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進抗「洪魔」 晝夜奮戰守安瀾
——記抗洪救災一線的隴原「消防橙」
題記:初秋時節,白水江畔,隴上江南,村民依山傍水而居,古樸的房舍錯落有致、青石板路穿插其間、溝渠田園阡陌有致,茂林修竹、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放眼望去,猶如一幅山水墨寶。
然而,一場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災害並發,幾乎在一夜之間摧毀了這個曾經風景如畫的美麗小城。面對兇猛汛情,隴原「消防橙」聞「汛」而動、衝鋒在前,不畏艱險、不舍晝夜,用血肉之軀與洪魔展開較量。
在抗洪救災一線,甘肅消防救援隊伍晝夜奮戰15天360小時,在洪水激流中奮力託起「生命之舟」,在孤島救援中挺身而出緊急施救,在防汛一線築起牢不可摧的堤壩,在災後重建中全力以赴為民解憂……用血肉之軀築成銅牆鐵壁,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英勇奮鬥。
馳援一線,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入秋以來,甘肅隴南、甘南多地遭遇暴雨襲擊,白龍江流域水位持續超警戒,山洪、內澇、滑坡、堰塞湖等自然災害相繼發生,道路衝毀、房屋倒塌、人員被困,多地接連拉響汛情警報。隴南文縣暴雨肆虐,城區嚴重內澇,防空警報鳴起,應急響應提升至一級,石雞壩鎮上壩村水磨溝發生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堵塞白水江河道造成堰塞湖,鎮上百餘村民被洪水圍困,救援刻不容緩。
汛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號角。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立即啟動《重特大洪澇災害跨區域救援預案》,先後調集蘭州、臨夏、白銀、新區、天水、武威、隴南、定西、平涼、訓保10個支隊,550餘名專業抗洪搶險隊員、3000餘件(套)消防救援裝備趕赴增援。一次性、整建制調派8支應急通信保障分隊,出動54名通信保障人員,攜帶衛星便攜站、衛星電話、4G單兵等關鍵裝備趕赴隴南。調派保障人員40人,炊事車、宿營車、模塊車、洗滌車等21輛保障車開赴災區。總隊及前方指揮部立足「大應急」,樹立「一盤棋」思想,主動聯繫準備向災區投送生活物資的公航旅救援直升飛機,運送應急通信力量抵達核心災區石雞壩鎮,將救援現場所有通信力量整合調配,分成8支遂行通信保障組,3支後方輪換組,總隊保持每天與各作業點通信設備開展聯調聯試,有效保障了總隊、支隊對一線指戰員的視頻調度和慰問,確保了長時間作戰通信不間斷。
險情發生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趕赴災區視察指導消防救援隊伍抗洪救災工作,並看望慰問抗洪一線消防指戰員。總隊長吳振坤坐守指揮中心指揮調度,政委蔡建波率隊趕赴災區檢查指導抗洪救災工作,副總隊長賀衛民、張鴻斌第一時間隨警出動,實地勘探高危區域,統籌調配救災裝備,全力指導做好群眾轉移工作。總隊5次召開全省消防救援隊伍視頻調度會,對當前全省防汛救災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全省消防救援隊伍立時進入二級戰備狀態。
總隊加強與應急、氣象、水利、交通和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商,每日進行災情研判和預警通報,根據雨情、汛情,向重點區域支隊發布預警通告。各地高強度開展水面救生、孤島救援、墜江救援等抗洪搶險救援科目訓練,每日對各級抗洪搶險專業隊伍執勤備戰情況進行檢查,增強指戰員專業化救援水平,提高識險避險能力。
「哪裡有險情,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最危險,就戰鬥在哪裡。」各支增援力量抵達災區後立即投入抗洪救災一線,隴南、天水支隊「先遣隊」空降文縣石雞壩鎮地毯式搜索失聯群眾,蘭州、白銀支隊救援組到碧口鎮開展各類搶險救災工作,臨夏、新區、武威、定西、平涼、訓保支隊在武都區、成縣集結駐紮,分組開展物資轉運、河堤加固和災後重建工作。
