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林傳人、李廣海傳人、蔡氏傳人、廖氏傳人……各流派傳承人都到齊了。百年前何竹林老先生的處方手稿、《跌打良方》的 民初手抄本、《正骨講義》民初油印本、《易筋經》、《佛山精武會體育會》、各路「內功「、」拳法」秘笈……眾多由嶺南骨傷科名家收集捐獻的珍貴文獻都在這個展館首次亮相。
11月24日上午,「坤鼎閣——嶺南骨傷科流派展覽館」在 廣州中醫藥大學大學城校區圖書館正式開館。豐富翔實的嶺南骨傷科流派淵源脈絡圖文和極具學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獻首次展出。這場熱鬧的嶺南骨傷科「群英會」由廣東省中醫院大骨科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聯合主辦,嶺南骨傷科各流派的傳人弟子、中醫世家骨傷高手悉數亮相。
籌建兩年流派傳人獻出傳家寶
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以及嶺南骨傷科流派各分支傳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促成的嶺南骨傷科流派展覽館——坤鼎閣,坐落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三樓,是嶺南地區首個「嶺南骨傷科流派」展覽館。展館的主要籌建人、廣東省中醫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介紹,嶺南骨傷科流派的淵源和內容豐富深厚,名家眾多,但缺少一個很好的匯集和展示平臺,這次得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大力支持,專門騰出圖書館三樓的一個大空間來建坤鼎閣,各流派傳承人也紛紛獻出家藏珍貴史料,歷經二年終於建成。
展覽館中不少珍貴藏品都是首次展出,比如骨科聖手何足林的處方手稿、各年代罕見版本的醫藥典籍等,很多都是流派傳人的慷慨捐贈,就在開館當天,還有不少人前來「獻寶」。「希望今後珍貴的館藏史料能越來越充實,呼籲更多嶺南骨傷科流派的傳承人能加入這項工作中,能向展覽館提供更多史料、資料、手記等珍貴材料,豐富展館的展出內容,記錄骨傷科流派的歷史底蘊。使坤鼎閣成為充分展示嶺南骨傷科流派發展脈絡的一個平臺,也能將骨傷科的傳統精華更好地傳承下去。」林定坤說。
嶺南骨傷科醫武結合一脈相承
「『醫武結合』是嶺南骨傷科流派鮮明的特色之一,像如今大家熟知的黃飛鴻,既是武術家同時也開醫館藥店懸壺濟世。我大學時期的武術老師,就是廣東精武會創辦者的後人。」林定坤介紹說,開幕展上所梳理的嶺南骨傷科三大流派,都體現了中醫世家與武術家之間的密切交流和融匯貫通。
「優秀的中醫骨傷科醫生不僅要有一雙靈巧的手,也要有強健的體魄。以前不少骨傷名家同時也是武術高手,因為中醫與武術都研究人體的經絡氣血,有相同的理論基礎;而嶺南特色的正骨、理筋手法往往也需要鍛鍊『手上功夫』,會用巧勁。」林定坤說,到了現代,骨傷科的疾病譜確實發生了變化,從以前以跌打損傷、扭傷刀傷為主,到現在面對都市人較為突出的腰椎、頸椎、關節等問題,嶺南骨傷科流派不變的是開放務實,吸收現代醫學的先進成果,正骨手法、嶺南草藥膏藥等傳統優勢項目,都在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整理史料的時候,我也看到,百年前的何竹林老先生也融匯西方醫學,會看x光片,而西醫使用繃帶為病人包紮的方式,在中醫的傳統固定方法中也是有的。」林定坤說。
建好平臺守正創新傳承精華
廣東省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說,相比西醫,中醫骨傷科更加注重手法應用,能用雙手代替手術刀去解決患者病痛,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應當重視和發揚,加強中醫骨傷科人才的培養,把中醫骨傷科發揚光大。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則認為,嶺南骨傷科流派形成「一元多流」的局面,正是由於流派「兼收並蓄」的思想,讓骨傷科流派在代代傳承、發揚光大中不斷吸收現代醫學成果,衍生出各個分支,百花齊放。
廣東省中醫院陳達燦院長也表示,希望展覽館不僅能成為學生了解嶺南骨傷科全貌的窗口,也能成為嶺南骨傷科流派今後的平臺和紐帶,匯集精英人才。
「胸腑要存新天地,眼界勿囿舊時光」。流派名家何竹林先生之子何應基先生回憶了父親生前嚴謹的教學態度對他們兄弟幾人的深遠影響。「父親備課時,在家對著錄音機講課、重聽、修改,直至自己滿意為止,才正式為學生講授這一堂課程。」這樣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作為榜樣,影響了他們兄弟走上從醫之路。何應基先生感嘆,「嶺南骨傷科流派展覽館讓後學能一睹前輩風採,了解骨傷科的過去和將來,在榜樣的影響下踏上研習之路,將是骨傷科發展的一大幸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潔瑩 通訊員 查冠琳、侯宇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