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霞
誰在炒作「川普訪臺」?
川普要去臺灣的消息,有鼻子有眼的,這幾個月被傳了好幾次。
最早的一次是今年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訪臺,中國軍機飛越所謂「海峽中線」發出警告,臺海一時風高浪急。川普當時回應記者的提問時表示,自己目前沒有計劃訪問臺灣。
第二次是在10月12日,日本《夕刊富士》雜誌報導了所謂「川普可能突襲式訪臺並承認臺灣」的消息。顯然,這是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9月17日訪臺掀起風浪之後,餘波未了。對此,臺當局緊急出面否認。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稱,從與美方官員互動中,並未聽到這個消息。蔡當局安全高層表示,《夕刊富士》本身以報導八卦新聞著稱,而且川普不太可能有訪臺時間。但傳聞並沒有絕跡,很快捲土重來。
第三次仍是在《夕刊富士》上,日本政治評論家宮崎正弘12月1日撰文稱,川普可能考慮在最後時刻投出「重磅炸彈」,其中一項正是閃電訪問臺灣。而川普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把拜登逼到毫無退路,讓拜登沒有修補中美關係的機會,並防止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走回頭路」。
宮崎稱他的分析源自某美國前政府高官,這位高官主張,「川普如果在卸任前訪臺,將是改變現代史的大事件」,並可以和1963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訪問柏林、給予當時的蘇聯一記「重擊」,相提並論。
宮崎還指,在美國衛生部長和副國務卿相繼訪臺後,外界也在揣測,下一次可能是更高階的大人物。他還找出了川普訪臺的所謂「法理」依據,宣稱2018年美國制定的所謂「臺灣旅行法」,不但美國政府高官可以依此訪臺,美國總統也能訪臺。川普就算本人不來,也可能由副總統彭斯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代行。
弔詭的是,僅僅源於這家不靠譜的日媒的說法,島內媒體就不斷熱炒川普可能「閃電訪問臺灣」,再創「驚世之舉」。臺灣一些政治人物也在預言這種風險。
親民黨高層張顯耀就公開表示,川普訪臺「可能且機率極高」,川普如果評估,訪臺可以獲得全球鎂光燈聚焦,收割最大的政治利益,他很可能「動心」。至於後果,不用多想。川普很快卸任,留下爛攤子就丟給拜登去處理。
曾擔任「陸委會」前特任副主任的張顯耀還言之鑿鑿稱,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少將,11月22日搭行政專機抵臺密訪3天2夜,絕對不是為了交換什麼印太情報,而是為川普訪臺打前站。
張顯耀指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可能訪臺,蓬佩奧最近在很多地方訪問,發表激烈的反中言論。因為蓬佩奧背後有美國軍火商支持,蓬佩奧若訪臺,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對峙,對美臺軍火買賣是有利的。
不過,對於這些傳聞,臺外事部門趕緊撇清說,「未曾聽聞,無從回應」。向來高調「提升美臺合作」的蔡當局,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一反常態地小心?
其實也不難理解。蔡英文抱緊美國大腿,是想利用中美關係從中漁利,獲得美國的保護。但如果川普真的訪臺,兩岸勢必陷入危局,大陸勢必對臺灣加大軍事威懾,甚至是直接制裁「臺獨」。這番「地動山搖」,損失最大的肯定是蔡當局。蔡英文是因為「不敢」,所以「不願」闖禍。
既然蔡當局置身事外,那到底是誰在炒作?誰希望川普訪臺?
炒作為何發端於日本,發酵於島內?
看看十月以來的這兩次炒作,都是發端於日本,發酵於島內,可見端倪。
眾所周知,日本的政界軍界以及情報組織,與美國之間關係鐵、消息靈。日媒經常被美方「反華派」利用,釋放「氣球」來測試中方反應。同時,在日本內部也有反華政客和勢力,他們巴不得看到,中美因為臺灣問題迎頭相撞。
因此,不能排除是美國和日本的「反華派」聯手放出這些消息,甚至把它當成是對華盛頓的建議,「慫恿」川普訪臺,並施加輿論影響讓蔡當局接受。顯然,這些勢力也是瞄準了島內激進「臺獨」分子內心的焦慮下手,知道他們是最期待川普訪臺的。因為藉助川普在臺海大攪局,是最「直接高效」的。
在臺灣問題上,川普的確很「瘋狂」:四年來多次並密集地對臺軍售,僅2020一年,美國就向臺灣出售118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創歷史新高,其中還有包括最新型的F-16戰機等在內的進攻型武器;出臺多部法案、升級美臺交流的層級,不斷試圖突破「一中」紅線;甚至國務卿蓬佩奧還喊出了所謂「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狂言。
美國的底線過去一直是,在臺灣所謂「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因此,即使是從美方傳統來看,國務卿蓬佩奧顯然也已經明顯「越線」了。但是,以川普不按常理出牌的個性,似乎任何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都可能做。
川普會邁出「訪臺」這一步嗎?
