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內在邏輯是不斷求新,本質上與可持續是對立的,尤其是在高度產業化的今天。
但是,從「勢在必行的可持續性時尚」,到「業界主流標杆可持續時尚」,「時尚」和「可持續」這兩個近年來不斷被組合的熱詞,終於在2020年人類高度關注環境生態的可持續時,成為「年度黃金CP」。國內外各大時尚品牌「嗑CP」的過程中,將此演繹出太多形式的發展戰略、營銷策略。
或許,在未來,每個企業和組織都會成為自循環的、可持續的小生態。為此,本文整合國內外品牌案例,它們有的剛剛發生,有的雖已久遠,卻始終活躍於當前。剖析這些案例和現象,旨在探索背後的規律:
如何正確趕上這波風口?
時尚信號 可持續時尚讓消費平權
上一次提到「消費平權」的是瑞幸咖啡上市前發布的宣言,讓好咖啡不貴,是「最年輕的新國貨」當時的夢想。
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喬納·伯傑(Jonah Berger)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西爾維亞·貝萊扎(Sylvia Bellezza)提出的涓繞理論(Trickle-round Theories)認為:時尚信號直接從底層階級擴散到頂層階級,然後再由頂層階級擴散到中層階級。
這次也不例外。只是,因為特殊的2020,人類前所未有的關注自然、災難,也因此在消費觀念上發生了改變:消費選擇,從單純審美到價值審判的進階過程中,不只是追求美好、品質,更追求價值,以及價值背後的影響。
可持續時尚的單品,至少讓為此買單的消費者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因為,只要樂施踐行,萬物皆可加可持續時尚的標籤,也因為,選擇可持續時尚的消費背後,是精神擔當而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
何止是環保 可持續時尚的系統性思考
在維基百科中,可持續時尚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促進時尚產品和時尚系統向生態更加完整性和社會正義性轉變的行為和過程。可持續時尚不僅僅涉及時尚紡織品或產品,還包含整個時尚系統,這意味著相互依存的社會、文化、生態、甚至金融體系都囊括在其中。可持續時尚需要從許多相關利益者的角度來思考,如消費者、生產者、生物物種、現在和未來的人類後代等。
因此,可持續時尚已早不是環保概念而已,也不只是產品創新的層面。例如,過去,品牌發布可持續時尚戰略,往往是從用一種對環境危害較小的產品替代某種纖維開始,但終究,時尚是全民的,危害較小的替代品如果以龐大的數量面市,終會因數量的不斷增加而導致減少危害的效果變得微乎其微。
於是,品牌們從更高層面開始布局可持續時尚。
產品創新 材質迭代是快速轉型可持續時尚的基本盤
作為一家擁有超過140年歷史的化妝品集團,資生堂集團旗下產品已經面向全世界約120個國家銷售,在百年的時間流逝中,資生堂將企業擴張和責任擔當並行推進。
去年4月,資生堂推出了新的企業理念:
「BEAUTYINNOVATIONSFORABETTERWORLD(美力創新讓世界更好)」,以BEAUTY為軸心通過可持續性的方式在環境、社會、文化三個領域,為實現更好社會貢獻力量。
而就在近日,劇透資生堂宣布將於今年11月1日,在核心品牌SHISEIDO東京旗艦店SHISEIDO GLOBAL FLAGSHIP STORE限量發售採用環保包裝的唇彩盤——環保材料來自日本Kaneka研發的可降解聚合物PHBH,一種100%植物來源的生物聚合物,可在海水、土壤等環境中自然分解。
就此,資生堂成為全球首個使用該專利材料的美妝集團。
而其實,在產品端著力可持續性由來已久。最經典莫過於Prada尼龍包。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流行使用的尼龍包,Prada一直在其可持續材質上努力精進。去年,與 Aquafil 合作推出ECONYL再生尼龍包袋系列。,全系列均由環保材料打造,並計劃, 2021年前完成純尼龍到ECONYL再生尼龍的徹底轉化。
用一組數據佐證材質改良對於可持續層面的實際效果:每生產10000噸ECONYL再生尼龍,相當於節省70000桶石油,減少57100噸二氧化碳排放。選擇ECONYL再生尼龍,能夠將以石油為原料的尼龍生產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降低80%。
今年,Burberry也推出全新可持續環保系列「ReBurberry Edit」,該系列包括2020年春夏裝的26個款式,產品全部採用新興的環保面料製作。舉例來說,眼鏡採用了最新的生物基醋酸纖維技術;而風衣、大衣、鬥篷和其他配飾由再生漁網、織物碎片和工業塑料製成的 再生尼龍 ECONYL製成。每件產品都帶有全新的可持續性標籤。
人文與平衡 成就一切可持續時尚的基因密鑰
百度搜索可持續時尚,首先出現的是Gucci Equilibrium古馳平衡計劃。一個致力於在產品美學理念與道德標準之間尋求一種恰到好處平衡的理念,貫徹Gucci「創造積極變化,守護全人類的共同未來的宗旨」。
