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兩化」看廈門】 蝶變騰飛氣如虹

2021-01-14 網易

  

  翻看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人們總是先被一張照片吸引:在這張黑白照片上,挖掘機正在配合大卡車開挖土方,遠景是山丘、樹林,以及一片低矮的平房。看著這張照片,耳邊似乎也傳來一陣號角聲,一種拼搏激情油然而生。

  天風海濤,滄桑巨變。時代的大潮澎湃鷺江兩岸,對於廈門經濟特區來說,40年所經歷的,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能從一張張最新航拍圖中看到:匱乏落後的彈丸之地,如今已變成繁榮富裕的海上花園;偏居東南一隅的海防小城,華麗蝶變成「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廈門通過城市賦能、城市更新,讓建設之美轉化成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圖為美麗的白鷺洲風光。 王火炎攝

  大廈之門,逐浪千裡。懷揣大海的波瀾壯闊,廈門市委市政府以宏偉藍圖為指引,一茬接著一茬幹,有力推動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第一座跨海大橋,第一條海底隧道,第一條海景地鐵,第一條融納山海的空中步道,一個個具有全國指標性意義的項目推動和見證著城市的騰飛與改變,綻放著城市建設的異彩,抒寫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

  四時鷺島一城花,天藍海闊千卷畫。如今的廈門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眾多城市名片,這些榮譽的獲得就是特區建立40年來城市建設歷程的最好見證,就是城市建設的「交響樂」。

  乘風破浪,勇攀高峰。隨著「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及加快高顏值廈門建設的深入推進,廈門市正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翻開城市建設發展的新篇章。

  規劃引領 跨島發展破瓶頸

  特區的基因是先行先試,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潮頭,歷史一次次選擇了廈門,一場大氣磅礴的城市嬗變精彩上演。一個個戰略,一份份規劃,引領著城市建設發展。1980年,廈門經濟特區起航,1981年,《廈門市總體規劃(1980-2000年)》隨即出爐。

  規劃是龍頭,戰略是目標。為了舞好城市規劃這個龍頭,廈門開創全國先河,不僅從國外請來專家編制城市總體發展規劃,還率先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早在1985年,《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將廈門經濟特區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審視,這一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了廈門的戰略地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廈門城市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廈門也正是依託這份發展戰略,引領著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建設。

  時間進入21世紀,本島基本飽和,島外發展滯後問題凸顯。2002年,廈門跨島發展戰略實施,《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明確提出新的城市布局結構,推動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這一規劃的緣起就是2002年6月,在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後,廈門開始了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的步伐,並將「四個結合」作為跨島發展戰略思路。

  跨島發展戰略,指明了廈門的定位、擘畫了發展藍圖,更為城市建設立下風向標。十幾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戰略實施,先後調整島外行政區劃、加快連接島內外交通設施的建設、抓緊投建島外城市次中心,設立火炬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兩岸新興產業園區、自貿片區,使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跨島發展氣勢如虹,帶來特區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2016年,廈門城市總體規划進行新一輪修訂,提出了構建「一島一帶多中心」組團式海灣城市的城市發展新格局。這部規劃融入「多規合一」理念,從過去的「規劃打架」到「多規合一」,「一張藍圖」構建了廈門立體化城市空間規劃體系,走在全國前列。

  歷史的航程波瀾壯闊,時代的大潮奔流不息。今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先後召開「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推進會和加快建設高顏值廈門大會,吹響了新一輪跨島發展及城市建設衝鋒號。一個個重頭項目,一項項重大投資,雙輪驅動,城市「面子」和「裡子」齊頭並進,既要建設更重管理,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和顏值。一方面聚焦城市更新,以更高品質推動島內大提升;另一方面聚焦新城拓展,以更大力度推進島外大發展,全力把廈門建設成為更富現代化國際化魅力、更具閩南文化特色、更有大愛情懷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

  精明增長 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

  在1980年,特區初創階段,廈門市區仍然圍繞著鷺江兩岸鋪開,但是,城市已經有「向北」的趨勢——篔簹海堤、湖濱南路開闢,位於湖濱中路的湖濱飯店也在這一年建起,這是當時廈門的第一高樓。