奮勇向前,洪水中託起「生命之舟」
齊膝的淤泥中,一人小心翼翼抱著,一人雙手緊緊託著,生怕晃動嚇著小嬰兒;山洪衝出前一刻,顧不得隨時掉落的滾石和湍急的洪水,毅然衝進危險區域,救出被困村民;冒著湍急的水流漩渦,一趟又一趟將群眾從淺灘轉移出來……
「別怕,我們來救你!」8月17日12時許,隴南武都區江南街道趙壩村後山發生山體滑坡,有一戶人家有8人被困。然而,在距被困人員1公裡處,道路已被泥石流衝毀,消防車輛無法前行,10多名消防員隨即攜帶救生器材徒步艱難行進。
到達現場後,救援人員發現被困人員中有小孩、老人、產婦……救援刻不容緩,副大隊長雒鵬下令先轉移孩子和老人,再轉移青壯年,他將自己的搶險救援頭盔摘下戴在孩子頭上,然後背起孩子踏著齊腰的泥石流撤離。此時,山中的泥石流還在不斷流下……經過1小時緊張奮戰,8名被困人員被成功救出。
隴南文縣縣城南部韓家壩村,暴漲的白水江漫出河道,湍急的山洪夾雜著石塊、雜物向地處縣城南部的韓家壩村洶湧而來,咆哮的山洪發出「轟隆隆」的怒吼,不斷跳躍著就要衝出排洪溝,地勢低洼的幾處居民受到嚴重威脅。
文縣賈昌消防救援站消防員張伯寶和8名隊員淌水涉泥、爭分奪秒,救援路上,撿起木板搭建臨時「小橋」,涉水地方就用繩索鏈起「編隊」互相攙扶前行……在山洪暴發前一刻,成功剛將6名被困群眾營救到安全地段,隨後在巨大的響聲中,山洪衝出排洪溝,湧進居民房屋,生死一刻,張伯寶和隊友幫助被困群眾成功避免了一場災難發生。
8月21日,隴南市武都區外納鎮外納村,一輛載人的推土機在河道內發生側翻,6名會遊泳的熱心群眾前往營救,被同樣困在河道中央的淺灘上。河道內水流湍急,水位不斷上漲,多位群眾因被困時間過長而體力不支,實施救援刻不容緩!接到求助信息後,參與增援的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消防員李朝立即同救援組的11名專業水域救援隊員前往處置。
現場救援組確定營救方案後,李朝主動請纓,毅然決然的將救生繩固定後下水進行橫渡。由於掛鈎將手套夾住,加之還攜帶了救生衣等救援物資,難以滑行,他只能用嘴咬住橫渡繩,用手扯下手套,過程中嘴也被劃傷了,沾上泥水生疼,但他沒有多想忍著疼痛快速遊向被困群眾。一趟、兩趟……6個多小時的緊急救援,冒著可能被捲入洪水漩渦的危險,李朝和隊友們齊心協力成功將12名營救到了安全區域。
面對湍急的洪流,消防指戰員總是無懼危險、逆流而上,以肩為梯、以背為橋、以手為槳,在洪峰浪尖和緊急救援中,用實際行動為群眾託舉起「生命之舟」,「消防橙」成為抗洪救災中最美的「擺渡人」。
衝鋒在前,14名橙色勇士深入「孤島」營救
「房頂上站的都是人,人命關天,你看都是人啊……」「快點走……快走。」文縣石雞壩鎮水磨溝村泥石流發生後,堰塞體導致白水江上遊水位迅速上漲,回流倒灌進入附近地勢低洼的村落,文縣石雞壩村安昌河社、石雞壩社及險崖壩居住點群眾房屋被淹,多名群眾被困淹沒區屋頂,只能站在屋頂高處等待救援。
湍急的洪流穿過房屋,逼近屋頂,危在旦夕顫抖的群眾站在屋頂等待著救援。時間就是生命!為全面了解災情,總隊前方指揮部決定將第一支抵達的隴南、天水支隊通信保障分隊14名消防指戰員,作為「前突尖刀」乘坐直升機空投至石雞壩鎮,對災情進行空中偵察,實時傳輸救援現場圖像,為指揮部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從空中俯瞰,洪峰過境後,暗黃的水流從大山裡奔湧向下,石雞壩鎮的村莊變成了「孤島」,被汪洋的洪水覆蓋,幾處屋頂上無助的百姓正等待救援。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隊應急通信勤務班消防員石浩作為應急通信保障前突小隊其中一員,接到命令後第一時間攜帶衛星、單兵圖傳、無人機等通信設備及個人防護裝備乘坐直升機第一批被空投至核心災區。
8月18日下午14時許,石浩同隊員抵達石雞壩鎮災區後,快速搭建衛星便攜站建立通信線路,第一時間實現與指揮部視頻連線,利用無人機偵查災情、報告受災情況,徹底打破災害核心區域的「信息孤島」狀態,使百裡之外的指揮中樞有了「千裡眼」,為防汛指揮部迅速掌握災情、科學指揮提供了第一手信息。「險崖壩新村有17人被困於洪水淹沒的屋頂,已經48小時未進食飲水,現場水流湍急,無法靠近施救。」與現場村幹部取得聯繫後,救援人員得知緊急情況,立即上報指揮部研究,確定利用直升機懸垂下降的方式分3批次對被困群眾進行施救。
