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2020《開學第一課》9月1日如約播出,本次節目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分「擔當」「團結」「科學」三個篇章。
2020《開學第一課》講述了諸多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還通過北鬥衛星在抗疫中的運用,向我們展現了科學的力量。
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觀後感有困難,如抓不住重點、不會寫感想等等。現在我們就為您送出10篇新鮮出爐的2020《開學第一課》優秀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順利完成本次寫作任務。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①
9月1日是我們開學的日子。晚上20點,我和爸媽一起準時收看了2020年《開學第一課》,這也是持續了12年、每年新學年開學的「同一堂課」。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在北京、武漢同時設置了電視課堂。這次晚會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傳遞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
節目特別邀請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陳薇,以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張文宏、吳尊友、毛青等,共同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揚了抗疫精神。同時,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也為我們講述了北鬥衛星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科學的力量。
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曾經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家「方艙醫院」,今年《開學第一課》將課堂搬到這裡,對武漢這座抗擊疫情的「英雄之城」而言意義非比尋常。
今年《開學第一課》分為「擔當」「團結」「科學」三大篇章,聚焦貢獻突出的專家院士,逆行出徵的白衣天使,聞令而動的人民解放軍,勵志向上的學生代表……晚會向抗擊疫情以來,每個平凡崗位的堅守者致敬。而這其中就有不少武漢人的面孔,他們把武漢人民面對疫情「不服周」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動人者人性美,最可貴者民族魂。回望在這場疫情裡,醫者的責任情懷,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學者的科研擔當無一不讓人動容。「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人們眾志成城、各盡其力,築起了阻止病毒入侵的防護牆,盡顯凡人英雄的非凡本色。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持人,是大家熟悉的央視boys——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四位主持人化身「老師」,帶領我們聆聽了溫暖人心的抗疫故事,也感受到了震撼鼓舞的抗疫精神。
開學了,一切都是新的,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年所發生的一切,更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好好學習,在未來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貢獻自己的力量。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②
新學期、新面貌,開學第一課的鐘聲終於敲響了,今天我和所有同學一樣,觀看了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為全國中小學生準備的開學禮——《開學第一課》。
說實話,在家裡度過了這個超級漫長的暑假,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學,可一想到要早起、上課、考試,多少還是有些留戀假期的。然而今晚,當我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開學第一課》的時候,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生」狀態,內心充滿了鬥志。
相信經歷過2020年這場特殊的戰「疫」,就算再不喜歡學習的同學,也會全神貫注地看完。這次《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年青一代在今年抗疫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讓國人紛紛豎起了大拇指。記得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很多人說,不知不覺間,90後、95後甚至00後,已然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美的「逆行者」。
節目中印象最深的是張伯禮爺爺說的那句話:「再過十年二十年,你們就是共和國的嵴梁!」沒錯,再過十年二十年,我早已走出校園,走入社會,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民英雄」陳薇也說:「除了勝利,別無選擇!」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取得「勝利」呢?自然是當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紮實地吸收知識,努力讓它們生根發芽,未來才能成為參天巨樹,撐起中華的一片天。
看完這次的《開學第一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心思也從暑假回歸了課堂。接下來,我一定會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同時不忘鍛鍊身體、助人為樂、團結同學,爭做一個無愧於「強少年」稱號的小學生。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③
開學啦!央視《開學第一課》也在觀眾的期待中如期播出,今年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回頭想一想,今年竟然是《開學第一課》播出的第十三個年頭。
十三年來,《開學第一課》每每都在開學的時候與全國中小學生一起跨入新學年,開啟新的旅程,每一次都帶給學生們不一樣的教育意義。它不僅讓我們知道了幸福是什麼、美與愛是什麼、英雄是什麼、未來是什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給家長和老師們也上了十三節人生大課。
2020年的主題,自然離不開「抗疫」!剛剛過去的上半年,我們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擾。「白衣戰士」們逆行而上,與疫情作鬥爭;而科研人員則是與病毒賽跑,爭分奪秒地研製疫苗。此外,我們還見證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的光榮時刻。這些極為珍貴的「教材」,激勵著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邀請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抗疫英雄,以及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上臺「授課」,帶領我們重溫了很多感人的抗疫故事,感悟了北鬥衛星的科學力量,無比溫暖而有力地陪伴我們一起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這一課讓我知道了,如今幸福、安全的生活來之不易,那是多少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同時讓我們更加確定了,要認真學習、心懷理想,方不負「英雄們」對我們的守護。
最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手去創造、去實踐,度過收穫滿滿的新學期。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④
新學期在秋高氣爽的時節終於到來,同學們在開開心心返校上課之外,還要完成一項任務,那就是準時觀看央視的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這是一檔很有教育意義的節目,今年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就在其中。
註定不平凡的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肆虐全國,深深牽動著14億國人的心。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無數白衣戰士勇往直前,跟病毒奮戰到底。而在基層,更多無名英雄或堅守自己的崗位,或無私支援抗疫前線,希望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為抗疫做出貢獻。他們偉大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佩,是我們學生學習的榜樣。
開學了,面對新學期的開始,想必很多同學都有屬於自己的全新目標和計劃,並且開始了逐步的行動。目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少年強,中國強」——身負祖國希望的莘莘學子們,不僅未來要為祖國的發展作出自身貢獻,同時,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能沒有目標,這樣努力才不會沒有方向。
所以,在新的學期,我們一旦制定好目標,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努力實現它。「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加油吧,同學們!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⑤
新的起點,新的希望,新學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用來做什麼呢?努力拼搏,證明自己,超越自我!
