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之一
加快推動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中共樅陽縣委黨校課題組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緊緊抓住時代發展新機遇,加快推動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準確把握樅陽融入長三角的戰略定位
中央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定位是: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簡稱「一極三區一高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已經一年多,習近平總書記對各地的工作是肯定的,認為工作抓得緊,有不少亮點。無疑,這是我們加快推動融入長三角發展的巨大動力。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準確把握自身在區域發展中的基本形勢,是實現區域加快發展的基本前提。加快推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對樅陽在長三角區域的現狀有精準的判斷,才能在國家戰略定位中精準選定目標站位。
整體來看,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有利條件不少:一是區位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二是有長江經濟帶重點開發地帶和革命老區發展政策支撐,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三是樅陽濱江地帶長,是國家區域開發政策全覆蓋縣份,當前整體發展態勢較好;四是近年來樅陽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逐步發力,一批新興產業和重點企業正在做大做強。知不足而後強。但不容忽視的是,樅陽縣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制約因素也很多,如要素配置程度低、體制機制活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優、城鎮化的帶動力不強、與長三角其他縣市相比差距很大等。
正是基於對樅陽發展格局的客觀判斷,中共樅陽縣委制定了《樅陽縣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工作方案》,明確樅陽縣融入長三角的戰略目標定位是「兩地兩區」:長三角產業轉移承接重要基地(從承接傳統產業向承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產業擴展)、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地、長三角協同發展配套服務示範區、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這個目標定位是具體明確的,標準要求也較高。當前,我們要結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結合樅陽縣「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將戰略目標科學化、系統化、具體化。
準確把握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推動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對黨中央戰略意圖領會到位,把樅陽放到長三角一體化全局、安徽發展大局中去謀劃;必須創新方式方法,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難題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加快一體化進程。
關於一體化,我們認為樅陽要在八個方面提升支撐能力。
第一,規劃編制一體化。目前正值「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開啟期,要重點圍繞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等專項規劃與長三角的戰略規劃、安徽省以及與周邊的銅陵、安慶、合肥、池州等城市總體規劃有機銜接,堅持合作一盤棋,強調規劃一張圖。
第二,市場融合機制一體化。要著力推進區域一體化大市場建設,切實在放開市場準入、行政審批等方面,努力打造長三角地區最優營商環境。
第三,科技協同創新一體化。樅陽距離G60九城市空間距離最近的是合肥和蕪湖。要抓緊選擇若干關鍵領域、重點產業,如鋁基新材料、萬華智能家居等儘早參與長三角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聯手長三角地區尤其是與合肥、蕪湖開展產學研合作,全面推動長三角科技成果在樅陽應用轉化。
第四,產業協同發展一體化。要儘快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對接上海的國際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浙江的網際網路和數字產業、江蘇的先進位造業、省內的科技創新產業,精準「雙招雙引」,深度參與一體化分工和協同發展。當前,要儘快謀劃對接重點大項目,努力入選滬蘇浙皖合作項目庫。
第五,推動基礎設施的關聯促通。樅陽與長三角城市互聯互通水平還很低,鐵路是樅陽多年來發展的短板,必須「以三鐵爭一鐵」:以鐵的意志、鐵的政策、鐵的班子爭取樅陽儘快融入國家鐵路網建設。全面提升與長三角發達地區的通達性和便捷性,打造周邊城市1小時通勤圈。
第六,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重點有序地開展一批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民生工程建設,在就醫結算、公共運輸、旅遊惠民等「一卡通」服務基礎上,通過項目引進在優勢產業研發、醫養結合、文旅教育、生態旅遊等領域與長三角城市步入同城化時代。
第七,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樅陽生態環境是外地無法複製的優勢資源。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對接長三角生態示範區,共同推進、完善長三角跨區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治機制,實施好「林長制」和「河長制」,在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中創新路徑。
第八,構築都市圈競合新模式。處於合肥、安慶、銅陵、池州四個城市的中心地帶,樅陽不在交通結點上,但也為樅陽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要堅持求真務實精神四面出擊,以不同的側重點參與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帶,促進「多向共贏」,全方位構築新型都市圈競爭合作模式。當前,要緊緊抓住合肥都市圈即將接受銅陵加入機遇,做好與圈內的廬江、桐城提前對接工作。
