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9月23日消息(記者劉湛 通訊員芭楠)為配合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農村扶貧攻堅工作,重慶市巴南區近期利用「巴渝兒歌創作基地」這一優勢,發動本鎮中小學師生積極參與創編了一批扶貧攻堅兒歌,在學校廣泛傳唱,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吶喊助威。
對於小學生來說,扶貧攻堅工作是一項陌生的工作,要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來反映,的確是一件難事。為幫助學生們了解當前扶貧攻堅工作情況,為創作打基礎,重慶市巴南區文聯、區作協界石兒歌學會和界石鎮兒歌辦公室組織近30名中小學兒歌骨幹作者,舉辦扶貧攻堅兒歌寫作培訓。界石鎮處在城鄉結合部,既有蓬勃發展的新興工業園區,也有廣袤的鄉村田野。巴南區作協兒歌骨幹創作組組長、 《巴渝兒歌》執行主編、界石小學兒歌輔導教師盧光順利用周末時間,帶領界石校外兒歌班學生,到農村參加挖紅苕等社會實踐活動,體驗農事,感受「粒粒皆辛苦」 ;參觀農家草堂,聽介紹,看資料,增長農業知識。巴南區文聯委員、區作協理事、界石兒歌學會會長徐平精心搜集了大量的扶貧攻堅資料,並製作成圖文並茂的PPT課件,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扶貧攻堅的相關精神,還即興創作了《不是親人勝親人》 《扶貧叔叔到農村》等9首示範兒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觸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通過培訓,學生們打開了思路,掌握了知識、方法和技巧,積極投入到了寫作之中。
學生們根據扶貧攻堅資料,聯繫採風體驗看到的、親身經歷的,用學到的兒歌寫作技法,創作出了一首首兒歌。這些兒歌,有歌頌扶貧幹部辛勤工作的《扶貧日記》 《扶貧幹部辛苦啦》《汗水流下變河水》 ,也有歌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水果變成金元寶》 ;有反映幫貧困戶改造危舊房的《搬到新居迎太陽》 《盆子罐子全休息》 ,也有反映脫貧效果的《貧困人家有了錢》 《整村脫貧敲鑼鼓》 《爺爺笑得牙掉光》等,這些兒歌生動形象反映了扶貧中的好人好事和扶貧後的農村新面貌,深受幹部群眾歡迎。
界石小學六年級5班的譚麗紅是外來貧困農民工子女,外公長期生病靠農村低保,母親外出打工且時常患病,姐姐在讀大學,全家主要靠父親一人打工掙錢養活,生活十分困難。經學生家長提出申請,她已通過審查獲得貧困資助,還有學校黨員與其結對幫扶,經常有愛心人士對其給予捐贈。她參加寫作培訓特別認真,想到生病的外公和媽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一首兒歌《對症下藥病就好》 :「脫貧任務已知曉, /精準扶貧辦法妙。/一家一戶查原因, /結對幫扶講實效。/好像病人查病因, /對症下藥病就好。 」界石小學六年級2班的陳敏家住天星寺鎮的偏僻農村,已通過審查獲得貧困資助。陳敏小時候就住在老家破舊不堪的房子裡,爺爺還住在老家的危房裡,奶奶已搬到界石居住,父親常年外出打工。聽了兒歌寫作培訓後,陳敏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了兒歌《搬到新居迎太陽》 : 「我家住在山裡面, /房屋破舊又難看。/政府提出搞搬遷, /大家拍手笑開顏。/搬到新居迎太陽, /又明亮來又溫暖。 」
盧玉婷是界石小學六年級1班的學生,在學校經常看到有愛心人士來捐款捐物資助貧困兒童,聽到學校時常在廣播上通知貧困生到財務室領取生活補助金或領取免費牛奶等,看到貧困同學提著一箱箱愛心牛奶、抱著大包小包的愛心禮物,平時自己也幫幫貧困同學。她由此激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兒歌《忙》 :「送種忙, /捐款忙, /扶貧打響攻堅仗。/捐衣忙, /送書忙, /娃娃也來出力量。 」
界石鎮為給扶貧攻堅工作造勢,特邀市區兒歌專家對這些兒歌進行潤色,並以鎮政府名義精選了53首優秀兒歌編印了扶貧專輯,擴大宣傳影響,營造宣傳氛圍,讓扶貧攻堅深入人心,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搞好扶貧攻堅工作,唱響時代凱歌。目前,這些兒歌在學校廣泛傳唱,受到有關方面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