今年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也是全新的,但所講內容卻是緊緊圍繞著國人皆知的新冠疫情和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分為三個篇章——「擔當」「團結」「科學」。
主講人張定宇爺爺尤其讓我感動,身處疫情的「先鋒部隊」,年事已高卻仍然奮戰在抗疫一線,如戰神一般,振奮著無數醫護人員的心。他說,這是在「為我們的病人,為我們的城市,為我們的國家築起一道生命的長城」。每一道長城,無不凝結著無數人的血汗,而這一道阻隔了病毒侵擾的生命長城,無疑更加偉大,因為這是生與死、大我和小我的選擇。
「我不認為是逆行,我更覺得是一種衝鋒!」聽到主講嘉賓、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毛青這樣講,我更加肅然起敬,那些勇敢的醫護人員,已經不再是平凡崗位的一分子,而是鐵骨錚錚的「戰士」,手中的醫療設備就是沒有子彈的鋼槍,保衛著人民的生命安全。
晚會在高亢嘹亮的歌曲《少年中國說》中落下帷幕,也將「少年強,中國強」這句話深深刻在了我的心裡。新學期已起航,少年們已揚起風帆,現在的我鬥志滿滿,接下來的日子,請拭目以待我的乘風破浪吧!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⑥
今年已經過去的日子有些特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停課不停學」成了我們的主要學習方式。與此同時,我們每一天都無比牽掛著一個地方,那就是湖北武漢,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戰場」。
在抗疫過程中,武漢設立了一批「方艙醫院」,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這些「方艙醫院」對阻斷病毒傳播、提高病人的治癒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越是危險的地方,反而越充滿了溫情,那裡也發生了許多「白衣戰士」和新冠肺炎病人的感人故事。
晚上20點,我和爸爸媽媽準時收看了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沒想到節目在武漢也設立了課堂,而地點正是「武昌方艙醫院」——洪山體育館。在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課堂」裡,節目組請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他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也是本次抗疫戰鬥的「定海神針」之一。
身為一名漸凍症患者,張定宇爺爺不曾因為自己的安危而離開抗疫前線。他說,疫情發生後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病人、為武漢這座城市、為國家築起一道生命的長城。語畢,同是武漢人的主持人撒貝寧也感動得哽咽,與張爺爺擁抱;而電視屏幕前的我,眼眶也溼潤了。
付巧是武漢市第39中學的畢業生,曾在「武昌方艙醫院」邊治療新冠肺炎邊備戰高考。作為學生群體的一名代表,她樂觀積極、力爭上遊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回憶起在「方艙醫院」度過的14個難忘的日子,付巧告訴我們,當時為了給她提供相對較好的複習環境,不僅中央廣播音量被調低了,醫生們還特意騰出了半間辦公室給她學習。不僅治好了她的病,更為她的高考保駕護航。那些日子,她真的是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全國人民團結互助的暖與愛。
很喜歡節目中的那首歌《草》,草脆弱嗎?不,草很厲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團結在一起,我們就是最強大的!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⑦
很期待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因為在節目預告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是父母、是老師,或是明星,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他——尊敬的鐘南山爺爺。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用這兩句話來形容心懷天下、無所畏懼的鐘南山院士最為恰當。84歲高齡的他,是一位長者,也是一位醫者,更是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勐,更有國士的擔當。無論是面對2003年的非典還是2020年的新冠狀病毒肺炎,鍾南山爺爺在「國家有召喚,人們有需要」的關鍵時候,總是用自己的所學救民於水火,護國於危難。
曾經,他的建議「不要去武漢,一定要戴好口罩」,以及那句堅定的「有信心不會讓悲劇重演」,好似一顆定心丸,讓惶恐的我們穩住了心神。在鍾南山爺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醫學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也看到了一個醫學專家的敬業精神,更看到了無數個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在《開學第一課》的舞臺上,鍾南山爺爺說:「什麼是最重要的人權?我們保住了這麼多人的命,這就是最重要的人權!」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還有比守護我們生命的人,更該被稱為「英雄」的嗎?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在災難面前,選擇責任與擔當,捨棄小我,成就大我,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更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信條。
在這裡我想對鍾南山爺爺說一聲:「謝謝,辛苦了!」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⑧
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的舞臺上,除了邀請抗疫「英雄們」做演講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嘉賓,他就是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們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中,總設計師謝軍親切地為我們講述了北鬥導航系統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百姓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厲害在哪裡呢?它具有高精準的定位能力,全球實測定位精度均值達到了驚人的2.34米,通過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還能提供最高達釐米級的定位服務。你也許很奇怪,這跟抗疫有什麼關係?原來,北鬥三號系統採用了邊建設邊應用的發展道路,前後發射了30顆導航衛星,恰恰是這些導航衛星,為我們的抗疫行動做了強有力的保駕護航。
比如,在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過程中,他們利用北鬥導航衛星高精度、廣覆蓋度的優勢,配合地面北鬥終端設備,為兩所醫院的基礎建設提供了精準的定點位置,為快速建成醫院、挽救更多生命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謝軍總設計師還在節目中提出了很多希望,讓我們——「仰望星空,北鬥璀璨。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雖然我現在還在上小學,但我的志願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研發衛星、研發火箭、研發宇宙飛船,飛向太空。我相信通過好好學習,終有一天,我會夢想成真的。
請為我加油吧!(綜合媒體報導)
來源:中國小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