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人們總是先被一張照片吸引:在這張黑白照片上,挖掘機正在配合大卡車開挖土方,遠景是山丘、樹林,以及一片低矮的平房。看著這張照片,耳邊似乎也傳來一陣號角聲,一種拼搏激情油然而生。
天風海濤,滄桑巨變。時代的大潮澎湃鷺江兩岸,對於廈門經濟特區來說,40年所經歷的,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能從一張張最新航拍圖中看到:匱乏落後的彈丸之地,如今已變成繁榮富裕的海上花園;偏居東南一隅的海防小城,華麗蝶變成「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廈門通過城市賦能、城市更新,讓建設之美轉化成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圖為美麗的白鷺洲風光。 王火炎攝
大廈之門,逐浪千裡。懷揣大海的波瀾壯闊,廈門市委市政府以宏偉藍圖為指引,一茬接著一茬幹,有力推動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第一座跨海大橋,第一條海底隧道,第一條海景地鐵,第一條融納山海的空中步道,一個個具有全國指標性意義的項目推動和見證著城市的騰飛與改變,綻放著城市建設的異彩,抒寫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
四時鷺島一城花,天藍海闊千卷畫。如今的廈門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眾多城市名片,這些榮譽的獲得就是特區建立40年來城市建設歷程的最好見證,就是城市建設的「交響樂」。
乘風破浪,勇攀高峰。隨著「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及加快高顏值廈門建設的深入推進,廈門市正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翻開城市建設發展的新篇章。
規劃引領 跨島發展破瓶頸
特區的基因是先行先試,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潮頭,歷史一次次選擇了廈門,一場大氣磅礴的城市嬗變精彩上演。一個個戰略,一份份規劃,引領著城市建設發展。1980年,廈門經濟特區起航,1981年,《廈門市總體規劃(1980-2000年)》隨即出爐。
規劃是龍頭,戰略是目標。為了舞好城市規劃這個龍頭,廈門開創全國先河,不僅從國外請來專家編制城市總體發展規劃,還率先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早在1985年,《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將廈門經濟特區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審視,這一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了廈門的戰略地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廈門城市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廈門也正是依託這份發展戰略,引領著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建設。
時間進入21世紀,本島基本飽和,島外發展滯後問題凸顯。2002年,廈門跨島發展戰略實施,《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明確提出新的城市布局結構,推動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這一規劃的緣起就是2002年6月,在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後,廈門開始了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的步伐,並將「四個結合」作為跨島發展戰略思路。
跨島發展戰略,指明了廈門的定位、擘畫了發展藍圖,更為城市建設立下風向標。十幾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戰略實施,先後調整島外行政區劃、加快連接島內外交通設施的建設、抓緊投建島外城市次中心,設立火炬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兩岸新興產業園區、自貿片區,使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跨島發展氣勢如虹,帶來特區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2016年,廈門城市總體規划進行新一輪修訂,提出了構建「一島一帶多中心」組團式海灣城市的城市發展新格局。這部規劃融入「多規合一」理念,從過去的「規劃打架」到「多規合一」,「一張藍圖」構建了廈門立體化城市空間規劃體系,走在全國前列。
歷史的航程波瀾壯闊,時代的大潮奔流不息。今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先後召開「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推進會和加快建設高顏值廈門大會,吹響了新一輪跨島發展及城市建設衝鋒號。一個個重頭項目,一項項重大投資,雙輪驅動,城市「面子」和「裡子」齊頭並進,既要建設更重管理,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和顏值。一方面聚焦城市更新,以更高品質推動島內大提升;另一方面聚焦新城拓展,以更大力度推進島外大發展,全力把廈門建設成為更富現代化國際化魅力、更具閩南文化特色、更有大愛情懷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
精明增長 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
