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講道理
本期明師
殫,當你單獨看到這個字,會讀麼?
把它「還原」到一個成語中,殫精竭慮,現在這四個字你會念了嗎?
當你剛看到這四個字,是不是會苦苦回憶當時的課堂上,老師有沒有教過你這個成語?
而如果你不會讀,有沒有抱怨當年你的老師太不盡責?
或許你自己懂得拿起新華字典或是成語詞典,那麼,是不是應該感謝老師教你查閱工具書的方法?
再或許你靠的是上網搜索,終於找到它的含義和讀音,那麼是不是畢竟也還是用上了小學時學的拼音?
殫,讀如旦,竭盡的意思。四個字讀作dān jīng jié lǜ,形容用盡精力,費盡心思。
讓你「會」,正是老師用盡精力,費盡心思也要達成的目標,而讓你終於學會「自己會」,更是老師的無上光榮。
最近我有幸看到,老師們教會自己的學生的「會」,也包括會吐槽老師這份職業。
前天,某公眾號一篇文章《走進××教師的一天》,轉發閱讀近2萬。文章真實呈現了本地幾位老師的一天工作細況,讓人不由感嘆老師的辛苦。
通過一天日程來了解一項工作,是種不錯的作法。正如可以設置一個「職業日」,讓孩子們跟著家長上班,體驗他們一天的工作,相信無論對孩子們理解和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還是對改善抑或密切家庭親子關係,都是種很好的方式。
二十年前,我也參加過一家教育媒體的「教師的一天」的徵稿,發表過一篇流水帳方式記錄一天日程的文章。無需再去找這篇舊文,時間打敗了許多事物,但仍舊沒有改變的是教師工作的主題,仍舊是繁瑣與辛勞。而我體會越來越深的是,教師的工作有時從表面上看不出辛苦,但形役於外,而心勞於內。
舉個例子,作為教研人員,有時我可能要坐上半天,連聽四節課。此時,身體巍巍然,獨坐如敬亭山,但心中決沒有孤雲獨去閒的雅致,而是腦海翻湧,要一直琢磨如何評價課堂中的教與學情況,過程中當然還要記錄細節,半天下來,計步手環上的數字一點沒變,但人深感疲勞。
老師工作的辛苦,在於體力與腦力的綜合。
這種辛苦,不易為外人道。因為,每個行業的人容易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辛苦。
就在前面所說的公眾號文章的下面留言區,最上方的一條留言就是:
「老師是辛苦,我們環衛工人也很辛苦,老師上半年,休半年,我們環衛工人365天,只休十位數(註:原文如此)。老師工作環境舒適,我們環衛工人頂烈日戰嚴寒。老師夥食豐盛,我們環衛工人粗茶淡飯。老師受人尊敬,我們環衛工人讓人嫌。老師是園丁,我們環衛工人是苦丁。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辛苦。做好本職,各盡其責。才能問心無愧!!!」
這條留言有100的點讚數,遠比第二條留言為多。在第二條留言中,一位老師嘆息自己沒時間在教育班級學生的同時,兼顧好自己家的孩子,得到的是32個贊。(2018年4月18日20:44:04數據,如下圖)
其實,不知道寫下第一條「小百」先生是不是真的「環衛工人」,但我期望是。只要看他的留言通暢曉達,修辭手法運用熟練,以此可以推理目前的環衛隊伍素質也是相當高的,這讓天下的老師高興。
在留言中,這位朋友大量地運用了語文上稱為「對比」,數學中稱為「比較」的方法,整體上採用了分總的敘述結構,最後總結出「行行都辛苦」的結論,絕對是在平均水平之上的一段好文章。
當然,看過修辭更應看清主旨,這篇留言的意思指的是,環衛工人和老師一樣辛苦,而且是更辛苦。
不由讓人感嘆,果然老師們的辛苦工作還是值得的,至少也換來了人們有這樣的水平,能夠寫下留言,吐槽這篇敘述老師一日工作的文章。
但是,我不希望是這樣的。
我不希望我的學生有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方式,哪怕看來句式整齊,文採不錯。
「老師夥食豐盛,我們環衛工人粗茶淡飯」,「老師是園丁,我們是苦丁」。這些作為論據的措辭,本身有理有據無可辯駁麼?我們也可以輕易找到這樣的一個老師:薪資單薄,每月為家裡的生活發愁,收支捉襟見肘,也可以拍發出這樣的一張照片:某位環衛工人開著自動化機械,在大廳裡輕盈來去,猶如嘉年華的巡遊花船,美妙又寫意(話說我家小朋友有一次看到,就認定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職業)。
再往下看,」園丁」一詞本身就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苦丁」這樣的措詞更是完全生搬硬套,詞典中未有。
我這樣的看法,並不是指環衛工人或是其他某個職業都不如教師職業辛苦。
曾經有一年,我所執教的班上有許多環衛工人家庭,作為數學老師兼班主任,我時常與這些家長聯繫,我也全了解他們工作辛苦,以及無法有足夠的能力輔導自己的孩子的苦處。但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老師和家長,難道不是在一條戰線上努力著麼?我那些可尊敬的環衛工人家長,倒沒聽到有一個對我採用對比修辭手法循循善誘,堆砌詞藻對比老師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以確認家長比老師更辛苦,並最終得出「各盡其責」的結論的。
他們往往抱歉地說明自己的家庭、工作情況,對老師的聯繫表示感謝,訴苦是有的,但沒有人對我說,「老師你居然都有時間給我打電話,你瞧我還忙得四腳不沾地呢,老師你比我幸福多啦」。
無論是否解決了孩子的所有問題,但一番家校聯繫之後,總能夠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助益。因此,同樣使用對比手法之後,我想留言的這位環衛工人在家長中可能是個異類。
這番留言,只能說這是種典型的「互害」思維。
在互害思維的人的眼中,你只能在你全世界最忙的時候說「我好忙」,在你家全世界最破的時候才能說「我家房子破」,同樣,只能在你只剩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呼救。當你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時,他必定會說,有人還睡在橋洞底下,而不管你期待的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你說辛苦,我就說我比你更辛苦,難道沒有一種可能是,大家都很辛苦嗎?
人人互害的結果,就是時時事事處處「比慘」。
反對」比慘「社會。
如果覺得真有必要開展「誰最慘」大賽,那你難道不應該馬上構想賽制,列舉指標,量化權重,最終得出三百六十行的行行」辛苦指數「嗎?
這種留言吐槽太輕易,最終的「行行都辛苦」「做好本職,各盡其責」,更是不著邊際的廢話。
以數學幾何證明題來比喻,好比是你這線段那長度,這圖形那角度地扯了大半天,最後的結論卻是」讓大家都做個美麗的幾何圖形吧「。
4月15日,在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活動中,蔣軍晶老師執教《認識孔子》,課中蔣老師介紹孔子是一個大音樂家,這個說法引來作家張曉風的課後當堂質疑。
張曉風提出:我有個疑惑是,孔子是不是大音樂家?我認為他只是一個音樂的愛好者,音樂很有造詣的人。因為沒有證據說明他某一次演奏或唱歌讓人落淚。
蔣軍晶老師作了一番回應,最後他說:我們終生努力,只是為了培養張老師這樣的優秀讀者。
感佩蔣老師的情懷,或許老師們都應當說:老師殫精竭慮,哪怕最終換來你能吐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