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無視聯繫的客觀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嘉禮親萬民。」嘉禮為古代禮儀中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襲,下至鄉飲酒禮,婚冠、賀慶等無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xiǎng)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即位改元禮等。
關於嘉禮,鄭注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嘉禮旨在規範秩序與導正人心。《周禮》中嘉禮的幾項內容,後代也有不少變化。這裡從饗燕、飲食、冠、射、鄉飲酒、養老優老、帝王慶賀等七個方面略加介紹。
一、饗燕飲食之禮
1.饗燕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上古時,饗、燕是有區別的。饗禮在太廟舉行,烹太牢(祭祀時使用的祭品)以飲賓客,但並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規,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禮在寢宮舉行,亦有一定之規,燕,通「宴」,為吃喝之宴。
2.飲食之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這裡說的「飲食」也是宴飲,通常專指宗族之內的宴席,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飲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飲,大抵有兩種,一種逢祭而宴,一種以時而宴。
二、冠禮、笄(jī)禮
冠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禮記·冠義》說,冠禮是「成人之道也」,要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個方面的禮的規範加以約束,使之成為具有「孝、悌、忠、順」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禮,行之於宗廟,告於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長成,負擔繼往開來之責任。
笄禮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髮加笄。結髮是將頭髮梳成髮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髮式。女子到了20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後要以成人相待。
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婚嫁時將頭髮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髮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三、射 禮
射禮有四種。一是大射,即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禮;二是賓射,即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三是燕射,即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四是鄉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射禮前後,常有燕飲,鄉射禮也常與鄉飲酒禮同時舉行。大射前燕飲依燕禮,納賓、獻賓、酬酢及奏樂歌唱娛賓,宴畢而後射。
投壺之禮
與射禮相仿的還有投壺之禮。有人推測投壺乃是射禮的變異,或者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官比耦,因而以投壺代替彎弓,投壺,以箭矢投入壺中為勝。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四、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周禮·地官·鄉大夫》說:「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鄭玄歸納鄉飲酒禮的意義有四項:一是選拔賢能;二是敬老尊長;三是鄉射,即州長習射飲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國中賢者。(《儀禮·鄉飲酒禮》孔疏)鄉飲酒是基層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養老、優老之禮
我國有養老、優老的傳統,古禮中對此有詳細規定。《禮記·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這雖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對歷代都有很大影響。
優老是指對老年人的優待政策,往往由國家頒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規定80歲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歲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規定車輛、行人見到老人要主動讓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規定70以上不得為奴,80、90雖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時,還有為高年老人授名譽官職的辦法,也表示了一種恭敬之意。禮經的這些主張,對後世的優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金代天德三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應處以死刑,但家中老母有病而別無侍奉之人,海陵王特準免於一死,命在家奉養老母。這是「獨子留養」制度之始,後來定為法令,歷代多沿用其例。
歷代養老、優老的法令和規定,體現了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方面。
六、帝王慶賀之禮
1.帝王即位改元
《尚書》之《顧命》、《康誥》篇寫到周成王死後,康王告殯宮而即位的典儀,這是文獻中最早的關於帝王即位禮的記載。與即位相關的是「紀元」。
新君改元,自有肇興代終之義,第一年稱為元年。我國歷史有可靠元記載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當於公元前841年。後代帝王在位期間改元,往往因為有某種祥瑞或災異,或者是為了紀念某一事件。
2.朝禮
朝禮是帝王與大臣上朝辦理政務之禮,主要涉及聽朝之場所,聽朝之時間,以及與聽朝相關的儀式。朝之所以稱為朝,因為通常都是在清晨入宮廷理事。《孟子·公孫丑》云:「朝將視朝。」《詩經·齊風·雞鳴》云:「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雞鳴天明之時入朝,而未明之時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臨朝,拜揖行禮,王答禮,就位,然後聽事理政。事畢,退朝入路寢。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3.朝賀之禮
常朝為治理國政而設,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節日慶賀,禮儀規格皆高於常朝,故朝賀之禮另有一套禮規。
唐代元旦、冬至兩大朝會,合稱「正至」。元旦朝會,由皇太子獻壽,中書令奏諸州上表,黃門侍郎奏祥瑞,戶部尚書奏諸州貢獻,禮部尚書奏諸蕃國貢獻,百官上殿高呼萬歲。樂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賀畢,皇帝宴饗群臣。
4.千秋萬壽節
帝王誕辰稱為「千秋節」或「萬壽節」,慶賀典禮始於唐玄宗。上古有祝壽之詞,但無慶賀生日之活動唐玄宗時,宰相率群臣上表稱賀,要求將玄宗生日定為「千秋節」,置酒張樂,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樓受賀,全國放假三天。晚唐諸帝過生日多邀集沙門、道士講論祈福,也沒有舉行朝賀之禮儀。
唐、宋時,每一皇帝誕辰往往各立節日名稱,如唐玄宗生日稱「千秋節」;肅宗生日稱「天成地平節」;五代後唐莊宗生日稱「萬壽節」;宋真宗生日稱「承天節」;仁宗生日稱「乾元節」……元代則一般統稱「天壽節」或「聖誕節」;明、清稱「萬壽節」。
可列入「嘉禮」的典禮制度還有許多,如「尊親禮」,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給他們加上種種尊號,或者給禪位的太上皇,給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種種尊號、徽號;又如「巡狩禮」,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觀民風等等。
禮者,履也、體也。實踐謂之履,即人生行為之法則,立本謂之體,即民族、國家、社會、家族等人群之秩序。時至今日,由於各種原因,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中華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儀禮就是其中之一。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種寓教於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著民族特有的人文傳統。禮樂文化強調秩序與和諧,故而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無疑將增添我中華民族屹立風雨的底氣,給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濫趨勢的當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風。
誠然,如今時代不同,對古人追求的禮儀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禮的內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發揚,對中華傳統文化而言便是一種可貴的傳承,衷心希望中華優秀傳統禮儀,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揚,國家昌盛繁榮,民風淳樸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