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觀是人們在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採取的根本觀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1.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1)唯心史觀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二是只看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而忽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2)唯物史觀
馬克思正創立了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它把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從唯心史觀的統治下徹底解放出來,它給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把對社會主義的研究奠定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從而使社會主義成為科學。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構成及作用
(1)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屬於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它還作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地理環境是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不能脫離社會生產發生作用,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它集中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體現著人們改造自然的現實的物質力量,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中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係"。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首先,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
最後,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2)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社會意識具有複雜的結構,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屬於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的內容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第二,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第三,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其社會意識的某些方面卻可以領先於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
第二,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且各具有其歷史的繼承性
第三,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這種反作用就在於,它把不同集團、階級,尤其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內化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們的行動,從而影響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的理論意義
第一,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
第二,它使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真正成為科學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1.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
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在哲學上,生產力是標誌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範疇,它表示人和自然的關係。
生產力具有複雜的系統結構,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是人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二是勞動對象。它是指人們通過自身勞動對之進行加工,使之變為使用價值用以滿足社會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包括未經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經加工的物體。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
三是勞動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並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變為現實生產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即一般生產力,它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第一生產力。
2.生產關係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生產關係是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
生產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和產品分配關係。廣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係在內的生產關係體系。在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構成全部生產關係的基礎,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生產關係又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社會關係。生產關係雖然是一種人和人的關係,但它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關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首先,生產關係具有客觀性,本質上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人們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自由地選擇生產關係,也不能任意改變生產關係。其次,生產關係是一種物質利益關係,它體現著人們之間的物質經濟利益,不是人們的主觀願望和要求。
3.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係。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當一種生產關係還能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它是不會滅亡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二,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當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繼續發展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
4.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二者的矛盾運動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這一規律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其次,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科學依據。
再次,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