有明訓別院·雲水謠,而我們因為次日 篁嶺 的行程並未入住於 上坦村 。入住在 上坦村 的朋友可以連著曉起江嶺一同遊玩。
上坦村 至少在目前看來依然留有著古樸幽靜,如同散落於 婺源 的其它大大小小不知名的古老村落一般遵循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縱使平淡恬淡,依然風雨明媚。踏著夜色來到 篁嶺 ,才進小鎮子的主路便有飯店出來熱情攬客。開車上行直接來到半山腰的景區售票處探路,景區外的村落名曰 曉鱅村 ,這個村落因為 篁嶺 景區所在早已布滿了民宿,又逢周末,村子裡好不熱鬧。民宿雖多,但周六的夜晚也幾近飽和,詢問了幾家皆吃了閉門羹,倒是有一家民宿的兩個孩子極其熱絡的跟著我們幫忙詢問著別家的住宿情況。
溪水環繞著 曉鱅村 叮咚作響,就著水聲月色,我們跟著兩個孩子走遍了小村的角角落落,就在想要放棄回到山腳下的主路去住宿的時候,在村頭找到一家乾淨的民宿,這兒的民宿基本都供餐,吃的簡單,勝在新鮮,早飯晚飯都可在民宿解決。
【篁嶺】曬一闋秋色萬千
曉鱅村 同 篁嶺 近在咫尺,在 曉鱅村 的屋子裡推開窗就能瞥見 篁嶺 的吊橋。收拾完行李放入車內,步行幾分鐘就可到達 篁嶺 的售票處。從 曉鱅村 步行到 篁嶺 的路上,站在山坳頭回望 曉鱅村 ,見到此番景象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那一刻的 曉鱅村 ,炊煙嫋嫋,紅翠相疊,陽光恰到好處的打亮了山巒的線條。雖都是晨霧之景, 曉鱅村 的晨景是不同於 石城 的另一種感覺。層山包裹之下,它宛若隱匿於山谷深處無人知曉的世間秘境。
進入 篁嶺 需要購買門票,若是從山腳下上山則還需要購買索道票。門票價格不便宜意料之中的事,但景區內的人山人海則是意料之外的事兒了。
來 篁嶺 之前並未對其過多了解,我只以為 篁嶺 有的不過就是曬秋,而我也只是奔著曬秋來的,沒有做過任何攻略。來了之後發現 篁嶺 有的不止是曬秋。 篁嶺 還有著峽谷,梯田,花海,古村。景區內有設有高空棧道和高空索道,可俯瞰整個 篁嶺 ,秋季不見花海,只剩碧綠梯田,春季當油菜花,各種當季鮮花布滿田野之時,想必是魏巍壯觀的吧。
幾乎所有進入 篁嶺 的遊客都沿著天街而上,街道兩邊的商鋪是順應景區的商業化模式,和大部分古鎮的商鋪並無兩樣,快速穿行不做停留,往高處走去。偶爾會為路邊的小景致停下步伐。
建在山崖之上的 篁嶺村 ,地無三尺平,聰明的古人總能找到與自然妥協的方式,沒有平衡的自然條件反而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村民們用一根根原木固定於外牆再延伸至屋外,原理看著和城市裡的曬衣杆一樣,將農作物晾曬於竹匾之上,百間民居隨著山崖起伏錯落有致,不經意間成就了曬秋人家的獨特景觀。
細看這些為山村帶來色彩的農作物,紅色的是辣椒,黃色的是皇菊,橙色的是柿子。不同的季節晾曬不同的作物。聽說,隨著景區的商業需求,曬秋已不僅僅是只在秋天才可以見到的景象,有網友戲稱 篁嶺 曬秋,已然淪為了曬四季。即使是別的季節前來,也可以見到黃黃紅紅的作物。
遠遠低估了 篁嶺 的人氣,曬秋雖美,但人流洶湧,大大的削弱了觀賞的興致。在 篁嶺 人擠人的主路以及可以拍攝到曬秋角度的小樓裡這些照片拍攝的實在辛苦,根本無從糾結機位,見縫插針,憋氣匆匆按下了人人都可以拍攝到的角度。一些想要拍攝的畫面,也因無法停息的人流而作罷。我相信 篁嶺 曬秋是有著更好的拍攝角度,建議攝影創作者務必在清晨趕早才能尋得更好的角度感受 篁嶺 靜謐的美, 篁嶺 景區周末的人流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充滿古韻的地方我會想著在著裝上也可以靠近一些,去 磧口 古鎮的時候我穿了一件改良的紅色旗袍。 婺源 之行在 篁嶺 穿了這件紫色斜襟盤扣棉袍。馬頭牆下,曬著辣椒,掛著玉米,捧著南瓜。