去年,愛馬仕發布「全球足跡」系列影片,通過一個個鏡頭展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緊密地、牢固地黏合在一起,最終詮釋愛馬仕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建立的獨特聯繫——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體現在環境之中,它同時也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民族品牌鄂爾多斯在其可持續發展內容的頁面裡寫著這樣一句話:將人與大自然、山羊和草原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循環狀態。確實,鄂爾多斯很早就參與全球荒漠化防治、積極修復草原生態,保護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以促進羊絨的可持續發展。其去年冬季的「善 SHAN」系列的取意驗證了這句話,並充滿溫情——善字上部分為「羊」,下部分為「言」,古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像羊一樣祥和親切,是為「善」,善 SHAN系列也是ERDOS對可持續生產設計的承諾。
這些國內外品牌所詮釋的可持續時尚,從來都不只拘泥於環保概念而已。甚至,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更傳遞著人與世間萬物共存的智慧和精神。
產品可追溯 長線布局將可持續時尚嵌入品牌發展史
在時尚產業尤其是服裝行業中,對產品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關注一直都未能有實質性的進展。消費者能夠找到有關服裝標籤的信息,但對於服裝工廠的地址、在那裡工作的人數,工人生活條件、生產環境、原料採購和加工的過程等等卻一無所知。
由於各種原因,產品可追溯系統一直難以建立和實施。而作為世界知名珠寶商的美國著名珠寶商蒂芙尼做到了。
「紐約時間 8月18日,Tiffany & Co.表示將會對重量超過 0.18 克拉的新開採鑽石提供完全透明的製作背景,讓購買者可以看到鑽石的『工藝之旅』,披露鑽石被分揀、設計、切割、拋光、分級和鑲嵌的精確地點,即從礦山到成品的完整路徑。」
Tiffany執行長 Alessandro Bogliolo說,「宣布這一計劃的時機再好不過了,儘管我們在 20 年前就開始為此事做準備,正是由於此前歷任 CEO 持續做出的正確決定,我們如今才能很幸運地讓消費者看到了公司在過去 20 年裡所做的努力。」
Tiffany長線的布局,領跑同行。顯然,追隨者若要步其後塵,所需做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溯可持續時尚10年
2011
愛馬仕開發「Petit h」實驗支線,將愛馬仕的貨箱、圍巾、皮革殘片等再利用創造新作品如家居擺件、小配飾,實現「逆向生產」,以邊角料所形成新藝術。它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多餘的,而在於用什麼樣的設計思維去成就它。
2012
來自業界1000多位利益攸關者在哥本哈 根可持續性時尚峰會上討論了使時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此後,哥本哈根時尚峰會成為時尚界最重要盛事之一。同年7月,全球最大的可持續服裝聯盟推出了新評定標準,旨在衡量和促進服裝和鞋業的可持續供應鏈。
2013
H&M集團長期堅持著可持續發展策略,自2013年以來堅持進行「舊衣回收」的行為,用來促進品牌和全球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2014
KENZO以「No Fish No Nothing沒有魚,沒有一切」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服裝,同時還設計了一款專門的公益T恤,並承諾將這款T恤的部分收入捐贈給藍色海洋基金會。
2015
Stella McCartney決定停止在針織產品系列中使用初生羊絨(羊胎絨),而是通過回收義大利紡織工廠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材料製成再生羊絨。
2016
Adidas與海洋聯合環保機構Parley for the Oceans共同合作帶來首個量產合作系列, 全球限量7000雙的UltraBOOST Uncaged Parley的設計靈感來自海浪,針織鞋面由95%的海洋塑料與5%的可回收聚酯纖維構成,而鞋帶、後跟支架、拉標與鞋墊等細節亦均是選擇可循環材質製作。
2017
Gucci總裁、CEO比薩利(Marco Bizzarri)在英國倫敦時裝學院講話時宣布,Gucci於2018年徹底棄用一切動物皮草。
2018
Chanel全球精品部總裁Bruno Pavlovsky表示,Chanel未來的系列將不再使用鱷魚皮、蜥蜴皮、蛇皮和黃貂魚皮和皮草,雖然Chanel之前的系列中就很少出現動物皮毛。
2019
瑞士奢侈皮具品牌Bally宣布,集團派出的Peak Outlook項目小組,已經從珠穆朗瑪峰上清理了2噸垃圾。這些垃圾一半以上都來自於8000米海拔之上的「死亡地帶」。在項目小組的努力下,珠峰峰頂和珠峰大本營周邊的垃圾已經完全撿拾乾淨,恢復了往日的面貌。
2020
你正在書寫,也許是以品牌運營的方式,或者以選擇性消費的方式……
愛馬仕原董事總經理Roland Herlory對可持續時尚是這樣回應的:「踐行可持續時尚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產高質量、持久耐用的產品,讓一件產品可以用上10年,雖然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和盈利是有衝突的。」可見,可持續讓時尚更時尚,讓奢侈品更奢侈品——不是原來的price,而是新的驕傲,是一種認知。
在自然中,每個人都擁有如蝴蝶效應一般的力量,我們每個人的舉動都會影響到這顆星球的承載能力。而消費作為促活經濟三大馬車中的一環,終將形成一個循環的閉環,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閉環中重要的一部分。那麼,你/你的品牌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