半個多小時的飛行後,直升機到達傷者所處區域上空。48小時堅持等待,轟隆的直升機像展翅的雄鷹,為翹首等待的村民帶來了重生的曙光。俯瞰是一座接一座山頭,星星點點分布一些民宅,盤旋許久無法搜索到具體位置。救援人員與現場村幹部聯繫確定被困村民位置後,迅速到達救援區域,將直升機懸停半空。作好準備的救援人員通過鋼索緩緩下降到一間民房屋頂,完成傷員固定後,直升機轉動絞盤,一趟又一趟的將被困人員安全拉回機艙。
「村裡有兩個孕婦,有一個羊水破了馬上就要生了。」救援過程中,村民反映有孕婦處於危險情況,救援人員立即攜帶擔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爭分奪秒將兩名孕婦抬到直升機上轉運到成縣婦幼保健院待產。經過5個多小時的營救,14名橙色勇士成功將險崖壩新村被困村民全部營救至安全區域。第二天上午,其中一位孕婦順利生產一名女嬰,母女平安,在文縣泥石流災害核心區的新生命就這樣平安誕生了。
翻山越嶺,徒步上百公裡搜救被困群眾
山洪泥石流爆發後2天後,由於道路損毀、通信中斷,石雞壩鎮仍有8個村莊處於失聯狀態。為儘快與失聯村莊取得聯繫,找到失聯人員,前突尖刀隊肩負四十多斤重的物資裝備翻山越嶺,一邊披荊斬棘,一邊提防著不時從山上滾下的樹木和石塊,踩在泥濘的路上徒步行軍,遇到難以通行的路段,隊友們之間手拉著手,相互扶持,依次通過。肆虐的洪水在腳下奔湧而過,隨時有可能被洪水衝走,但隊員們始終咬緊牙關堅持前行。
一路前行,處處是艱險。在險崖壩新村一處民房外,滿地都是淤泥,門口用來堆放雜物的棚子已經垮了一半。為了確認棚子裡是否有群眾,成縣河東消防救援站消防員李富安不畏危險地鑽了進去,仔細搜索探查,不放過任何一處可能有被困群眾的地方。徒步、蹚水、探測、手挖……一路前行,搜救就這樣一次次展開。
在水磨溝村,被困群眾看到李富安和隊員們的一刻,眼中重獲希望,他們蜂擁而至,激動地拉住隊員們的手,很多人甚至都泣不成聲。救援人員對被困群眾進行情緒安撫,並對被困點進行了安全評估,之後將預先準備的衛星電話輪流給群眾使用,讓他們給焦急等待的親人們送去平安的消息。
山頂處無法徒步到達的村社,救援人員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偵察喊話,及時與災民取得了聯繫,確定村民無危險情況後,利用衛星便攜站向總隊傳輸了現場畫面。村民們激動地說:「消防隊員不僅僅帶給了我們平安和希望,也讓災區外心急如焚的親人們吃下了定心丸!」
8月20日21時30分,武都區東江鎮王溝村雲臺寺一位七旬老人被山體滑坡的落石砸傷頭部,老人年齡大、頭部受傷嚴重,已經出現意識模糊現象。武都區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雒鵬立即帶領8名隊員趕赴救援,在與報警人取得聯繫後,得知上山道路已經被山洪、滑坡損毀,救援人員需要徒步12公裡上山救援。
雒鵬隨即下令,所有隊員輕裝簡行、快速徒步上山、搶抓時間開展救援。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徒步行進,在雒鵬的帶領下,救援人員到達老人家中,簡單檢查老人傷勢後,立即將受傷老人放至救援擔架上,即刻出發原路返回山下。連續往返20餘公裡,雒鵬和8名隊員歷經5個小時,終於將受傷老人安全轉移至山下並送往醫院救治。歸隊後,他心中仍放不下老人,經多方詢問得知老人已得到救治、轉危為安,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雙腿已滿是血跡傷痕。
搜救期間,救援人員還協助災區群眾平整場地、清理淤泥和道路碎石開闢通道。希望不滅,搜救不止。烏雲沉沉的背景中,那一抹橙色身影毅然堅定地行走在白水江畔,為困境中的群眾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為民解憂,暖心「消防橙」助力災後重建
