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作者:華商名人堂 高璇
「目前最貴牙植體高達8萬一枚,種三四顆的花費就能買輛便宜的寶馬車。」兩會期間,口腔醫療界一位政協委員的發言,成為網絡熱議焦點,再次勾起了人們對牙醫行業「黑話題」的各種討論。
動輒上千,多則數十萬,「看牙貴」早已成為無數國人心中的一大痛點,許多人不到萬不得已,寧願忍著也不花「冤枉錢」去治療。看牙為何這麼貴?「天價」背後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口腔機構不同,同項價格差幅大
看牙貴得先從口腔機構說起。
目前國內的口腔機構基本分成四類:綜合醫院口腔科、公立專科口腔醫院、私立診所和連鎖機構。根據相關統計,當前公立與民營機構的問診量各攬半壁江山,公立的量稍多一點。
以最具代表性的公立口腔醫院、私立診所和連鎖機構為例,同項診療的費用排序通常如此:私立診所<公立醫院<連鎖機構。
如圖所示,從牙科常見項目——洗牙、拔牙和做牙冠的收費來看,三類不同機構之間存在較大幅度價差,連鎖機構價格顯然偏高。據調查,以鈷鉻合金牙冠為例,連鎖機構普遍為1500元/顆起,但私人診所有的報價僅為900元/顆;涉及進口的材料價差更為顯著,比如瑞典瓷,連鎖機構的定價高達萬元以上,一些公立專科醫院則為5000到8000元不等,而私人診所只有4000元左右。
同樣的材料,價格為什麼會相差一半以上?
華商韜略在訪問中了解到,不同機構在進貨時,成本有所不同。以牙科收費最昂貴的植牙為例,目前國內99%的植體都是進口,每個品牌進入中國都必須獲得生產和銷售許可。
一般而言,一個品牌在國內會設一個總代理,往下有進入省市的各級代理,所以,幾乎所有口腔機構的正規進貨渠道都是相同的,但由於公立醫院進貨時需走招標、採購、開發票等流程,加之其所配備的醫療器械也較為高級,所以比起私立診所成本略高,而私立診所的市場戰略就是低價戰略,以低門檻走量。
與公立醫院和私立診所不同,連鎖機構打造的是高端路線,面向高消費人群。另外,從宣傳、營銷到人員培訓,連鎖機構要花上高昂的「推廣包裝費」,而這類機構的進貨成本通常也是最高的。有報導指出,鑑於環境和服務是一種無形資產,很難計算成本,這也成為了許多連鎖機構抬高價格的底氣和理由。
而醫師技術水平也是收費差異化的一大原因。
除了機構類型,不同地域的口腔醫療行業收費也會根據當地消費水準出現浮動,比如一二線城市和沿海地區的收費普遍會高一些。
由此可見,談到看牙貴不貴的問題,不同地區的患者在不同機構就診,所付出的費用可能就會千差萬別,就同一個項目來說,去連鎖機構的花費會遠遠大於私立診所。但即便是連鎖機構,「植一顆牙八萬」也是「從沒聽說過!」。
口腔醫療行業收費構成分析
儘管雙方各執一詞,但從數據上看,口腔醫療行業的一些項目收費確實不低。有的老年人換上一口好牙,需要花費二三十萬。這些收費都是如何構成的呢?
借鑑網絡流傳的一張圖,或許能對這種費用構成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
患者需要支付的費用基本而言,就是各種有形成本+無形成本,包括設備、耗材成本以及醫生的經驗、技術、風險、勞動服務付出等診療成本。
到底哪個環節推高了「牙價」?
收費最高的牙科項目主要集中在烤瓷牙和種牙上。目前關於牙冠和牙植體耗材採購的進價範圍,並沒有十分確切的說法。但根據此前的一些媒體報導,以最貴的瑞典瓷牙冠為例,有義齒加工廠將其出廠價定為700元左右,而安裝一顆這樣的牙冠會達到7000到10000元上下,也有經銷商爆料稱,有的牙植體成本僅千元,嵌到患者嘴裡後,會出現十倍差價。
目前國內使用的材料嚴重依賴進口,在原材料品質、加工質量等方面都比較過關的牌子尤其是一線品牌都來自國外,與國產品牌相比,進價非常昂貴。另外品牌之間也會有「品牌效應」,就像買服裝,牌子越大,溢價越高。
綜合這些說法,80%來自材料費,而根據前文,進價才10%,另外70%的費用在哪裡?真實情況究竟為何?難道牙科生意如此一本萬利嗎?
對於這個問題,華商韜略在訪問中得到了一種比較可靠和細緻的解釋。
由於我國現行的牙科定價體系對醫務人員勞動成本沒有明晰的定價標準,所以,其實際價值會被迫通過口腔材料的加價來體現,這是高價的一個根源。那麼,這個價值的轉嫁如何體現呢?