當地村民除了喜歡用竹匾晾曬農作物,還喜歡將南瓜地瓜切片晾曬。南瓜片不可切的過薄,通常需要好幾天才可以曬乾,待徹底風乾後蒸食, 婺源 人是很喜歡吃蒸菜的。
不仔細看還以為曬的是肉類。
在 篁嶺 極具風情的的古居中,我們可以見到老宅,祠堂,戲樓,書院,怪屋。人過多的緣故我們只選擇在怪屋中穿行體驗了一把。怪屋內所有的物體都是倒置的,讓人從視覺上失了平衡,視覺支配著大腦,大腦支配著行為,一連串的蝴蝶效應讓身體失去重心。很有趣的體驗感。因會引起不適,怪屋並不適合所有人。
這座老宅裡,踩在木板上聽得到吱吱吖吖的聲響,宅子裡完好的保留著主人家的書房,姑娘家的閨房以及臥房。角角落落裡都透著當初這戶人家的生活氣息。翻閱古書,假扮閨秀。
正值熟秋,枝頭上掛著一個個橙色的小燈籠, 篁嶺 的柿子樹都結了果實。總覺得柿子樹和徽派建築有著難以言喻的般配。
這片土地土質疏鬆,卻從未發生過地質災害,這得益於 篁嶺 的竹。篁,意為竹。 篁嶺 為百畝竹林覆蓋,竹子繁密的根系在土壤之下繁衍,百年來根系與地基纏繞生長,不可分割。
趴在屋頂睡覺的貓兒也被人流驚擾。
距今已有將近600年歷史的 篁嶺 ,其村莊構造頗為講究,橋巷屋錯落有致,分布排列,各有其道。九條巷子順著天街延展開來。事實上,在 篁嶺 ,還是有一些人潮不及的地方。 比如 四通八達的小巷子。這個廢棄的宅子邊,花壇裡的串串紅並不自餒,兀自綻放著驕傲的紅。
無人企及的廢宅,屋內空無一物,唯有這木窗框依然完好,推開窗,我獨享這一片田園秋色。
石徑狹窄細長,兩邊屋宅相連,卻未曾感受到壓抑,橫向有限制,縱向無禁錮。抬起頭,看見不一樣的天空,遇見不一樣的角度。抬頭仰視,上方自成一空間。
雖說曬秋已不是秋季獨有,但我還是會建議大家秋色正當之時來 篁嶺 一遊,理由很簡單,有些東西可輕易替代,但自然在特定的節氣所賦予草木的色彩是無法取代的。
坐落在石耳山中的 篁嶺 古村,隱匿於山間,傲立於山崖,蘊山谷靈氣,集山野之清幽。種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就了 篁嶺 的卓殊。如還有機會,定會趕一個清晨或者擇一個傍晚來感受 篁嶺 一天中最美的時刻。
篁嶺 到 石城 約莫百公裡的路程,途中會經過一個有趣的村子, 菊徑村 。爬上村子對面的山坡可一覽 菊徑村 全景。這個地方早已被當地村民圈地為王,村子參觀是免費的,但是上山坡的觀景臺需要購買門票,一人20。想要拍攝 菊徑村 的全景,就必須要乖乖掏錢。下午到達 菊徑村 發現光線已移至山後,尚有一個角落的屋子呈現在陽光下,再晚一些整個村子都將無光。猜想拍攝 菊徑村 的最佳時間應當為早晨。菊徑村 始建於宋代,前山後水,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村前的河道呈圓形,幾乎繞村一周,高處望去,村落仿若被一條藍色玉帶攬入懷抱。約莫是古人設計建造,才有了今日 中國 最園鄉村的美稱。
