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理論依據純屬虛構,信則靈,不信則不靈
人類的智商遺傳是一門玄學,你都不知道你家祖傳的智商能給娃傳下去多少。
正常情況下,每個自己認為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家長,都覺得娃將來怎麼也要混的比自己強一些才對。
自己是理工的(國內一流的),娃最少也因該晃蕩在清華。自己要是清華的,娃怎麼也該浪跡在理工(麻省的)。
但事情好像沒那麼順暢,自己雖然是是理工的,怎麼有時候娃卻成了倒數的……
感覺就是自己出生時,隨機分配的智商碰巧達到了家族智商最高上限,所以自己比父親強,比爺爺、太爺爺、老太爺爺都強,一路披荊斬棘、帶著家族的榮耀,來到大城市,進入大公司、大企業、大單位,過著比自己中小學同學強不少的小康生活。
然鵝,智商不能一直維持高位緊繃狀態,觸頂必反彈。於是,娃的智商眼看著就華麗麗的回歸了……
但孩子總歸是要去上學的——
有學習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對比,有對比就有傷害,有傷害就有焦慮,有焦慮就有了焦慮的不同門派……
少年無憂派
【特點】
該門派以學齡前孩子為主,由於孩子尚未經歷過多少考試的磨鍊,所以家長通常信心滿滿,心懷天下。所謂:北清如破竹,哈(Harvard)普(Princeton)麻(MIT)耶(Yale)不在話下。
課外班:未開始或少量學習。
自己眼中的自己:
我不入名校,誰入名校!
別人眼裡的你:
等上了一年學,報了一年課外班,就全踏實了。
焦慮指數:0
人生躺贏派
【特點】
該類人群以胸懷寬廣如浩瀚宇宙的父母為主
堅信北京人生活很幸福,雖然400分不一定能上的了清北,但只要父母都是大學畢業,孩子不用報任何課外班,高中畢業上個985還是易如反掌的。如果想調劑一下口味的話,出國隨便上個知名大學也是不在話下的。
課外班:0
自己眼中的自己:
我從老家一路奮鬥,考上大學,留到北京,就是為了孩子今後能過上躺贏的生活,可以輕鬆上清北。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娃畢業後也能一帆風順的找到好工作,掙大錢,妥妥的過上大康生活的。我就等著娃今後給我買別墅,帶我週遊世界了
別人眼裡的你:
使勁學習的人,尚不能保證一定能有美好的未來,不學習光躺著的……
不過說回來,這種思想指引下,娃倒是有個幸福童年的。
焦慮指數:0
認命派
【特點】
該類人群的父母在小學初期就大致清楚認識自己和孩子在人群中的排名,熟知自己和孩子習性,覺得憑藉自家水平,即使累死累活拼搏也提升不了多少,不如提前認命。
課外班:多數沒有
自己眼中的自己:
我們就是一平常人家,只要孩子平平安安長大就可以了,以後只想做個普通人。
課外班就算了吧,上了也沒多大意思,省下來的錢還能給他買幾平米房子——
別人眼裡的你:
心態很好,貴在保持,孩子長大後如果也能從容面對可能不太高的工資,不把物質和社會地位看的太重,這樣的人生選擇沒有問題。畢竟歐美很多普通人家就是這樣的心態和成長軌跡,他們也快樂的生活著。
焦慮指數:1星
(不知成年後是否還能繼續擁有良好的心態)
搭建平臺派
【特點】
能搭建平臺的父母非富即貴,他們十分看重娃是不是出生在羅馬,如果不是,那就把娃空投到羅馬。等娃到了羅馬以後,父母認為養育任務完成,華麗麗轉身走人,讓娃在羅馬自己長大。
課外班:父母會負責出錢報班,但除了負責接送,沒有過多時間精力投入,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眼中的自己:
我們作為父母已經非常完美了
我們把娃送到了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
我們給了娃北京戶口
我們正在給娃辦理美國身份
能做的我們全做了
我們已經把娃託舉到了最好的平臺上
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了
剩下的就靠他自己了
別人眼裡的你:
羅馬的小樹沒人施肥、澆水、修剪枝條?都是靠曬太陽長大的?
焦慮指數:1星
靜待花開派
【特點】
娃一般現在不給力,但是堅信娃一定會在將來突然逆襲的!
課外班:
沒有或者有一搭沒一搭的上。
自己眼中的自己:
車到山前必有路。考上清北又能怎麼樣?大學才4年,也就是人生的一小段時間,人生路很長,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
別人眼裡的你:
考上清北確實不一定能怎麼樣,但最少畢業後找工作時是能把簡歷遞進去的。
焦慮指數:1星
責權分明派
特點:
自己小時候只在學校學習知識,父母不管,也沒上課外班,放學只是玩,後來不也考上大學了麼?!