  發展的東風越吹越勁。1980年,廈門城市建成區13.8平方公裡,插上特區的發展羽翼後,這一數字開始快速增長:1990年,城市建成區達42.5平方公裡,湖濱北路已建成,篔簹湖以北已形成建築群,湖濱南路和廈禾路之間也形成了成片街區;到新世紀初,城區飛速向東、向北發展,蓮前大道、金尚路、雲頂隧道等都已建成,環島路全線貫通,廈門國際會展中心也已建起;2004年,城市建成區覆蓋全島,達到158平方公裡。

  跨島發展號角吹響後,島內五緣灣,島外海滄灣、馬鑾灣、集美新城、環東海域等相繼開發,一片片新城區強勢崛起,如今四個島外城市次中心建設全面提速,六大新城以及廈門新機場等重大片區成為城市建設的增長極。40年來,廈門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80年13.8平方公裡增加到2019年397.84平方公裡,擴大了近28倍。

  另一項數據顯示,廈門市重點項目建設年度完成投資額由2000年的39.75億元猛增到2019年的1430.18億元,且連續5年完成投資突破千億元,極大地增強發展後勁。

  在如此體量的投資下,一座座標誌性大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重大重點工程穩步推進,連片成勢的大開發、大建設,築牢民生之基。以住宅為例,1980年廈門人均住房面積僅6.95平方米,2019年該數據增長為30.32平方米。廈門還率先全國提出建立「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發展思路,精準保障不同人群。今年,廈門市將完成2017年提出的「3年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萬套」建設目標,讓「地段佳、配套好、規模大、品質高、功能齊」的宜居保障房新社區在鷺島遍地開花。

  建成區的拓展,體現著城市的高顏值,而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城市搭起一條條脈絡神經。比如,1980年特區建立初期,廈門島內只有赤嶺水廠和蓮坂水廠兩座自來水廠,日供水量合計約5.26萬噸,如今僅島內一家高殿水廠,最大供水能力就達到90萬噸/日;2019年,廈門市全社會用電量282.98億千瓦時,是特區成立時的100多倍。這些變化的數字背後,是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是營商環境的不斷提升。

  開發增量,盤活存量。城市發展的高質量,不僅體現於數字的增長,更在於人的感受。圍繞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廈門緊緊抓住人這個核心,緊湊利用城市空間,通過城市賦能、城市更新、城市雙修,讓城市精明增長,讓建設之美轉化成百姓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通達五洲 立體交通網覆蓋全球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如今的廈門經濟特區,已經是中國連接世界的一扇大門。

  特區建設初期,廈門的陸、鐵、海、空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如公路裡程僅600多公裡,鐵路僅有一條鷹廈鐵路進島,沒有機場,港口也是百廢待興。用海防小城來形容,毫不為過。

  經濟特區建立後,廈門公路開始10年一大變:從1991年的國內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到2001年當時亞洲第一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海滄大橋,再到2010年前後相繼建成通車的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如今更有軌道交通和「兩環八射」快速路網……大交通、大格局,跨島發展如虎添翼。

  鐵路,也從全國鐵路「盲腸」,逐漸擁有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等多條高等級鐵路,升級為如今的樞紐,年旅客到發量更是從特區建立時的幾十萬人次,發展到如今的超5000萬人次。

  廈門機場是我國第一個由地方政府籌資並利用外國貸款建設的國際機場,創造了建設時間僅21個月的「特區速度」。之後,廈航也伴隨著特區起飛。如今已發展成知名的大型航空產業集團,被譽為「中國民航業發展的縮影」。2019年,廈門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2700萬人次,航線通達亞、歐、北美、大洋洲,正在建設的廈門新機場,將為特區發展再添新引擎。

  以港立市、以港興市。如今的廈門港,年貨櫃吞吐量超1100萬標箱,穩居全球第十四位——從年吞吐量三四千標箱的邊陲小港,到如今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貨櫃運輸幹線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對臺航運主要口岸,廈門港走過的是一條開放發展的輝煌之路。

