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喵媽讀到了一篇在海洋館裡學英語單詞的文章,相當喜歡,順藤摸瓜地找到了公號「陪伴札記」的作者,沒想到這位厲害的媽媽穎靜,竟然是我的一位老相識。
穎靜: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一個有愛有心有方法愛分享的上班族媽媽
老友重見真是格外歡樂,交流起小屁孩們的玩樂、旅行和學習,也是話題特別多。喵媽今天就要隆重邀請穎靜,看看她是怎麼在海洋館裡一邊帶娃玩一邊學英語的。
在苗苗半歲的時候,我們辦了位於陸家嘴的上海海洋水族館的年卡,雖然小朋友還小,但是海洋館那些海底隧道還是挺好看的。對於單次160的門票而言,388元的年卡真是非常超值!一米以下兒童免票,一米以上兒童可以考慮辦888的家庭年卡。(此處等待海洋館打賞)
苗苗學英語後,去了一次,馬上就記住了catfish,rainbowfish,lionfish,jellyfish..……之後去了兩次,我著重給她介紹英文名,發現小朋友對感興趣的魚兒認知力也非常強大,而海洋館的英文標識也做得相對清晰,一次兩次三次遠遠學不完這些複合詞,是今後一直可以常去常學的地方。
海洋館進門先是一個比較開放的以中國淡水生物為主的區域,比如揚子鱷,小朋友知道Alligator和Crocodile,這裡我們看到的是Alligator,Alligator的嘴更短一點,顏色也更深。而海洋館裡的是Chinese Alligator(揚子鱷),生活地與名字的組合,不過這樣的組合後面看到的還有很多。
然後走進一樓的魚缸展區,這一個地方比較黑,但是燈光打著每個小魚箱都非常好看,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區域,讓我認識許多有趣的魚類:
Amazon leaf fish(亞馬遜枯葉魚),長得真的很像一片葉子。
Black Ghost knifefish(黑鬼魚),薄薄的,這個詞太長,我只教苗苗記住knifefish,另外中文我也沒有教,因為中文名和英文名無法直譯,怕小朋友混淆。
Angel Fish(神仙魚)仔細觀察神仙魚的特點就是有兩根細細的飄帶,大概這也就是名字的由來吧!(不懂的人主要靠猜,請大家指正)
小魚缸展區的種類還是非常豐富的,還有許多不勝枚舉,但是還有大類上比較集中的一些。
各種tetra(脂鯉,南美熱帶魚)
各種catfish(從中文譯名和形態來看,會發現catfish簡直各種譯名,月光鴨嘴也是catfish,鼠魚也是catfish,而且之後的樓層,還有各種catfish)
再穿過第一個隧道,看各種肥肥的black Pacu(巨脂鯉)和stingray(魟),這個隧道裡的魚和最後一層的相比還是不夠好看,但是穿過隧道,馬上能看到一個很大的玻璃隔著的深深的湖,湖面還有兩隻黑天鵝,苗苗經常要趴在這兒看一會天鵝已經裡面遊來遊去的小魚和烏龜。
坐著穿過魚群的自動扶梯,來到了第二層。第二層主要以一些比較大的魚缸為主,有小朋友最喜歡的rainbow fish,最害怕的sawfish(鋸鰩),最夢幻的jellyfish,還有最愛的企鵝等等,同樣在這一層,我們還認識了rockfish,upside-down catfish,glass catfish,zebra fish,lion fish,seadragon,seahorse,king crab,spider crab等等等等……
再下一層,就可以看巨幕海底世界了,好幾次還看到了潛水員叔叔在裡面餵食,裡面主要以eagle Ray為主,遨遊在水中的樣子像極了飛行,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地方。
我們每次都要花一點世界看完巨幕,感受海底世界的宏大,然後開始最後的隧道之旅,隧道有石斑洞穴、鯊魚海灣、還有明亮的最最適合拍照的魚群區(攝影師媽媽告訴你們這是唯一適合拍合影的地方),以及最後漂亮的熱帶魚隧道。這裡的魚類非常多,而指示牌列在兩側,需要家長帶著孩子慢慢地看,慢慢地找,但也是更有趣的一件事。
那麼大的海洋館,我們去了那麼多次,大概總結出了這樣三種方法來記住各種魚類的名字,並不專業,但還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只教孩子記住有鬍子的就是catfish,雖然中文翻譯各有不同。部分特徵明顯的比如upside-down catfish,glass catfish會特別指出一下。
upside-down catfish中文叫做倒吊鼠,第一次因為標識不明顯,苗苗叫著說It's catfish!我還不太相信,問了志願者答曰倒吊鼠,但苗苗堅持有鬍子的一定叫catfish,看了巨大的介紹牌才明白,這條魚是肚子朝上遊泳,因此得名。
glass catfish則是一種身體透明的有鬍子的小魚,我們也正是在這裡學到了glass這個詞。
彩虹魚因為苗苗讀過相關繪本,特別喜歡,每次到了第二層就指著這個大魚箱叫道:Rainbow fish!
