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系統rerank模型梳理&論文推薦

2021-03-02 AINLP

作者:憶昔,阿里首猜推薦算法工程師,歡迎勾搭交流,email: yufei.fyf@alibaba-inc.com

一個標準的工業推薦系統通常由三個階段依次組成:召回、排序和重排。一直以來,召回和排序得到了持續的關注和長足的發展。而重排,由於直接從輸入商品列表中生成了最終推薦列表及其展示順序,也在逐漸受到關注並且展示出極大的潛力。這裡總結了這麼幾類已發表並廣泛接受的重排或者 LTR 工作:

1.【Point-wise 模型】和經典的 CTR 模型基本結構類似,如 DNN [8], WDL [9] 和 DeepFM [10]。和排序相比優勢主要在於實時更新的模型、特徵和調控權重。隨著工程能力的升級,ODL [11] 和實時特徵逐漸合併到排序階段並且取得了較大提升。

2.【Pair-wise 模型】通過 pair-wise 損失函數來比較商品對之間的相對關係。具體來說,RankSVM [12], GBRank [13] 和 RankNet [2] 分別使用了 SVM、GBT 和 DNN。但是,pair-wise 模型忽略了列表的全局信息,而且極大地增加了模型訓練和預估的複雜度。

3.【List-wise 模型】建模輸入商品列表的整體信息和對比信息,並通過 list-wise 損失函數來比較序列商品之間的關係。LambdaMart [14]、MIDNN [3]、DLCM[6]、PRM [5] 和 SetRank [4] 分別通過 GBT、DNN、RNN、Self-attention 和 Induced self-attention 來提取這些信息。隨著工程能力的升級,輸入序列的信息和對比關係也上提到排序階段中提取。

4.【Generative 模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如考慮了前序信息的,如 MIRNN [3] 和 Seq2Slate [15] 都通過 RNN 來提取前序信息,再通過 DNN 或者 Pointer-network 來從輸入商品列表中一步步地生成最終推薦列表。最近的組合優化工作 Exact-K [16] 注重於直接對序列整體收益進行建模,設計了兩段式結構,一個用來預測整體收益以指導另一個生成最終推薦列表。

5.【Diversity 模型】最近有很多工作考慮最終推薦列表裡的相關性和多樣性達到平衡,如 [17~20]。

我們最近做了不少重排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重排的架構革新,等公開了再發出來~

公眾號後臺回復【rerank】可打包下載rerank經典論文集~

引用

[1] Cao, Zhe, et al. "Learning to rank: from pairwise approach to listwise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07.

[2] Burges, Chris, et al. "Learning to rank using gradient descent."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05.

[3] Ai, Qingyao, et al. "Learning a deep listwise context model for ranking refinement." The 41st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8.

[4] Pang, Liang, et al. "Setrank: Learning a permutation-invariant ranking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20.

[5] Pei, Changhua, et al. "Personalized re-ranking for recommen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 2019.

[6] Zhuang, Tao, Wenwu Ou, and Zhirong Wang. "Globally optimized mutual influence aware ranking in e-commerce search." arXiv preprint arXiv:1805.08524 (2018).

[7] Gong, Yu, et al. "EdgeRec: Recommender System on Edge in Mobile Taobao."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2020.

[8] Covington, Paul, Jay Adams, and Emre Sargin.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 2016.

[9] Cheng, Heng-Tze, et al. "Wide & deep learning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kshop on deep learning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2016.

[10] Guo, Huifeng, et al. "DeepFM: a factorization-machine 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CTR predic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703.04247 (2017).

[11] Sahoo, Doyen, et al. "Online deep learning: Learn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on the fly." arXiv preprint arXiv:1711.03705 (2017).

[12] Lee, Ching-Pei, and Chih-Jen Lin. "Large-scale linear ranksvm." Neural computation 26.4 (2014): 781-817.

[13] Zheng, Zhaohui, et al. "A regression framework for learning ranking functions using relative relevance judg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07.

[14] Burges, Christopher JC. "From ranknet to lambdarank to lambdamart: An overview." Learning 11.23-581 (2010): 81.

[15] Bello, Irwan, et al. "Seq2slate: Re-ranking and slate optimization with rnns." arXiv preprint arXiv:1810.02019 (2018).

[16] Gong, Yu, et al. "Exact-k recommendation via maximal clique optim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 Data Mining. 2019.

[17] Chen, Laming, Guoxin Zhang, and Eric Zhou. "Fast greedy map inference for determinantal point process to improve recommendation diversity."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8.

[18] Gelada, Carles, et al. "Deepmdp: Learning continuous latent space models for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rXiv preprint arXiv:1906.02736 (2019).

[19] Gogna, Anupriya, and Angshul Majumdar. "Balancing accuracy and diversity in recommendations using matrix completion framework."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25 (2017): 83-95.