下午四點多到達 石城 ,進入 石城 的主路有人看守,需要支付60每人的門票。從 石城 停車場空餘的車位看來,周日的人流會少很多。果然,大部分住宿已經空餘。村子很小,十來分鐘就可以走到頭,住宿的價格相差無異,選擇了一家採光良好的民宿入住。村子裡有二個山頭分別可拍攝日落和日出,停車場旁邊的山頭可拍攝日落,停車場對面的山頭可拍攝日出。山坡不陡,但沒有明顯的道路,需要自行攀高找到拍攝日落的機位。這張照片攝於傍晚四點半,整片村落被金光包裹,但是光比太過強大,樹木的色彩無法體現,等候了許久,效果還是差強人意,只好期待明早的日出重頭戲了。
夜晚的程村很安靜,裹著外套也能感受到一絲絲秋夜涼意,空氣裡總有揮之不去的桔梗燃燒的氣味。民宿的屋內很溫暖,我的三位同伴們正在屋內熱火朝天的鬥地主,而不喜棋牌的我呢,抱著一杯香飄飄奶茶對著窗外清冷的月光發個呆便覺十分愜意。
【石城】秋韻如畫秋色如夢
昨日在村後拍攝日落的時候就聽幾位長槍短炮的大師說半夜要爬上山坡去搶一個拍攝日出的好機位,半夜起床只為了搶一個機位的事兒我還從來沒有參與過,想著總有一席之地能拍攝到心心念念的美景,便沒有那麼執著的念頭。聊天中得知幾位大師連續兩年秋季都來 石城 拍攝,手機中留存的去年 石城 之景已經讓人讚嘆不已,今年再來想必是真愛這 石城 秋色吧。
我和妹子六點出門,六點半到達山坡,此刻饅頭大的山坡已經被密密麻麻的攝影人佔滿。依我觀察這個不大的平臺上拍攝出的照片從左至右角度差別也不會特別大,我帶著妹子尋得一處較為中心的點見縫插針的蹲守。今日趕上了好天氣,只要耐心等待陽光升起就好。
婺源 的村落多為徽派建築,為何 江西 會有徽派建築也曾經是我的疑問。僅是因為 婺源 靠近 安徽 的緣故嗎?但是除了 婺源 ,與 安徽 接壤的別的城鎮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徽派建築。稍稍了解下歷史就能收穫答案。婺源 位於皖贛浙三省交界處,古 徽州 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古代, 婺源 是隸屬於 安徽 的。民國年間, 婺源 曾一度在 安徽 江西 間徘徊,兜兜轉轉,最終被歸入 江西 上饒 市,許多歷史上著名的徽商也來自於 婺源 ,也正是因為這段輾轉的歷史, 婺源 會留存了那麼多的徽派建築。
大約到了七點多,隨著太陽的升高,光就會從村落的右邊一點一點的移現。眼前暗藍色的山林村落隨著第一束光的到來,開始顯現出不一樣的感覺。光,先是照亮了村後的山林,視野中出現了綠,當光照射到樹,畫面中又顯現了紅。
村後的那座山便是 石城 山。山上分布著兩個村落,程村與戴村,戴村和程村一樣也有住宿可供。兩個村落都有觀景臺,此次拍攝點是在程村,有人說戴村才是最佳拍攝點,至於到底哪個村落的角度更勝一籌,有待去過兩個村落拍攝的朋友解答。
程村,就村落本身來說是乏善可陳的,而環繞於村落周圍的古紅楓才是點睛之筆。每當秋冬破曉,晨霧緩緩升起,半掛於樹腰,早起的居民燃起炊煙,晨霧與炊煙交融,陽光潑灑而下,眼前美景如夢如幻。而秋季的晨霧之所以更加撩人心炫,只因這燦燦金霧中有了紅楓的赤。
拍攝現場接連不斷的快門聲,每個人都生怕錯失了捕捉哪怕一瞬間相似的美。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按下了百張照片。最終挑選了這幾張來呈現那時那刻的晨霧美景。
當太陽升高,光比過強,就不再適合拍攝,而絕大部分的攝影人也會選擇撤退。大師回看著相機裡的畫面似乎不太滿意,他覺得今天的霧氣不比去年美好。也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而有幸能得陽光蒞臨見到眷念的晨霧之景,我對今次的晨霧已無可挑剔。回望這小小山坡上的陣仗,連凸起石頭上都被機位佔滿。
