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媽媽的「碎碎念」不要錢,要命
疫情之下,全國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開學,幾所大學已經明確,今年上半年不開學,秋季再說。
對此,學生們炸開了鍋:和父母呆在家裡太長時間,已經「相看兩生厭」,由「想吃啥有啥」到「有啥吃啥」到「吃啥沒啥」,地位迅速下降,苦惱「做家務已無法維繫家庭和諧」,而且,媽媽的嘮叨煩死個人:
「怎麼還不起床?叫你幾遍了,飯涼了熱、熱了涼都幾次了?晚上讓你睡你不睡,白天不起來,整天就是打遊戲、打遊戲,你就不能學點好?人家疫情期間學習看書,你倒好,疫情期間就養豬!你這樣下去,疫情結束後,賣了吃肉得了,不對,賣了也沒人賣,我看你就臭在家得了.......」
大學生小池說,疫情期間,媽媽這種「轟炸式」嘮叨每天都循環播放,煩得想撞牆,實在不想聽。可沒辦法,學校沒開學,只能和媽媽死磕,呆在家聽媽媽嘮叨,被媽媽訓,什麼懶床、不吃早飯、打太多遊戲、看太多電子產品,睡太晚,總之,媽媽各種看不慣,翻老帳,沒個完。
長期以來,「嘮叨」一直是親子關係中矛盾衝突的主要原因。
調查表明,青少年最不喜歡父母的行為就是「嘮叨」,這並不只是中國的「特色」,無論日本還是美國,全世界的孩子們都是如此。
「嘮叨」越多,孩子越不聽話
家庭中,相比爸爸,媽媽往往更愛嘮叨,雖然嘮叨是釋放壓力、增進交流的一種方式,代表某種關心、提醒和希望,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只在一定限度內,超過這個限度,過分嘮叨就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認為:溝通信息重複頻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型關係,適度溝通,會獲得良好的效果,溝通信息超過峰值,說服效果就會下降,說的越多,效果越差。
看看孩子的反應就知道了:
有的覺得煩,想躲、想逃;有的頂嘴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消極對待——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當一回事。
聽多了重複單調的話,孩子先是心理疲憊,進而厭倦,接著滿不在乎。因嘮叨過多、過久而不耐煩甚至反抗的現象,被稱為心理上的「超限效應」。此時,「嘮叨」的正面效果已消失殆盡,負面結果卻呈幾何倍數增長。
嘮叨的父母是「口唇欲」沒得到滿足的人
明明嘮叨沒用,父母也意識到「孩子說多少遍也不聽」,為什麼一直嘮叨,根本停不下來呢?
回答這個問題,還要追溯到愛嘮叨父母的童年。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順利經過每個階段中獲得的經驗,最終決定其成年人格特徵。如果,在某一階段無法獲得滿足,就會固著在這個階段,心理得不到發展,無法發展成一個健全的人格。
0到1歲,是口唇欲發展階段,這個年齡的嬰兒主要活動是嘴的吸吮和吞咽。
根據弗洛伊德觀點,被固結在口唇階段的成年人,可能表現出大量與口唇相關的活動,如暴飲暴食或進食障礙、菸草或酒精依賴症、用語言對他人施虐,嘮叨、說髒話等等。
明白了嗎?
你眼中媽媽的非常惹人煩、停不下來的嘮叨,可能起源於小時,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嬰兒時的媽媽,總喜歡把手放進嘴吮吸,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你的姥姥或者姥爺可能覺得不乾淨,不讓媽媽吃手,甚至可能往手上抹辣椒水、藥水等,讓你媽媽吃點兒苦頭。
這樣的結果是,你媽媽不再吃手了,但是,留下了心理隱患,延伸出長大嘮叨個沒完的毛病,顯然,這與小時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如果,你是一個愛嘮叨父母的孩子,希望,你更理解父母的嘮叨——一方面源於擔心、期待和希望,另一方面,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說,媽媽是因為一歲左右心理沒發育好,而落下了的「嘮叨」病根。
說這些,不是讓你去抱怨父母或其上一代,而是讓你我不要做那樣的父母,讓下一代很好地成長,不要留下什麼心理創傷。
如果,你是一個愛嘮叨的父母,想改掉嘮叨的問題,可以通過覺察自己,重建人格,走出童年的心理固著,獲得自在的人生。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