裡面有lake rainbow fish, red rainbow fish等幾種,我們會在她記住大類後的之後幾次觀察魚類的時候讓她區別,但是一些過於複雜的名字我們並不跟她說,大概主要是自己也記不住吧!另外一點就是,海洋館的中文翻譯以俗名為主,比如彩虹魚都翻譯成各種非常文藝的名字,比如紅蘋果藍美人,略抽象了些。
同樣在第三層的石斑洞穴裡有著許多種的石斑魚,但是我們只教了小朋友一個詞,就是grouper(石斑魚),至於我為什麼這麼做,貼一串圖你們感受一下……
是的,我為了寫這篇文章自己一個人又去了兩次海洋館拍了一百多張照片,整理下來的感受就是——如果貼上來,你們會恨我的……
我也不想培養一個生物狂的娃娃,當然主要是我自己也搞不清,所以只教大類就夠了。
小朋友在習慣了海洋館是一個講英語的地方以後,自己也會發現很多魚並給他們起名字,比如她看到一條有斑點的魚,就非常興奮地指著說,It's a spotted fish!(spotted這個形容詞同樣來源於海洋館學到的斑海豹spotted seal)
雖然我們知道這條魚一定不叫斑點魚,但是一定要先肯定小朋友的發現,然後我們會指給她看旁邊的指示牌,找到這條魚,告訴她,This spotted fish is babbitfish.
類似像這一類的複合詞其實是最容易特點記憶的,魚類的形態特點完全就是他們的名字,pipefish相對也比中文名字槍吻海龍對小朋友來講更直接更好記。
蜘蛛蟹也屬於此類,可以讓小朋友觀察,蜘蛛蟹的腿比別的螃蟹更長一點,身體更圓一點,還有一個尖尖的腦袋,的確很像蜘蛛,海洋館的蜘蛛蟹水缸後面還布置了一張大蜘蛛網,非常形象。
海洋館裡的許多複合名詞都可以按照特點記憶,但有時候也會有混淆,需要家長多多澄清。
苗苗在看過zebra fish之後就明白了,因為有斑紋,所以叫zebra fish。
於是她在別的魚缸裡看到類似斑馬紋的魚也會開心叫我們看zebra fish,但這條魚並不是,而是Tiger fish,雖然好像它的斑紋更像斑馬,但Zebra fish是非常非常小的橫條紋小魚,這點可要記住了!
海底隧道裡的魚和小魚缸的不一樣,不是一缸魚配一塊或幾塊牌子,而是一個隧道的魚配著一排的指示牌,所以我們去了一年,終於摸清了主要魚類。同時隨著小朋友的慢慢長大,也要教她自己看牌子和真魚的對比,來找到一些魚。
milk fish的特點在熱帶魚魚缸裡非常鮮明,銀白色修長的身體,在一眾身體圓圓的小魚中很容易找出來。
butterflyfish在海底隧道裡其實一共有三種,但是區別不算大,這種明黃色佔身體部位較多的最容易找到,也是能讓小朋友培養認魚的興趣的好種類。
小丑魚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最早苗苗在一個裝滿各種顏色鮮豔但無論中英文名字都太難的魚缸裡發現它的時候,叫它orange fish.(那個魚缸的名字實在太難,於是我們就分顏色叫了)同樣我們當時跟她說了The orange fish is clownfish.
等到了海底隧道,又指給她看clownfish的牌子,最後在出口處,果然找到了這條有白色條紋的小魚,凡是小朋友自己能找到的魚,對於詞彙的記憶一定是能更深刻一點的。
再提一句,雖然海洋館的中文名許多都讓我覺得記不下來,這可能也是最初我教苗苗記英文名的原因(大家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英文好記多了),但是中文大類還是得教一下,我忽略了這件事情以後,直接導致小朋友自己翻譯,有天在家裡問我貓魚的事情,足足讓我楞了五秒鐘,然後花了很長時間跟她解釋,catfish其實是鯰魚這件事。
最後致謝在英語啟蒙上和我觀點一致行動一致的先生,最早就是他開始讓我把每個英文學名在海洋館裡重新用手機查一遍中文學名,然後一個個準確的教給苗苗,當然很多時候海洋館信號不好,一個人帶著孩子,另一個人得花好多時間負責查字典。同樣,如果沒有先生的共同努力,把海洋館變成這樣一個學習英語的天然環境也是不那麼容易做到的,所以,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們的老公吧!
歡迎關注穎靜的個人公眾號:陪伴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