  中歐班列、「絲路海運」、「絲路飛翔」……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廈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正在迸發出更大活力,全方位驅動廈門乃至區域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

  四十載風雨一路高歌,四十載揚帆起航再出發。廈門正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城市建設全面發展,加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化魅力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兩高兩化」看廈門」蝶變騰飛氣如虹
    懷揣大海的波瀾壯闊,廈門市委市政府以宏偉藍圖為指引,一茬接著一茬幹,有力推動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第一座跨海大橋,第一條海底隧道,第一條海景地鐵,第一條融納山海的空中步道,一個個具有全國指標性意義的項目推動和見證著城市的騰飛與改變,綻放著城市建設的異彩,抒寫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四時鷺島一城花,天藍海闊千卷畫。
  • 蝶變騰飛氣如虹
    懷揣大海的波瀾壯闊,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以總書記親自為這座城市擘畫的宏偉藍圖為指引,一茬接著一茬幹,有力推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第一座跨海大橋,第一條海底隧道,第一條海景地鐵,第一條融納山海的空中步道,一個個具有全國指標性意義的項目推動和見證著城市的騰飛與改變,綻放著城市建設的異彩,抒寫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
  • 【「兩高兩化」看廈門】雲破日出別樣紅
    剛結束的廈門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深刻總結了2020年廈門市經濟工作,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對2021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福建省委、廈門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確保「十四五」打開新局面、呈現新氣象。
  • 廈門公民科學素質蟬聯全省第一!科普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這一成績是廈門繼「十二五」後,再獲全省第一,標誌著廈門市科普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夯實人力資源支撐。中國科協於2020年4月至10月組織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總結評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實施情況。
  • 英雄氣如虹
    沙場秋點兵,英雄氣如虹。這一番自豪之語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軍人勇於大道爭鋒的英雄氣質。由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軍事五項隊」榮譽稱號的八一軍事五項隊隊員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們用400多人次徵戰世界軍體賽場,奪得100多個世界冠軍的榮耀, 讓「鐵血隊訓」成為英雄誓言——「不流血流汗幹不了軍事五項」。
  • 廈門地鐵3號線最新進展,實現軌通
    今天下午在廈門東海域50米的海底隨著鋪軌機牽引著最後一組25米長鋼軌緩緩駛入位於軌道交通3號線過海段左線的接軌點精準落位3號線(廈門火車站至蔡厝站)實現軌通!
  • 昔日「豪俊氣如虹」,卻如今「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
    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鬥。月觀橫空,紋錦制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詞人在詞中撫今追昔,「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的風光已成昨日黃花,而今剩下的只有「亂雲」、「流水」和「離宮」。此時此境,詞人唯有飲酒、作詞可打發時光:「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詞的氣勢也由此而沖天直起,詞人飽滿的人格力量因此而張揚,那種困獸猶鬥、慷慨悲壯的形象與頑強拚搏的豪情與雄心清晰可見,給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與意志鼓舞。
  • 市委召開多場座談會就廈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翁華鴻) 12月16日-18日,根據市委統一安排,市委領導陳秋雄、陳瀋陽
  • 2020廈門跨島大發展系列報導之馬鑾灣新城:萬眾期待 灣景日趨美好(二)
    2井噴90多處教育設施陸續爆發秋季招生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今年,馬鑾灣新城片區將有4所學校對外招生,他們是備受關注的蔡林學校、廈門華銳萊普頓學校、東瑤學校及芸景實驗小學。馬鑾灣新城開發建設總指揮部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規劃建設90多處教育設施,包括幼兒園、小學等,未來片區將達到「300米一所幼兒園,500米一所小學,1000米一所中學」的密度標準,助力打造「廈門最溫馨灣區」和「廈門灣兩高兩化新極點」。此前,海滄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芸美小學及幼兒園、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已投用招生。今年來,教育資源更是集中爆發。