實際勞務成本高
比如完成一次5千元的修復烤瓷,其中醫生明確的勞務收費就是一千元左右的手術費,但除了手術,主治醫生在護士和技工等多種人力的配合下,還需完成一系列「精打細磨」的流程,包括造模、牙體預備、取模、灌模等等,非常耗時耗力,而且若患者不滿意,隨時需要重新製作。
總之,中間環節越多,成本自然越高。
醫生經驗能力價值高
口腔診療服務是一項獨立操作性很強、職業風險較高的行業,治療質量往往取決於口腔執業醫師的經驗、水平和能力,而這種能力價值也計算在治療總成本中。
因為含金量高,能夠執業的口腔醫師在國內執業醫師總量佔比中並不高,已成為稀缺資源,甚至有的民營醫院會開出百萬年薪挖走公立醫院醫師,這樣的人力資源成本自然也會分攤到患者身上。
多種輔助檢查+患者就診次數累計
另外,在大多數公立醫院,幾千元診費並不是一次性交完,患者也並非能一次性完成治療。整個過程還牽涉了許多輔助成本,包括拍片、消炎、根管治療等。而據介紹,與其他科目的檢查相比,牙科的成本其實並不高,比如CT,牙科檢查一次在260元左右,其他科目至少要300元以上。但往往患者做一個項目需根據自身口腔狀況多次前往醫院就醫,有的時候甚至需要同時做四五個手術才能完成治療。由此可見,這數千元的花費其實是一種綜合費用,是患者多次就醫治療的一種累計。
硬體大量依靠進口,成本昂貴
而從輔助設備的角度來看,由於一直以來國內產業界對相關的牙科醫療設備研發、投資積極性不高,產品更新換代慢,所以國產的設備基本處於一種低水準的重複循環建設發展狀態。與耗材一樣,目前國內牙科所使用的消毒、麻醉和手術等所有高端器械80%以上都依賴進口,不少設備動輒上百萬,硬體品質越高,收費自然相應越高。而且這些設備每天都處於超高頻使用狀態,計入的磨損成本也相當驚人。
觀念落後導致病情發展嚴重,加大費用支出
「燙個頭髮都捨得花上幾百上千,人一輩子就一口牙,保健治療花幾千就喊貴。」這是牙科醫生們普遍的心聲,他們認為,從病患的角度來看,一直以來國人在保護牙齒的觀念意識上太過落後,總秉持著一種「牙疼不是病」的想法,因此很少有人能夠養成定期保健、定期檢查牙齒的好習慣。
往往是到了覺得不舒服、疼得無法忍受的時候才想起看牙醫,而這時往往為時晚矣,因為很多牙病比如牙周炎的開始,都是無聲無息的,這樣一來便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疾病已經發展到了下一步,需要的治療過程和費用自然多出許多,如果及時預防及早治療,花費就會小很多。
有這樣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口腔病患病率高達97.6%,其中齲齒患病率為50%,全中國有25億顆齲齒;牙周病的患病率高達80%以上;錯頜畸形50%;65歲以上老年人人均缺牙11顆;需要專業幹預而未經治療的比重為94.5%。另外我國從未看過牙醫的人超過60%,只有不到2%的居民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的習慣。」這樣的情況與美日等非常注重牙齒保健的國家相比,是非常嚴重的。
報銷難
由於價格偏高的口腔修復等並不屬於醫保範圍,而且目前國內口腔醫保比例相當低,因此報銷困難,這一切都給患者造成了看牙貴的印象。
總的來說,我國口腔醫療產業的整體監管從採購到定價,尤其是公立醫院,還是比較規範的。看牙雖貴,但價格還算有跡可循,而且與國外相比,所有項目價位基本都低於國際水平,比如在美國,拔牙的價格區間達到每顆480至2000元,因此很多旅居國外的人會因為價格問題不遠萬裡回國治療。
醫院亂象仍存
但整體規範之上,有不少報導指出,
國家對一些機構的管控上,仍有不到位之處,導致經營混亂、亂象百出,一些機構呈「野蠻式」增長,備受詬病。
由於正常運行成本和利潤之間沒有界限,所以只要不斷有患者造訪,有些醫療機構就會自動把價位推向虛高。
有的醫院、尤其是只做單項種植的口腔醫院,會受經濟利益驅使,不顧患者實際情況,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要求患者進行植牙,而不為患者做修復保留原齒;有的則故意治標不治本,或者將病情誇大,以達到讓患者多次花錢就診的目的。
有的地方牙冠製作使用非醫用材料代替醫用材料,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假牙實際材質與所稱品牌不符,變相降低成本;還有爆料稱,加工廠與醫院之間存在「潛規則」,工廠會開出比實際價格高十幾倍的高價發票給醫院忽悠患者,以證其價格「合理性」……這一切,都給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帶來了莫大(博客,微博)的傷害。
從每百萬人口的牙醫配備數量來看,中國每百萬人口中只有100名左右的牙醫,遠遠低於歐美發達或中等發達國家500-1000名的水平。牙科疾病發病率高、就診率低的現狀表明口腔醫療市場潛力巨大。
這樣的局面勢必將加大競爭,形成美國等國早已完成的「優勝劣汰」,有利於推動醫療器械的創新發展與國產化,進而促進行業規範化,縮小价格差異。這樣的趨勢中,對於患者們來說,提高看病效率、效果,改善看病難、貴的局面,只是時間問題。
重磅推薦,演員夏冬的美食世界!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責任編輯:鄧益偉 H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