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Happy Lunar New Year
環環這麼可愛,不加個星標嗎?
六家基建企業一線員工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如何極速建成。
用於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於6日開始驗收並逐步移交。從1月25日接到命令、1月26日完成施工圖紙到最終驗收移交,這座總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擁有1500張床位的大型醫院僅用了十餘天。幾天前,編設床位1000張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僅用9天就實現從完成設計方案到交付的全過程。而正常情況下,建設這樣體量的醫院,至少需要兩年工期。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驚訝地評論稱,「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央視對兩家醫院施工現場24小時網絡直播開通後,上億網民自願充當「雲監工」,為一線建設者鼓勁吶喊。在這場抵禦疫情的緊急救援行動中,大量國企、民企和外企集中發力,成為「中國速度」的踐行者。日前,《環球時報》記者電話連線參與兩家醫院建設的部分企業,請現場一線人員解密:他們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張標註了日期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完工,歷時10天(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中建三局:「小時制」地圖確保進度
1月25日,提前進場,完成大部分地面平整。
1月26日,防滲層施工全面展開,開始底板鋼筋綁紮。
1月27日,首批貨櫃板房吊裝。
1月28日,1棟雙層病房區鋼結構初具規模。
1月29日,板房安裝完成20%,水電暖用、機電設備同步作業。
1月30日,貨櫃板房進場、改裝、吊裝快速推進。
1月31日,基礎混凝土澆築完成。
2月1日,活動板房全部安裝完成,道路、醫療配套設施施工全面推進。
2月2日,火神山醫院工程完工。
這是中建三局建設火神山醫院的部分工作進度。1月23日,武漢市決定由中建集團在漢企業中建三局牽頭,在武漢市蔡甸區火速建設火神山醫院。在「年關」和「疫情」的雙重阻力下,如何加快增派勞動力進場?中建三局物資組緊急撥通一個又一個工友和家屬的電話,對工友的擔心和焦慮,解釋了一遍又一遍。負責項目招採工作的韓建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切資源幫助工友上崗,哪怕要我們一個個去接,也要把他們接來」。1月24日,項目入場挖掘機95臺、推土機33臺、壓路機5臺、自卸車160臺,160名管理人員和240名工人集結完畢。1月24日除夕當天,上百臺挖掘機抵達火神山醫院項目現場,一座小土山被連夜剷平,累計平整場地5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足球場大小。
春節期間臨時備貨,型號不齊是現實問題。據中建三局項目技術員黃甜介紹,各廠家生產的板房規格型號都有差異,「這些差異看似只是釐米級,但當幾百個貨櫃拼接起來後,誤差將達到幾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深化設計中對780多個貨櫃的排布進行重新「精準定位」,需要一根線一根線設計排布。連續奮戰4個晝夜後,黃甜和同事終於完成深化設計,火神山醫院建設的「藍圖」宣告完成。
為保障工程按時完工,負責工程信息管理工作的黃擋玉和團隊制定了「小時制」作戰地圖,搭建了一個包含設備、人員、物資、工程實況等所有實時數據的「臨時資料庫」。黃擋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每天上午10時和晚上6時,我們都會對現場各單位施工進度按小時進行通報考核,如有延誤,第一時間上報,確保進度受控。」
中國電信:雲部署縮短建設周期
如果說箱式板房組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軀體,那麼讓軀體活起來,有賴於看不見的信息化系統。採用傳統方式安裝大量IT設備最少需要10天,緊要關頭,5G、雲計算等新技術派上用場。中國電信利用雲部署,僅用12小時就完成火神山醫院的信息系統建設。2月1日,雷神山4G、5G、醫療雲、網際網路、語音通話等通信及信息化服務開通準備工作,也提前3天全部完工。
1月27日清晨,中國電信接到指令,需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開通央視直播。由於當天交通管制升級,武漢電信新業務中心主任張濤和同事只能背著攝像頭等設備,徒步2.5公裡走進工地。當晚20時,央視對兩家醫院建設工地的直播順利開通。
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雷神山醫院項目總監邱海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趕工期,現場沒辦法安裝複雜的管道路由,只能臨時將網線埋在地下。地面施工開始後,再把網線改裝在圍牆上。「為確保網絡直播不中斷,工作人員每兩小時要到圍牆上巡視一次。醫院投入使用後,我們將逐步將網線改成管道路由。」
1月31日早上9時30分,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接到解放軍總醫院緊急需求,要完成火神山醫院與解放軍總醫院遠程會診調試。為搶工期,避開基建開挖,中國電信武漢蔡甸分公司從知音湖中鋪設一條光纜接到火神山。21時15分,中國電信與華為團隊合作完成火神山醫院首個「遠程會診平臺」的網絡鋪設和設備調試。藉助這個平臺,外地醫療專家可通過遠程視頻,與火神山醫院的醫務人員對病患進行遠程會診。