  • 廈門貨櫃碼頭向海圖強 建設世界一流港口
    「這騰飛之路,展現了廈門港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驅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所取得的成就,成為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發展奇蹟中的精彩一筆。」廈門貨櫃碼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騰飛之路的裡程碑事件,有改革開放之初的「放水養魚」、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政企分設、本世紀初廈漳港口一體化管理,更有2013年廈門港完成資源整合、成立廈門貨櫃碼頭集團。
  • 全長26.5公裡 廈門地鐵3號線(火車站至蔡厝)實現軌通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林施贇 通訊員 朱俊博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 昨日下午,在廈門東海域海平面以下50米處的海底,隨著鋪軌龍門吊牽引著最後一組25米長鋼軌緩緩進入位於地鐵3號線過海段左線的接軌點,並精準落位,地鐵3號線(廈門火車站至蔡厝站)實現軌通,這一控制性節點工程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地鐵3號線離開通初期運營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 大道如虹通途暢
    從空中俯瞰,寬闊、通暢的高速公路如同一條騰飛的巨龍,它一路穿山跨河,氣勢如虹,正清晰地舞動在崇山峻岭間。交通改善,世界變「小」。對於土生土長的屏邊人黃朝光來說,更懂得時空距離縮短的意義。在他的記憶裡,以前祖祖輩輩居住在深山溝壑之間,走出村口即意味著一次遠行。「現在好了,早上出門開車到蒙自,吃碗過橋米線再回來,都不到1個小時,太便捷了。
  • 廈門新機場助力翔安騰飛 立體交通網構築宜居生活區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效果圖。  廈門新機場助力翔安騰飛  正在建設中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作為海西交通樞紐的廈門新機場,機場定位為我國重要的國際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國際貨運口岸機場、兩岸交流門戶機場。未來,它將成為輻射海峽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大大提升翔安國際化的發展步伐。
  • 以青春之我 圓夢青春之廈門!這場青春的盛宴,等你來打call~
    這場分享會你看了嗎?2020年在廈高校「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以下簡稱「三愛」)主題教育活動——「以青春之我圓夢青春之廈門」沙龍分享會日前在廈門大學上弦場舉辦。這是一場青春聚會,也是一次成長對話。
  • 池州兩化融合工作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全市兩化融合工作取得新突破日前,省經信委公布了2016年國家級和省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名單,我市天方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市首家獲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
  • 兩化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名詞解釋說明
    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由基礎環境、工業應用、應用效益等三類指標構成。指標數據主要來自國家和地方統計年鑑,以及少量調研採集數據。2010和2011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52.73和59.07。
  • 廈門同安高顏值高素質新城在騰飛
    風光旖旎的同安新城區位優勢明顯,是廈門跨島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陳嘉新 攝同安新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圖為新城內的商業綜合體廈門陽光小鎮。近年來,在「跨島發展」戰略指引下,同安灣成為開發的熱點,按照廈門市委「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部署,同安新城建設不斷提速。綠帶繞海,產業聚集,富有活力,特色鮮明,一個宜居宜業宜創、產城融合的現代濱海新城已然崛起。
  • 廈門組織走訪慰問離退休幹部 舉辦豐富多彩的老年節主題活動
    廈門網訊 (文/圖 市委老幹部局提供)殷殷尊老意,濃濃敬老情。市委市政府心繫老同志、關心關愛老同志,10月24日下午,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胡昌升專程走訪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原灌口敬老院),調研廈門老年大學,看望老黨員志願者服務隊老同志、老媽媽關愛團成員。胡昌升與老同志們一一握手,叮囑他們在發揮餘熱的同時,要注意保重身體。
  • 廈門一中今年畢業生都考上哪些大學?一圖秒懂!最大的變化是…
    「兩高」(本一錄取率高和被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攀高),是外界評價像廈門一中這樣明星中學的因素之一,雖然辦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兩高」,但是,「兩高」還是有現實意義。今年,廈門一中一直以來高位運行的「兩高」,又創新高。今年廈門一中參加國內高考的學生有871人,100%考上本科,其中,本一錄取率在96%以上,比往年大約提高一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