兵不卸甲,馬不卸鞍。各支消防救援隊伍完成被困群眾營救和疏散轉移任務後,分8個救援組深入受災村鎮,積極投身災後重建工作,鮮豔的消防救援隊旗高高飄揚在災情一線,明亮的「消防橙」穿梭在街頭巷尾中。
受泥石流災害影響,隴南文縣城區大部分居民自來水停供。文縣第一人民醫院16名血透患者生命告急、無法救治,醫護人員焦急萬分,科室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病人、家屬、職工醫療及生活用水匱乏。得知情況後,隴南文縣消防救援大隊專門調集6名消防指戰員、兩輛消防車24小時不間斷向醫院送水約50噸,關鍵時期保障了醫院的正常運轉。
「大娘,一份飯夠不夠」「飯的味道還合口嗎」在文縣碧口鎮茶韻廣場上,駐碧口救援組設置免費就餐點,每日為當地群眾提供兩頓暖心免費餐飯。「米飯和菜都是在炊事車上現炒現蒸的,到點為大家發放。」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炊事員耿長海說,從入駐碧口以來,已經為受災群眾免費發放餐飯飲品2800多份。在現場,來用餐的民眾有老人、小孩,也有在附近搶險救災的工人、警察。當地居民紛紛表示:「消防隊的熱乎飯讓大家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洪水過後的文縣外納鎮,許多房屋已經倒塌,道路上的淤泥給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湍急的江水可能還會上漲威脅村民安危。接到圍堰的任務後,武威市涼州區榮華消防救援站戰鬥二班消防員郭全上和隊友頂著高溫,馬不停蹄地將沙石裝袋,接力進行攔水壩的加固。烈陽當空,指戰員汗流浹背,身上的汗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原本的橙色搶險服已經被泥土覆蓋了。渴就喝口水解渴,累了就直接坐在地上休息會……連續幾天的奮戰,郭全上和隊友搬運沙石500餘袋,加固堤壩200餘米。他說:「再累也是值得的,我們不怕苦,就怕百姓苦。身後是百姓生活已久的家園,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再苦再累都願意!」
受山體滑坡影響,文縣外納鎮一處高架供電線路被大樹所壓,兩棵半徑40多公分的樹上纏著四根高壓電線,導致附近村落無法正常供電。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消防救援站消防員黃濤主動請戰,憑藉瘦小身軀的優勢臨危受命,在與當地電力公司確認無電後,黃濤系好安全繩,順著側倒的樹幹小心翼翼的向樹梢爬去。因為沒有穩定的支撐點,周邊的樹冠、頭頂的烈日等都成為了救援的阻礙,黃濤只能一點一點向樹梢挪動,豆大的汗珠浸溼了他的衣領,模糊了他的視線。到達操作面後,黃濤利用手中的斧子和鋸子快速的鋸砍,經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最終在戰友的配合保護下,成功將壓在電線上的樹幹逐一鋸斷,為儘快恢復通電提供了最大助力。
暴雨過後,洪水退去,幫助群眾清淤除險成為災後重建的一項重要任務。災後的文縣碧口鎮復興閣,現場一片狼藉,淤泥最深處厚達20公分,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消防員陶峰和隊友利用掃帚、鐵鍬將死角的淤泥一鏟一鏟清除,在一處內澇區,雜草堆積在一起,水流很慢,陶峰迅速帶領一名消防員奮不顧身跳進汙水中,一把一把清理雜草,徒手打開排水口;面對傾倒的廣告牌、房屋堅硬碎垃圾,他帶領指戰員用手抬、搬運等方式挪到安全地帶。就這樣,陶峰和隊友們克服疲勞,發揮不怕苦不怕累連續作戰的精神,利用手中的鐵鍬,一點點清理淤泥、一寸一寸衝洗路面,為災區群眾儘快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始終奮戰在清淤一線。
8月28日,文縣臨江鎮一希望小學已經到了開學的時間,卻因學校被淤泥填滿,學生延期開學。為了爭取早日讓孩子們入學,駐臨江鎮救援組的50餘名指戰員,全力投入清淤排汙工作,對學校進行集中清理。「真的太感謝消防隊員了,剛看到學校淤泥堆積如山,我特別發愁,真不知道孩子們還要在家待多久,現在終於好了,孩子們可以回來了。」學校校長說,和兩天前相比,操場也乾淨了很多,教室裡的淤泥明顯減少了,沾滿淤泥的課桌也被擦拭一新,有的教室還被辦起來黑板報,基本達到了復學複課的條件。