中國石化:全力保障救護車
2月3日,與火神山醫院僅一牆之隔的中國石化武漢知音大道加油站裡一片繁忙。從2月3日凌晨開始至2月9日,知音大道加油站對所有進站加油的120救護車輛提供免費加油服務,為轉運患者的救護車司乘人員提供免費簡餐服務。2月3日凌晨起,該加油站員工全面升級防護措施,穿隔離服和護目鏡上崗。
與火神山醫院僅一牆之隔的中國石化武漢知音大道加油站
「火神山醫院接診以來,到加油站來的救護車越來越多,最大的困難是克服心理壓力。說一點不怕,那是假話」,知音大道加油站站長李鄭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看到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在爭分奪秒拯救老百姓的生命,我們必須堅守崗位。」他回憶說,幾天前,一輛救護車進站加油。救護車司機主動表示:我車裡有確診病人,你不要來加油,我自己加。「但我們的員工還是很自覺地上前幫忙,這是職業本能。」
中國石化此次承擔了為兩家醫院免費提供油、氣的任務,除此之外,火神山醫院建設初期,中國石化的知音大道加油站還曾作為火神山醫院建設指揮部的臨時會議場地。「大年三十醫院正式開工,那幾天武漢又在下雨,工地現場全是泥,這麼冷的天,很多建築工人想喝口熱水就只能來加油站。」李鄭軍說,加油站4名員工要為近4000名施工建設者提供熱水、方便麵等物資供應保障。「我們加油站每天要燒近200壺開水,已經燒壞了6個水壺。」加油站員工董進榮表示,這家加油站後來被火神山醫院建設者稱為「紅帽子港灣」。
國家電網:連夜吹響集結號
2月1日凌晨,火神山醫院順利通電。200多名國家電網武漢供電公司的施工人員用一周時間,克服惡劣天氣對施工帶來的影響,順利完成任務。大年初一接到任務後,湖北武漢江夏區供電公司當晚便緊急組織人員,制定施工方案,調配吊車及設備運輸車輛,將10臺環網櫃、26臺箱變從外地裝車送至醫院建設工地。
由於籌建醫院電源隸屬於軍運村供電網絡,且都是地下電纜,與正常接線區別較大,再加上疫區陰雨天氣頻繁,強化臨時供電設備的運行管理、保證醫院投運後的用電安全成為當務之急。現場負責指揮的國網武漢市蔡甸區供電公司總經理胡浩介紹說,為保障雷神山醫院的安全用電,每處施工現場都配備有工作負責人,並用柵欄和圍欄帶進行提醒和警示,防止人員誤入,最大限度確保施工現場施工和用電安全。
施耐德電氣:非常規操作保障醫院
2月3日火神山醫院接診前,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緊急援建的電氣設備就已用於兩座醫院。施耐德電氣全國銷售部華中區高級區域經理楊曉文表示,通常核心元器件從中標到交付需要1-2周,而火神山醫院的所有核心元器件必須在兩天內完成交付。由於時間緊迫,所有流程都是「非常規操作」。在接到需求時第一時間主動協調設計院、成套設備廠去問設計圖;幾十個系列的產品清單陸續出爐,團隊拿到一部分就立即協調一部分,逐個核對庫存並立即發貨;園區封路,工作人員就先用平板車把設備運到路障旁邊,人工把零件遞過去,讓另一側的盤廠接收,保障生產。
「火神山和雷神山項目的火速建成,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中國基建的強大能力,特別是高效組織各單位、協調資源、供應鏈保障能力。」楊曉文表示,施工現場的氛圍也令人感動。「施工熱火朝天又忙中有序。場外等候進場的物資和車輛一眼望不到頭,但大家都有序排隊、進場。」
三一重工:吊車司機每天只睡兩小時
在全民圍觀的「雲監工」直播中,網友們給中國基建設備起了暱稱。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車被稱為「大紅」,挖掘機被稱為「小黃」,起重機則被叫作「送高宗」。自1月24日接到建設任務以來,三一重工的41臺起重機、8臺泵車、35臺攪拌車、22臺挖機共計106臺設備24小時晝夜不停,順利完成場地平整、砂石回填、土方澆築等重要環節的施工。
「雲監工」給在醫院工地作業的機械設備起暱稱
武漢恆力中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紅光是三一重工的VIP客戶,購買過數臺三一品牌挖掘機。1月24日,他接到需要挖掘機到火神山醫院施工的通知後,二話沒說應下了。那時公司已經放假,考慮到武漢公共運輸停運及疫情防控需要,黃紅光決定親自上陣,將一臺挖掘機用拖車拉到施工現場。「我到工地時,那裡的挖掘機已經很多了,上百臺在24小時作業,現場人山人海」,黃紅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施工現場看到了李克強總理。「總理冒著生命危險到工地看望我們,我感覺很自豪,感覺自己為國家作了一點點貢獻。」
據三一重工重起事業部湖北鴻輝機械有限公司的員工陳勁松介紹,該公司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緊急貢獻了60多臺機車,已放假回家的機車司機接到電話後自願回武漢,讓他很感動。「有的工種可以24小時兩班倒,但我們的吊車師傅每人每天只能在車上睡兩三個小時。」
得知雷神山醫院開工建設後,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80後黨員劉濤主動遞交了「請戰書」。劉濤平靜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應該做的。我相信,中國哪個地方有困難,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有意願去做一點貢獻,只是每個人的工種不同而已。」在工地的這幾天,讓劉濤印象最深刻的細節是,一天中午吃飯時,四五個工人沒地方休息,直接躺在冰冷的工地上睡著了。「他們真的非常辛苦!『基建狂魔』的讚譽,是所有一線普通工人用智慧和辛苦換來的!」劉濤說。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張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