關於高質量,內涵極為豐富。首先,要以高質量標準鍛造硬實力。要堅持高質量標準編制「十四五」規劃,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鋁基新材料產業集群、萬華智能家居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其次,要以高質量標準塑造軟實力。要以高質量標準打造學習型樅陽,切實提高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執行力;推介宣傳新樅陽,提振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精氣神;建立和完善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推進機制、創新機制,爭創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選準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突破口
樅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不可能全面開花齊頭並進,而是要選準那些與長三角先進發達地區存在相接近、相關聯、相錯位、相互補的產業、企業作為突破口,實現快速融入、高質量融入。
第一,利用生態環境,增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底氣。樅陽地處北緯31度,是地球上奇蹟最多、奉獻人類最卓著的區域。樅陽純天然的生態環境在長三角地區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加快融入長三角的底氣所在。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優質的生態資源環境,把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生態強縣、糧食強縣、水產強縣,成為長三角居民乃至海外市場優質糧油副食品爭購的首選地。
第二,挖掘文旅資源,彰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大氣。區域發展總是各有所長的,我們的長處除了生態環境資源外,就是歷史文化。當前,要以明晰的路線圖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速度,以具體項目承載創建的質量,統籌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發展,建設周邊城市的後花園、長三角大城市居民重要的康養基地。
第三,高擎信息化大旗,增添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勇氣。農業現代化需要特色、工業現代化需要核心競爭力,其終極依賴是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樅陽要率先實施「智慧鄉村」工程,開啟「雲上樅陽」,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快實現「兩化融合」,推進以智慧機器人為主的高端製造業例如智能家居製造、智能康養設備製造、智能節能環保設備製造業發展。
第四,錨鏈若干重點,鍛造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銳氣。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必須要有一批先遣軍。依據樅陽產業基礎,我們認為應選擇現代綠色農業、現代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新材料工業、高端製造業作為融入長三角的五大產業先遣軍。
以昂揚勇毅的姿態推進樅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省一市各地已經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之勢。如此發展關鍵期,樅陽等不得也慢不得,爭先進位是唯一選擇,我們應當以昂揚勇毅的姿態推進樅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樅陽發展不夠,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思想解放不夠,因而喪失很多機遇、走了不少彎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樅陽追趕跨越的歷史機遇。要堅決摒棄「發展農業沒有地方財政收入興趣不高、發展鄉村旅遊只富民不富縣、發展工業就要大而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樅陽難作為」等錯誤認識。解放思想,領導幹部必須帶頭。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穿透慣性思維迷霧、擺脫局部利益束縛,振奮精神、推動一體化進程。解放思想重在行動,廣大幹部要走出辦公室、會議室,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鄉村,察實情、出真招、辦實事、求實效,以創新發展的實踐解答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這個時代命題。
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加快構建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是推進創新發展,通過開發園區、優勢產業、重點企業為載體,積極主動對接、對標看齊上海等國家級創新城市。二是推進協調發展,要積極北向爭取融入合肥都市圈,東進融入長三角都市圈,做出實質性的努力。三是推進綠色發展,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樅陽)經濟帶,擦亮美麗樅陽的生態底色。四是推進開放發展,當前要分層次主動與開放前沿城市對接合作,與上海、寧波合作加快現代化通關口岸建設,與寧國市、郎溪縣等市縣合作對接浙江和江蘇兩省,借力皖南國際旅遊示範區做實做強樅陽全域旅遊。五是推進共享發展,改善營商環境,加強社會治理,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須打造一支幹事創業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把政治標準作為第一標準,確保幹部隊伍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要切實強化黨建引領,營造幹部幹事創業的濃烈氛圍,崇尚實幹、帶動擔當、加油鼓勁,讓擔當者有掌聲、受重視、得實惠,教育引導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切實「在其位、謀其政、幹其事、求其效」,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樅陽的壯麗篇章。
猜你喜歡
2 頭條 | 樅陽縣2020年事業單位招聘人員遞補資格覆審公告
3 頭條 | 特別的愛給特教的你
本文來源/ 中共樅陽縣委黨校課題組
主 編 / 王長學
視覺總監/ 王章志
責任編輯/ 吳福成
執行編輯 / 吳海霞 伍曉曄(實習)
投稿郵箱 / 3073583496@qq.com
主辦單位/ 樅陽縣融媒體中心
主管單位/ 中共樅陽縣委宣傳部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因為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