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高考,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相對於基礎教育來說,高等教育的難度和廣度有著明顯的提升。
而相對於步入社會靠知識吃飯的人來說,卻只是個基礎。
它就像是一條通道,一邊連著不諳世事的學生,一邊連著財富、地位和階層。
也正因如此,每個國家的高考,都是一道獨木連接的「天塹」。
當然了,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獲取高校門票的手段也不同。
在國內,學而優則仕。
你只能通過參加高考,博取一個好名次,才有入場資格。
在西方所謂的發達國家,私立高校盛行。
而名校,也因資本的力量悉數花落私立院校。
不過在這裡,除了通過考試之外,你還可以通過「捐贈」來入校。
只要錢捐得足夠多,別說錄取你了,讓學校裡的學院用你的名字命名都行。
雖然這沒有什麼公平性可言,但是拼不了知識就拼財力,至少也算是有個「規則」。
而在印度,如果既拼不得學識,又拼不得財力,你還有第三條路可走:作弊。
改裝一部計算器,內置信號發送和接收設備。
為了防止考場有信號屏蔽,再將金屬墊圈自製成可以連接「計算器」的大功率天線,從而與外界取得無障礙通信。
這種操作,一般人只在諜戰片裡看見過。
而在印度的高考考場內,這就是部分作弊考生的基本操作之一。
更為「高端」一些的,還有用微型麥克風的,用隱形藍牙耳機的。
甚至還有人專門「研發」出了一種「作弊裝」,可以完美容納那些作弊用具。
跟機器貓似的…
當然了,大部分人是來不了這個的。
因為全世界8.4億無電人口中,印度就獨佔了將近一個「小目標」。
電子設備,根本就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玩意。
但是設備可以沒有,弊不能不做。
較為「接地氣」的作弊方式,是傳紙條。
這張「印度火車風」的圖,相信不少人都見過。
考場外,那些搭人梯爬窗戶的家長,是負責「接收和發送」信息的。
來回穿梭的,是負責把紙條傳給外面專門做題的「知識分子」的。
不考試不知父母恩…
直到看到了印度高考考場外的情形,我才真的相信了印度的摩託車上,原來疊的確實都是真人。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
這麼明顯的作弊,怎麼就沒人管呢?
其實也不是沒人管,因為只要不瞎,哪個考場工作人員都看得見。
互相之間心知肚明、各取所需,終歸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
但是這世界上,沒有哪面牆是不透風的。
被曝光後,一年之內300多人被抓,700多人被取消考試成績。
按理說,這回總該消停了吧?
其實你用腳後跟也能想到:不可能。
「人梯」是不能搭了,但是「通訊」不能斷。
只要跟相關的老師上下一條線全部「搞好關係」,高考作個弊還是不叫事的。
2016年,印度一個叫比哈爾邦的地方出了一個文科狀元。
不用想,放榜那天的比哈爾,一定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印度記者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趕緊跑過去採訪。
結果這一採訪才發現,文科狀元魯比·拉伊連政治學都不知為何物,愣是以為這門課就是烹飪課。
由於採訪是現場直播,記者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都傻了…
印度考試委員會一看這情況,那得調查啊。
於是就先給她安排了一場複試。
但是這位姐,卻連一個問題都回答不上來。
跟著她一起倒黴的,還有理科狀元。
理科狀元跟她同屬一個學校。
但是在面對複試時,不僅不知道水和H2O是一回事,就連元素周期表裡化學性質最活潑的元素,都被他說成了鋁。
要我說,這倆孩子也是夠實心眼的。
自己學習不行,能有個大學上不就行了麼。
再說了,你抄答案也不知道「省著點」抄。
500分的試卷,倆人一個抄了444,一個抄了485。
我都不知道該說你們點什麼好…
同年,卡納塔克邦的化學考試題目被洩露,17萬名學生不得不重考。
然而重考之前,題目又洩露了…
這兩件事的波及範圍很大,牽連了不少人。
按理說,這回總該消停了吧。
但是僅僅兩年後,連中考帶高考的題目,居然被洩露到網絡上了。
以至於不得不讓280萬名學生重新考試。
這一次,印度是下了血本了。
每一位考生都處於攝像頭的監視之下,但凡有點什麼多餘的動作,都能被看得一清二楚的。
不得不說,這個舉措是真的好,印度高考的客觀公正,終於要到來了。
但是比「人均一個攝像頭」更魔幻的是,一看到這個陣仗,660萬印度考生裡,有90多萬人,直接棄考了…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印度高考的奇葩事,只能當成「趣聞」。
但是撰寫此文,我卻無意去嘲諷誰。
雖然印度的窮人想實現階層的躍遷很難,但他們至少知道高考是一條捷徑。
而這些年,國內那些詆毀中國教育、抨擊高考制度的人,卻總是選擇性地忽略全世界都是應試教育的客觀事實,只會去談立場、說理念。
說到底,都是「講故事」。
但是,這確實影響了一些人。
那些「白卷英雄」們,至今無一人成材;而那些想要放棄學業的人,也為自己的退避找到了冠冕堂皇的藉口。
高考雖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但是也沒有人會告訴你,其他的路上,都布滿了遠比高考更鋒利的荊棘。
努力學習吧,趁還有人願意教自己的時候。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誠言呈語』,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