[20] Wilhelm, Mark, et al. "Practical diversified recommendations on youtube with determinantal point processes."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8.

由於微信平臺算法改版,公號內容將不再以時間排序展示,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推送,強烈建議星標我們和給我們多點點【在看】。星標具體步驟為:

(1)點擊頁面最上方"AINLP",進入公眾號主頁。

(2)點擊右上角的小點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就可以啦。

感謝支持,比心。

進群請添加AINLP小助手微信 AINLPer(id: ainlper),備註推薦系統

推薦閱讀

這個NLP工具,玩得根本停不下來

徵稿啟示| 200元稿費+5000DBC(價值20個小時GPU算力)

完結撒花!李宏毅老師深度學習與人類語言處理課程視頻及課件(附下載)

從數據到模型,你可能需要1篇詳實的pytorch踩坑指南

如何讓Bert在finetune小數據集時更「穩」一點

模型壓縮實踐系列之——bert-of-theseus,一個非常親民的bert壓縮方法

文本自動摘要任務的「不完全」心得總結番外篇——submodular函數優化

Node2Vec 論文+代碼筆記

模型壓縮實踐收尾篇——模型蒸餾以及其他一些技巧實踐小結

中文命名實體識別工具(NER)哪家強?

學自然語言處理,其實更應該學好英語

史丹福大學NLP組Python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工具Stanza試用

關於AINLP

AINLP 是一個有趣有AI的自然語言處理社區,專注於 AI、NLP、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推薦算法等相關技術的分享,主題包括文本摘要、智能問答、聊天機器人、機器翻譯、自動生成、知識圖譜、預訓練模型、推薦系統、計算廣告、招聘信息、求職經驗分享等,歡迎關注!加技術交流群請添加AINLPer(id:ainlper),備註工作/研究方向+加群目的。