作為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繫最緊的隊伍,消防救援隊伍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群眾的事無小事,群眾需求記在心,群眾期盼助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在災後重建工作中,轉運物資、清掃淤泥、防疫消殺、清理門面、供水送水、免費供餐……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隴原「消防橙」的身影。
「橙」風破浪,堅守汛線的抗洪勇士
15天360小時,在汛情最嚴重、災情最複雜的前沿一線,在一個個洪水洶湧的險象面前,在一次次山體滑坡的危急時刻,全體參戰指戰員不懼危險,挺身而出,湧現出逆流而上的抗洪勇士李朝、重災區連續奮戰20天的救援勇士張伯寶、一身淤泥彰顯為民情的搶險尖兵陶峰等一個個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請組織允許我參加救援,我的家鄉就是隴南,我熟悉那裡的地形,我要和家鄉一起度過這次磨難,請允許我參戰!」得知家鄉發生災害後,新區消防救援支隊中川特勤站消防員高龍龍第一時間向所在站黨支部遞交了請戰書。到達隴南後,高龍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也被衝毀,家人在轉移安置過程中與其失去聯繫。此時的他雖然心急如焚,但面對緊急繁重的救援任務,他並沒有向帶隊幹部匯報這一情況,而是立即投入到一線戰鬥之中。
固堤排險,與時間賽跑、與洪魔奮戰,一袋袋沙袋從他手中交替,汗水早已浸透他的搶險救援服……經過近7個小時的鏟、挖、搬、拉、運,高龍龍和戰友們共搬運沙袋500餘袋,河道圍堰得到了加固,為應對暴雨險情做好了充足準備。回到駐地後,與家人失去聯繫70餘小時的他才看到了父親剛發來的消息「龍龍,我們一切安好,勿念,多去幫助別人,自己也要小心!」看到信息後,這名無懼艱難的勇士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場淚流滿面。
「若有戰,召必回!」曾先後服役於隴南消防支隊文縣中隊、徽縣中隊的90後退役消防員宋周鵬,毅然從700公裡外的平涼市趕赴文縣參與救援;正準備離隊休假的蘭州新區消防救援支隊西岔站消防員王小平主動請纓,自願放棄休假隨隊趕赴隴南抗洪搶險第一線;在老家文縣休假的總隊應急通信大隊消防員張偉、蘭州城關區廣場消防救援站消防員高豔興第一時間歸隊參與清淤工作,並聯繫了當地老鄉家的大型機械,及時開到學校操場,免費幫助清理開闊場地的大面積淤泥。
在抗洪救援一線,有這樣一對「父子兵」,兒子孔冰是臨夏州消防救援支隊的一名消防員,父親孔海生是臨夏州地方海事局經驗豐富的衝鋒舟駕駛員。汛期以來,有著豐富水上救援經驗和衝鋒舟維修技術的孔父,從新聞中看到兒子增援的隴南形勢非常嚴峻,在接到上級增援要求的通知後,孔父主動請纓,成為馳援隴南解決水庫安全隱患的一員。
增援途中,孔父瞞著孔冰一路打聽,得知兒子所在的救援點在武都區外納鎮,也是自己救援的必經之路後,當即決定要去看看兒子和他的戰友們。當孔父看到營區內一個個滿身汙泥、滿是汗水的指戰員說到,「心疼啊,哪個孩子不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中寶」。從搬運慰問物品到父親離開營區,5分鐘的短暫相見,孔冰聽到父親最多的話是「要好好幹、一定注意安全……」,話裡眼裡滿是鼓勵和鞭策、關懷和囑託。
駐紮營地裡,總能按時按點飄出陣陣飯香來,大盤雞、煮羊腿、香噴噴的大米粥還有熱氣騰騰的白饅頭……在汛線,還有一個個堅守在三尺灶臺前的後勤保障人員,雖然看不到他們涉水救人、深陷泥濘的身影,但他們夙興夜寐地將廚房當成「戰場」,在柴米油鹽中「吹響號角」,在鍋碗瓢盆中「衝鋒陷陣」,全力做好一線兄弟們的保障工作。