收拾了腳架和機器,我和妹子緩緩下山。雞鳴狗叫,山腳下的村落已然甦醒。早餐鋪和商鋪陸續開門迎客,我們從另一條小徑回到客棧,喝一碗熱乎乎的粥,暖一暖冰涼的胃。
並未早起拍日出的小夥伴們表示想要去拍日出的山坡看看,於是一行人再次爬上坡頭。空無一人的山坡那頭,此刻,完全籠罩於 日光 之下的村落是不同於晨霧之景的另一種感覺,空泛,清美。
回到停車場我們驅車離開,繞過層層 盤山 公路到達了另一個擁有絕美秋色的村落, 長溪村 。程村與 長溪村 之間有古道相連,大約13公裡,最為推薦徒步前往, 石城 在高處, 長溪村 在谷中,一路下行,徒步難度不大,三四小時便可到達。由於今日要返滬,時間上並不允許我們徒步。長溪村 村後靠山的地方有一個空曠的停車場,停車場後有一汪碧水,我們沿著村邊的小河進入村內。
環繞於村落的古河長溪河全長37公裡,水質優良,清澈通透。此河乃村落之魂,在村民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 長溪村 的名字顯然取於此河。在 婺源 旅遊業如此紅火的秋日,相比 石城 , 長溪村 要顯得低調許多。隱匿於深山之中,交通的不便,讓 長溪村 排除於旅行團的行程之外。來此處的基本為散客,倒也讓村子多了份寧靜。百餘顆高大的古紅楓佇立於村後,深秋時節,殊不知, 長溪村 有著媲美 石城 的秋色晨霧之景。
時值菊科花季,除了比較常見的皇菊,白菊,在 長溪村 的角角落落總能見到這種粉菊的身影。我並不清楚此菊的學名,玫粉色的花瓣,嫩黃的花蕊,只覺滿目嬌豔俏皮,靚麗怡人。
我們去的那日,分外清幽,停車場裡也只不過只有寥寥幾輛私家車。在這裡,沒有絡繹不絕的人流,沒有琳琅滿目的商鋪,沒有川流不息的現代交通工具。
古屋內的古老陳設,在光影下隱約閃爍,古舊之物似總能勾起記憶中兒時老宅的模樣。
踩著石板路上行,隨意轉進一條巷子,那巷子深窄細長,仿佛走路都有回聲,放低了談笑的音量怕是驚擾了屋內午休的老人家。穿行於巷弄之中,滿目是高聳的馬頭牆,古樸的粉牆黛瓦,與鞋底磨得發亮的青石板,這個村落,以古老又原始的形式存在著,聆聽著,塵封遺忘,亦或是歷史的高歌與淺吟低唱。
問過村民後得知村口有一條通往山頂的至高點,即便沒有日出也想著爬 上高 處俯瞰 長溪村 的全景。而 長溪村 除了村口的這個至高點,也有一個觀測日落的最佳點。這條坡道比起程村更為陡峭,一鼓作氣爬到山頂,秋日的燥熱和高頻耗癢累的大口喘氣。
花費了老大氣力爬上山頂,悲催的是爬上山頂的那一刻還來不及按一下快門,相機無情的關了機,沒有了一絲絲電。。。縱觀眼前的 長溪村 ,我發現紅葉的情況並不如程村,大部分古紅楓上的紅葉已經落盡,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殘葉掛與枝頭,目測再過幾日便會掉盡。原來相同的時日,不同的地理位置,即便相隔不遠,紅葉的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個人推測 長溪村 的最佳紅葉觀測日應要比程村早一周。
下山路上,手機渣圖按了幾張山坡上的所能見到的風景。這顆黃色的古樹在 日照 下尤為醒目。
山坡的另一邊,仍能瞥見彩色樹林的影子。看完 長溪村 後已經接近傍晚,和先生輪流駕駛趕著夜色順利返回 上海 ,將阿妹阿姐分別送回家後到家中已過凌晨。
不覺一年又逢秋,念起 婺源 醉人秋
(如有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