課外班:
沒有
自己眼中的自己:
教育孩子不應該是社會、學校和老師的事麼?怎麼現在都推到家長身上了!
我給了你一個好好的孩子,過12年你就應該還給我一個優秀的人才!
我們兩口子都是大學畢業生,孩子應該比我們強,正正常常的在學校上學,以後就應該考上一個好大學,如果這麼好的孩子沒考上好大學,就是你學校教育失責!
義務教育階段,老師就應該保證每個孩子都會才對,我送孩子去學校上課了,回來要是有沒聽懂的地方,就是老師失職,為什麼要讓家長晚上給孩子講!
另外,是不是應該嚴查課外班、嚴查課外超綱教學呀,嚴查其他孩子搶跑,保證孩子們公平的都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
別人眼裡的你:
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你轉。王子陛下,你說什麼都對。那些比你聰明的都應該拉去挖煤!!!
焦慮指數:2星(憑什麼讓我給孩子輔導作業)
出國派
特點:
父母多為海歸,不認可國內教育,認為娃的教育應該以西方素質教育為主,小學階段可以在國內輕鬆愉快的接受基礎教育。中學後應該上國際學校或直接出國,畢業後應該留在歐美。
課外班:
英語、冰球、速滑
自己眼中的自己:
以後我們是要出國的!
中國的學校再好也不如國外的!
現階段的重點是要學好英語和冰上運動。
中國小學課內的數學底子,到了美國夠用到初中畢業了。
語文嘛,學完小學的課,以後就不會忘了,以後我們在美國就是雙語人才,可吃香了。
奧數?不學不學,別再把腦子給學傻了。我們要培養的可是國際化人才!
別人眼中的你:
在美國,華人也是玩命雞娃的,美國當地人想考個好大學的,也在刻苦的學習,輕鬆成長的美國人長大後多數在快餐店打工。
焦慮指數:2星(需要努力學外語、冰球)
學渣焦慮派
特點:
娃吃嘛嘛香,學嘛嘛不會,學習成績賊渣。
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小孩小時候又可愛又好玩,哪知道上小學後能讓你氣成這樣,每天晚上我家就是此起彼伏的吼聲,我現在氣的頭髮都白了。真羨慕學霸的媽媽,他們不用吼,每天孩子輕輕鬆鬆就把作業做完了,考試門門一百,媽媽能保持的年輕又漂亮!
課外班:
有,但感覺課外班比上學教的還難,兩頭跟不上。
自己眼中的自己:
苦日子啥時是個頭啊!
焦慮指數:4星
普牛焦慮派
特點:
小學課內成績還行,課外班能上普通超班。
自己眼中的自己;
原來覺得娃校內經常考一百分,已經是頂尖高手了,考個市重點妥妥沒問題,等到報了課外班才發現,不是因為我娃厲害,而是因為課內太簡單,到了課外班,考試難度一提升,馬上就能看出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了。
本來在校內妥妥的躺贏,一報課外班,怎麼就變成跑著還輸呢?
焦慮指數:3星
大牛焦慮派:
特點:
課外班成績還是不錯的,但是跟塔尖的那一小撮距離太遠,覺得自己毫無趕上的希望,心情沮喪。
自己的想法:
別人家的基因好牛,父母都是北清碩博,打競賽出身,所以孩子特聰明
別人家的孩子好牛,學習特自覺,有空就刷題
別人家的老公好牛,特給力,不僅不詐屍,還能來陪課,給孩子輔導
別人家的老人好牛,不僅不拖後腿,甚至還給孩子記筆記
別人家的老師好牛,講的又細又好……
自己眼中的自己:
我家沒希望了!
別人眼中的你:
比起我們,你家已經考得很好了,別不知足了。
焦慮程度:4星
超牛焦慮派:
特點:
金字塔塔尖的一小撮孩子,家裡大把砸錢報班,每周玩命苦學,全家圍繞孩子學習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盡最大的努力維持在塔尖不掉下來。
報班情況:
校內就應付著考勤,每周輾轉於七八個數學班,五六個語文班、三四個英語班。
自己的想法:
前天的考試,居然還有一堆二年級孩子也來了,而且還考的很好,太有危機感了
昨天數學又考砸了,總積分和第二名只差5分了
今天查分,FCE沒考到卓越,我都不好意思跟同學說
明天那場考試是考綜合,我們只能排到北京前20了
別人眼中的你
算了,看到你這樣,我覺得還是踏踏實實當普通人好了。
焦慮指數:5星
◆ ◆ ◆ ◆ ◆
世上本沒有焦慮
考的試多了
才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焦慮
焦慮的各個門派之間互不兼容,互相不能理解對方
大家雖然生活在一個城市,思維卻處於不同的宇宙
沒有共同語言,彼此不用交流
誰,也看不上誰……
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思維,選擇和決定了娃今後的道路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自己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