閱讀至此了,分享、點讚、在看三選一吧🙏

相關焦點

  • 推薦系統經典模型 Wide & Deep 論文剖析
    它發表於2016年,作者是Google App Store的推薦團隊。這年剛好是深度學習興起的時間。這篇文章討論的就是如何利用深度學習模型來進行推薦系統的CTR預測,可以說是在推薦系統領域一次深度學習的成功嘗試。著名的推薦模型Wide & deep就是出自這篇論文,這個模型因為實現簡單,效果不俗而在各大公司廣泛應用。因此它同樣也可以認為是推薦領域的必讀文章之一。
  • 序列推薦模型梳理(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
    序列推薦(sequential recommendation)在推薦系統裡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 一文梳理聯邦學習推薦系統研究進展
    推薦系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它已經無時無刻不方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並且已經成為許多社交/購物/新聞平臺中必不可少的組件。近些年來學術界以及工業界的研究者們已經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經典有效的推薦模型,比如UserCF、ItemCF、MF、FM、BPR、Item2vec、NCF、DIN等等,更多推薦模型介紹可參考[一文盡覽推薦系統模型演變史]。
  • 【博士論文】基於網絡特徵學習的個性化推薦系統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王鴻偉的博士論文,入選2020年度「CCF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 重讀Youtube深度學習推薦系統論文,字字珠璣,驚為神文
    AI 前線導讀:2016 年,Youtube 發布了一篇深度推薦系統論文《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已經沒有什麼新穎的地方。
  • 今日Paper | 新聞推薦系統;多路編碼;知識增強型預訓練模型等
    from=leiphonecolumn_paperreview0118這是一篇來自巴西航空理工學院的博士畢業論文,主要討論了基於深度學習的新聞推薦系統的設計方法 —— 不是討論某個具體的架構,而是討論如何設計架構,也就是「元架構」。
  • 重讀 Youtube 深度學習推薦系統論文,字字珠璣,驚為神文
    這周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Youtube 的深度推薦系統論文《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這是 2016 年的論文,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已經沒有什麼新穎的地方,我也是兩年前讀過這篇文章之後就放下了,但前幾天重讀這篇文章,竟讓發現了諸多亮點,幾乎處處是套路,處處是經驗,不由驚為神文。
  • 面試題:隱語義模型是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的嗎?
    ,隱語義建模;隱語義模型的核心思想;隱語義模型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隱語義模型與推薦系統的關係;工程中常用的矩陣分解方法前言推薦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分支,隱語義建模。從netflix推薦大賽之後,這些技術被用在推薦領域,並且得到明顯的效果。比如,在推薦系統中,能夠用這些模型將用戶的行為(用戶的偏好)對item進行自動聚類,也就是把item劃分到不同類別/主題,這些主題/類別可以理解為用戶的興趣。
  • 「看一看」推薦模型揭秘!微信團隊提出實時Look-alike算法,解決推薦系統多樣性問題
    論文作者 |  Yudan Liu, Kaikai Ge, Xu Zhang, Leyu Lin,騰訊微信事業群 AI 前線導讀:Look-alike 是廣告領域經典的推薦算法,擁有定向能力強、用戶擴展精準等優點。本文在微信看一看的推薦場景下對傳統 look-alike 進行了改造,使之更適合高時效性的資訊推薦系統。
  • 怎麼給海量商品設計推薦系統?阿里蓋坤團隊提出深層樹結構檢索模型
    最近蓋坤團隊的一篇新論文《Learning Tree-based Model for Recommender Systems》也介紹了他們在推薦系統算法設計方面的新進展。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把論文內容介紹如下。
  • 推薦系統丨YouTube召回模型設計
    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人
  • 10 Mins Paper:斯坦福博後王鴻偉為你講解推薦系統經典論文
    研究方向為圖神經網絡,知識圖譜和推薦系統,曾獲得2018年Google PhD Fellowship。本期10 mins paper主要介紹了八篇推薦系統專題的論文:1.本視頻介紹了一篇將圖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成功應用在大規模真實場景的論文,文章提出了一個局部卷積的概念,不是像一般的GCN一樣在全局的圖上進行優化,而是給特定節點構造一個有限領域節點的子圖進行優化,同時文章還包含了一些實際算法落地中的優化措施,是一篇很好的將圖神經網絡應用在實際推薦系統中的論文。
  • 面向科研的推薦系統Benchmark誕生!
    推薦系統年會上的關於推薦系統Benchmark的文章。所以引發兩個問題:模型的可復現性以及模型之間的公平對比,因此,本文針對隱式反饋Top-N推薦問題提出一種benchmark。簡介: 該文首先系統地回顧了85篇推薦論文,包括論文接收的年份和會議分布、常用的推薦系統數據集分布、所對比的基線模型的分布以及評價指標分布等。
  • 【推薦系統】推薦系統結合知識圖譜簡單總結
    首先對簡單介紹推薦系統,之後整理了幾篇結合知識表示的論文。一句話來介紹的話,就是通過分析歷史數據,來給用戶 推薦 可能會喜歡/購買的商品, 這裡面的核心就是用戶 (User) 和 商品 (Item)。更進一步,推薦系統的關鍵有下面三部分:在RS中,具體的問題有多種,這篇筆記暫時側重於Click-Through-Rate(點擊預測) 問題,即根據用戶歷史點擊/購買的Item列表,來預測 是否會點擊/購買當前item,因此不考慮user的一些屬性因素的話,本質就是判斷歷史item集合與當前新的item的相似度。
  • 天衍實驗室推薦系統糾偏方法論文入選NeurIPS-2020
    在我們瀏覽各大網站和APP時,受推薦系統影響,大量相似產品反覆出現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不僅會產生視覺疲勞,而且很難讓我們做出理性的判斷和購買決策。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主流的推薦系統採用的都是大數據模型篩查方式,會產生較大的路徑依賴。
  • YouTube基於多任務學習的視頻排序推薦系統
    作者在《深度學習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這篇文章中對YouTube在2016年提出的一個兩階段的深度學習推薦模型進行了詳細介紹,該模型是深度學習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最經典的模型之一
  • 用DNN構建推薦系統-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論文精讀
    這篇論文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是google的YouTube團隊在推薦系統上DNN方面的嘗試,發表在16年9月的RecSys會議。
  • 多目標學習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
    於是,推薦系統研究者開始思考:能不能預估用戶在其他行為上的概率? 這些概率實際上就是模型要學習的目標,多種目標綜合起來,包括閱讀、點讚、收藏、分享等等一系列的行為,歸納到一個模型裡面進行學習,這就是推薦系統的多目標學習。做推薦算法肯定繞不開多目標。
  • 獨家| AAAI-17獲獎論文深度解讀(下):蒙特卡羅定位和推薦系統
    在這篇論文解讀中,除了介紹有關推薦系統的基本思想,我們也打算幫助讀者了解假設以及實驗設計,並基於 RSs 的當前發展給出我個人的看法。最後還會推薦些有價值的閱讀材料幫助讀者深入研究推薦系統。一. 背景——信息超載與推薦系統時間的推移,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被稱為信息過載的時代。現在,人們發現去尋找他們想要的信息變得越來越困難。
  • 想知道Facebook怎樣做推薦?FB開源深度學習推薦模型
    DLRM 通過結合協同過濾算法和預測分析方法,提供了推薦系統當前最優效果。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基於神經網絡的個性化和推薦模型成為在生產環境中構建推薦系統的重要工具。但是,這些模型與其他深度學習模型有顯著區別,它們必須能夠處理類別數據(categorical data),該數據類型用於描述高級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