在1980年,特區初創階段,廈門市區仍然圍繞著鷺江兩岸鋪開,但是,城市已經有「向北」的趨勢——篔簹海堤、湖濱南路開闢,位於湖濱中路的湖濱飯店也在這一年建起,這是當時廈門的第一高樓。
發展的東風越吹越勁。1980年,廈門城市建成區13.8平方公裡,插上特區的發展羽翼後,這一數字開始快速增長:1990年,城市建成區達42.5平方公裡,湖濱北路已建成,篔簹湖以北已形成建築群,湖濱南路和廈禾路之間也形成了成片街區;到新世紀初,城區飛速向東、向北發展,蓮前大道、金尚路、雲頂隧道等都已建成,環島路全線貫通,廈門國際會展中心也已建起;2004年,城市建成區覆蓋全島,達到158平方公裡。
跨島發展號角吹響後,島內五緣灣,島外海滄灣、馬鑾灣、集美新城、環東海域等相繼開發,一片片新城區強勢崛起,如今四個島外城市次中心建設全面提速,六大新城以及廈門新機場等重大片區成為城市建設的增長極。40年來,廈門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80年13.8平方公裡增加到2019年397.84平方公裡,擴大了近28倍。
另一項數據顯示,廈門市重點項目建設年度完成投資額由2000年的39.75億元猛增到2019年的1430.18億元,且連續5年完成投資突破千億元,極大地增強發展後勁。
在如此體量的投資下,一座座標誌性大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重大重點工程穩步推進,連片成勢的大開發、大建設,築牢民生之基。以住宅為例,1980年廈門人均住房面積僅6.95平方米,2019年該數據增長為30.32平方米。廈門還率先全國提出建立「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發展思路,精準保障不同人群。今年,廈門市將完成2017年提出的「3年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萬套」建設目標,讓「地段佳、配套好、規模大、品質高、功能齊」的宜居保障房新社區在鷺島遍地開花。
建成區的拓展,體現著城市的高顏值,而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城市搭起一條條脈絡神經。比如,1980年特區建立初期,廈門島內只有赤嶺水廠和蓮坂水廠兩座自來水廠,日供水量合計約5.26萬噸,如今僅島內一家高殿水廠,最大供水能力就達到90萬噸/日;2019年,廈門市全社會用電量282.98億千瓦時,是特區成立時的100多倍。這些變化的數字背後,是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是營商環境的不斷提升。
開發增量,盤活存量。城市發展的高質量,不僅體現於數字的增長,更在於人的感受。圍繞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廈門緊緊抓住人這個核心,緊湊利用城市空間,通過城市賦能、城市更新、城市雙修,讓城市精明增長,讓建設之美轉化成百姓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通達五洲 立體交通網覆蓋全球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如今的廈門經濟特區,已經是中國連接世界的一扇大門。
特區建設初期,廈門的陸、鐵、海、空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如公路裡程僅600多公裡,鐵路僅有一條鷹廈鐵路進島,沒有機場,港口也是百廢待興。用海防小城來形容,毫不為過。
經濟特區建立後,廈門公路開始10年一大變:從1991年的國內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到2001年當時亞洲第一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海滄大橋,再到2010年前後相繼建成通車的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如今更有軌道交通和「兩環八射」快速路網……大交通、大格局,跨島發展如虎添翼。
鐵路,也從全國鐵路「盲腸」,逐漸擁有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等多條高等級鐵路,升級為如今的樞紐,年旅客到發量更是從特區建立時的幾十萬人次,發展到如今的超5000萬人次。
廈門機場是我國第一個由地方政府籌資並利用外國貸款建設的國際機場,創造了建設時間僅21個月的「特區速度」。之後,廈航也伴隨著特區起飛。如今已發展成知名的大型航空產業集團,被譽為「中國民航業發展的縮影」。2019年,廈門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2700萬人次,航線通達亞、歐、北美、大洋洲,正在建設的廈門新機場,將為特區發展再添新引擎。
以港立市、以港興市。如今的廈門港,年貨櫃吞吐量超1100萬標箱,穩居全球第十四位——從年吞吐量三四千標箱的邊陲小港,到如今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貨櫃運輸幹線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對臺航運主要口岸,廈門港走過的是一條開放發展的輝煌之路。
中歐班列、「絲路海運」、「絲路飛翔」……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廈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正在迸發出更大活力,全方位驅動廈門乃至區域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
四十載風雨一路高歌,四十載揚帆起航再出發。廈門正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城市建設全面發展,加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化魅力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