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鴻利顯示Ready,Mini顯示良率98%
摘要出於對Mini LED發展前景的看好,不少龍頭企業爭相布局。
鴻利智匯旗下有一家子公司,叫廣州市鴻利顯示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利顯示),由鴻利智匯與公司Mini LED核心團隊組建而成,也主要專注於Mini LED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公開資料顯示,鴻利顯示成立於2019年1月。不過,除在鴻利智匯談及Mini LED戰略時偶爾提到外,鴻利顯示成立的一年多時間裡,頗為「低調。
直到6月17日,鴻利智匯宣布與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政府籤訂了《合作協議》,將投資建設鴻利光電LED新型背光顯示項目,實施主體為鴻利顯示,這才將鴻利顯示拉到聚光燈下。
根據鴻利智匯相關公告,鴻利光電LED新型背光顯示項目主要投資內容有Mini LED背光與顯示、Micro LED、新型顯示器件及模組、新型顯示配套器件等,將分兩期進行。
其中第一期投資金額約1.5億元,完全達產後年產值約6億元,由鴻利顯示負責實施。目前第一期智能車間五層12600平方米廠房已經在裝修,預計11月底投入使用。第二期投資金額暫未確定。
作為具備著自發光、快速響應、高PPI、長壽命、高可視角度等多種優勢性能的新一代顯示技術,Mini LED伴隨著產業鏈各環節的逐步成熟,以及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已經進入比較好的產能布局節點。鴻利智匯將Mini LED作為LED封裝板塊發展的突破口,而鴻利顯示此時挑起重擔,看來在低調蓄力後,已做好充分的準備。
近日,鴻利顯示總經理陳永銘接受了高工新型顯示的獨家採訪。據陳永銘介紹,鴻利智匯在2018年就開始了Mini LED的研發工作,重點集中在倒裝LED晶片的COB技術上,在Mini LED的背光、顯示、分立器件等方面均有技術驗證和工藝開發。
獲益前期的技術積累,鴻利顯示成立後一直專注於Mini LED關鍵工藝的攻克,目前Mini LED產品已擁有FPC、PCB、Glass等各類基板解決方案,最大單板尺寸可達600*1400。
「Mini背光方面,目前公司在VR產品上已經實現量產,在TV、顯示器、車載、筆記本等產品上也均有在開發,產品直通率90%以上,整體良率95%以上;Mini顯示方面,公司已實現P0.9、P1.2產品的量產,並具備P0.49產品的生產製造能力,產品良率98%左右,固晶良率99.995%以上。陳永銘說到。
同時在產能方面,鴻利顯示Mini LED產品產能也在逐步起量階段。預計到今年年底,75寸背光產品(LED數量8萬左右)達到5Kpcs/M,P0.9顯示產品達到400平米/M,並有望在2021年第二季度實現產能翻倍。
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隨著Mini LED逐步在終端市場實現應用,預計2020年全球Mini LED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140%至37.8億元,2021年達60.4億元。
目前Mini LED市場規模還受限於技術不成熟導致的高成本,而未來成本下降後,成長空間會更加可觀。陳永銘也表示,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Mini LED產業的不斷成熟,Mini LED顯示在商業廣告、廣電演播、交通運輸、文化娛樂、軍事安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會快速普及,未來在這方面的市場會隨著價格的降低呈現爆發性增長。
出於對Mini LED發展前景的看好,不少龍頭企業爭相布局。據高工新型顯示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到10月中旬,LED封裝企業Mini LED等領域新增投資超70億元,主要用於擴大產能規模。
面對可以預見的激烈競爭,陳永銘表示,依託於鴻利智匯在LED封裝行業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鴻利顯示著力發展高效穩定的巨量轉移技術和高對比度、高墨色一致性的顯示模塊封裝技術,已建立起可應對超大尺寸基板的固晶封裝產線,並與顯示行業的各頭部客戶建立了緊密的Mini LED技術合作關係,已具備高議價能力、成熟而穩定的生產工藝、高墨色一致性封裝工藝、超大尺寸封裝產線以及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等核心競爭力。
此外,針對Mini LED目前普遍面臨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良率的提升等問題,鴻利顯示也已積累諸多的經驗,並在與客戶的技術合作中經受了各類測試認證的考驗,真正為Mini LED市場的爆發做好充分的準備。
陳永銘向高工新型顯示表示,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Mini LED技術的發展。「原本預計Mini LED產品會在今年集中上市,現在已經推遲到明年。不過,鴻利顯示很好地把握了這段時間,在務實工藝的基礎上,快速擴充了產能。
陳永銘還指出,未來Mini LED市場規模擴大後,也會倒推巨量轉移技術的快速提升,使得制約Micro LED發展的技術瓶頸得以突破,讓Micro LED顯示普及成為可能。
而鴻利顯示的終極目標也在Micro LED。陳永銘認為,Mini LED與Micro LED顯示同屬於LED顯示領域,其區別主要在PPI或者像素間距的大小上,因此兩者面對的是不同的應用場景,在未來將共存於顯示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