那麼,川普真的會邁出「訪臺」這一步嗎?可能性微乎其微。川普是個看似魯莽、實則精明的商場老手,對於這筆風險很大的投資,他肯定會把帳算清楚。
他如果「卸任前訪臺」,等於是為「臺獨」站臺,也意味著川普事實上承認臺灣為一個「國家」,將完全顛覆中美一直以來在臺灣問題上的共識和底線,將很大可能徹底改變臺海格局。換句話說,這等於在逼迫中方「動手」,很可能引發中美之間的更大對抗。這樣的舉動絕對是風險很大、代價很高。風險大的投資,必然是期待高回報。那川普能得到什麼?
川普可能會「出個風頭」,會留下一個「歷史時刻」。除此之外,川普很清楚,訪臺並不會給他太多「加分」,原因很簡單:美國國內還有一大攤子「爛事」呢。
美國內部政局劇烈動蕩,控制新冠疫情又毫無頭緒,美國民眾對於美國之外的事務也缺少真正的興趣。典型的例子,美國環保署長剛剛取消了訪問臺灣的行程,因為疫情嚴重,訪臺行程為了防疫需要包機,費用太高,至少25萬美元,結果遭到否決。
如果川普卸任前花費太多錢,也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在美國國內也得不到支持。如果川普貿然行事,反而可能嚇走中間選民。另一方面,川普大選後已經無心政事,他一直把重點放在挑戰選舉結果上,要戰鬥到離開白宮的那一天;同時,為了2024年捲土重來,他最近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幹,包括抓緊特赦他的家人和親信。
所以,向來把「美國第一」掛在嘴邊,把自身政治利益放在心上的川普,如果「訪臺」無利可圖,他是不會真的「衝動」的。更何況,川普也沒有能力在臺灣問題上獨自肆意妄為。
於是,從月初到月中,「川普將閃電訪臺」在島內炒作已經半月,激進「臺獨」分子們沒有等來他們期待中的川普,卻等來了拜登團隊的「打臉」。而一直「押寶」川普的蔡英文,處境同樣尷尬。此前擺出和大陸「死磕到底」的架勢,結果現在美國「大統領」一換人,一切全變了。
美方喊兩岸恢復對話,調子變了?
過去的一周,蔡英文參加了三場與美方學者的網絡會議,聽到的都是「壞消息」。
被視為拜登外交主要操盤手的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直接向蔡英文挑明了:拜登政府未來的兩岸政策,是鼓勵兩岸和平對話,將與川普激化矛盾的政策有很大差別。他明確表示,兩岸進行有成效、寧靜的對話符合,是各方的最佳戰略利益。注意這個修飾語,兩岸「有成效、寧靜的對話」,它顯然不是現在蔡當局「反中、仇中」的套路。
坎貝爾特別強調,雖然美國政府重視對臺灣的承諾,但美國也不反中,仍希望在特定議題上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美國的最終責任是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美國調子一變,蔡英文啞巴吃黃連。之前爭當「反華」急先鋒,還買了那麼多武器,就是為了倚靠川普和大陸對抗。這下拜登上來就「打臉」,說兩岸還是要「對話」,但是怎麼對話,主動權在大陸那邊,美國幫不上忙。
華盛頓一句話,就把蔡英文晾在了半路上。留下現在的兩岸僵局,就憑蔡英文,解得了嗎?只是美國已經喊話了,她還得強撐應對,宣稱不願與大陸永久對立,但「堅決捍衛自由的生活方式。」又老調重彈,「願在不預設前提下和平解決歧見」。顯然,蔡態度未變,還在抗拒「九二共識」。
蔡英文堅持要做「蠢事」,卻擋不住勢如東流。
2020 年,川普打「臺灣牌」,蔡英文打「美國牌」,結果卻「事與願違」,反而引發臺海戰略格局「突變」。最突出的表現是,解放軍在臺海附近多次發動實戰化演練,軍機開始環臺海域常態飛行,不斷壓縮臺軍的活動空間;蔡英文搞「經濟脫中」失敗,兩岸經貿在疫情阻隔下仍創貿易額新高,說明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性比以往更強。
《國家統一法》提上議事日程?
與此同時,對於兩岸統一,牢牢掌握主動權的大陸還在發出更明確信號。
本周三(16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這兩家重要媒體提問,問題都很敏感:一是對於專家建言,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的觀點作何評價?二是大陸是否會制訂《國家統一法》?
朱鳳蓮沒有正面回應修法問題,表示和平仍是主調,「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來爭取兩岸和平統一前景。但凡有一絲和平解決的可能,我們都將付出百倍努力。」
儘管發言人言辭謹慎,但明眼人可能發現,《國家統一法》在國臺辦記者會上被提出,不排除是個信號,說明大陸對於兩岸統一可能有更主動的作為,包括在15年前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之後,進一步拿出更多有效手段反獨促統。
回顧2020,儘管「臺獨」狂想不斷,結局卻註定是「打臉受挫」,兩岸統一卻實質推進、大步前進。應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外部,特別是波詭雲譎的臺海形勢,大陸展現出超強的戰略定力,不隨任何外部勢力起舞。對此,《解放軍報》在五中全會後有24字的精闢總結:「頭腦清醒、處變不驚,冷靜觀察、通盤考慮,科學應對、謀定後動」,進而再概括為7個字:「辦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