平涼市消防救援支隊廣成站消防員倪龍龍為了早起不影響別的戰友休息,睡在臨時指揮部硬邦邦的辦公桌上,天還不亮就起火燒水準備早餐,一日三餐從未晚點,四菜一湯是他基本的「底線」。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耿長海從增援災區以來,幾乎每天12個小時超負荷運轉,先後保障指戰員400餘人次、受災群眾2400餘人次。耿長海說:「看著一線的兄弟們吃得很開心,頓時覺得疲憊的身子也充滿了精神。」
「來關注甘肅隴南泥石流災害,甘肅消防緊急調動救援力量趕赴救援……」在央視新聞畫面中,救援一線的參戰指戰員英勇無畏、奮戰在前,在搶險救援的第一線留下許多感人瞬間。白銀市消防救援支隊消防員景浩佳就是這感人瞬間的記錄者之一,在救援現場,總能看到他左掛相機、右提攝像機隨隊出動,白天集中採集素材,晚上挑燈撰寫剪輯新聞、設計海報,及時發布抗洪搶險消息、宣揚典型,講述抗洪救災一線指戰員的點滴故事。連日來,40餘家媒體集中報導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抗洪救災事跡,中央、省級媒體共刊發稿件156條,展示了甘肅消防救援隊伍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貌。
李朝、張伯寶、陶峰、李富安、石浩等5名指戰員被授予火線三等功榮譽。「身為消防員,不惜一切代價守護人民群眾安危,是永遠不變的初心、融入血脈的基因,」李朝說。這也是危難時刻人民群眾最需要時候奮戰的「火焰藍」的共同信念。
朝乾夕惕勇擔「國家隊」「主力軍」職責使命
「專業的事情還需要專業的隊伍幹!」「你們不愧為國家隊、主力軍!」甘肅省委書記林鐸,省長唐仁健,副省長、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在災情一線視察抗洪救災工作時點讚消防救援隊伍,對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在抗洪救災一線的表現給予充分肯定。
省應急管理廳廳長黃澤元趕赴文縣碧口鎮指導查看抗洪救災和群眾安置工作並慰問了正在排澇清淤一線的指戰員。總隊長吳振坤、政委蔡建波分別深入隴南災情一線指導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在各搶險救災作業點看望慰問一線參戰指戰員,實地查看參戰指戰員飲食住宿保障情況,詳細詢問指戰員清淤排險、輪休換防情況,勉勵參戰指戰員要鼓足幹勁,發揚不怕苦累、敢打硬拼的優良作風,誓奪抗洪搶險救援任務全面勝利。
連日來,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多線出擊、「橙」風破浪,先後打贏岷縣「8·11」暴雨救援、文縣「8·17」泥石流、武都「8·18」山體滑坡、舟曲「8·18」城市內澇等多場抗洪搶險硬仗,高效完成「8.18被困孕婦直升機救援」、「8.20七旬老人被困山路救援」、「8.21群眾被困河道救援」、 「8.19石雞壩鎮失聯人員搜救」等重大救援任務,在抗洪救災一線全力開展以搶救人民生命為主的被困人員營救、人員疏散、失聯人員搜救、城市排澇、清淤除險、物資轉運、受災群眾救助等行動。截至9月1日,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共出動指戰員1321人次,參與抗洪搶險任務263起,出動車輛、舟艇283輛次,營救被困人員96人,疏散群眾77人,搶救財產452萬,保護財產946萬。
「你們救我們於洪水,我們視你們為親人」,自發組織清洗消防員的泥衣水靴、送上「抗洪搶險獻大愛」的錦旗、默默伸出手為消防員叔叔擦臉上的泥水、將切好的西瓜、醃製的臘腸送到駐地……從古稀之年的老人到稚氣未脫的孩子,都儘自己所能幫助、支持、感激消防員們。「救援中,一位老鄉說『有你們在,我們就看到了希望』,這讓指戰員倍受鼓舞」……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支持和讚譽,給予「消防橙」一往無前的澎湃力量。
抗洪救災的現場,就是踐行訓詞的戰場。從接到救援指令到圓滿完成任務,從搶險救援到災後重建,對標「國家隊」「主力軍」職能任務,全省消防救援隊伍的抗洪勇士們朝乾夕惕、聞警即動,始終戰鬥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