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將登場 歡迎晚宴溫馨輕鬆

2021-01-12 人大新聞網

兩岸大學校長論壇3日舉行歡迎晚宴,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左起)、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及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舉杯歡迎各大學代表。

【校訊記者郭欣華報導】兩岸最大規模大學校長論壇即將在4日登場,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泛太平洋集團潘思源總裁和政大校長吳思華3日傍晚在晶華酒店共同設宴,接待大陸各大學校長。巧逢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生日,全場同聲唱起生日快樂歌,現場氣氛輕鬆。

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前兩屆分別在福州和廈門大學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年,也是第一次在臺灣舉辦。隨著今年八月修正陸生三法,兩岸高教之門大開,吳思華認為,論壇搭上這個特殊的時間點舉辦更別具意義,希望透過這次論壇交流,促進兩岸學術步上新的裡程碑。

吳思華引用閩南語俗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期望在如此美好的時刻,所有與會人士都能滿載而歸。

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親臨現場歡迎大陸校長,更不忘邀請參觀即將開幕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見識臺灣軟實力。邱文祥也代表臺北市長郝龍斌致贈代表臺北地標101的「品嚐臺北」杯子、「平安富貴御守」,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代表接受,希望訪問團細細品嚐臺北風光,一路安全順利並永誌不忘。

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表示,之前在東吳企管任教時,經常帶學生到大陸學校參觀,對對岸大學在過去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印象深刻。他認為,高教是人才的搖籃,高教的進步可視為整個國家的進步。

高孔廉表示,過去兩年來,兩岸發展著重經貿方面,待基礎穩固後,承諾往後海基會將兼顧文化與教育視野,除了學生間的互通有無,也將開拓教職員交流、雙聯學位和研究計畫等多元化的學術交流。
肯定兩岸交流意義,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這次也以政大傑出校友身分熱情贊助。身為福州人在臺第二代,潘思源說,自己1979年造訪中國,當時百廢待舉,自此興起幫助大陸教育的念頭。他自稱「事業略有所成的書呆子」,希望在事業之外,能在兩岸教育交流上盡一己棉薄之力,承諾將以一百億元臺幣為目標,全力援助。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以「三個喜悅、一個感動」形容這次臺灣學術之旅。老友新朋同聚一堂,暢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景況感到一喜;加上本屆論壇能在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背景下舉行,更添挑戰、話題、契機及期待。
他也提到,兩岸直航的便利帶來更有效率的學術交流。北京來臺不到兩個小時的航程,讓他在下午抵臺後,仍有時間能逛逛故宮博物院,為接下來的「品味臺北」揭開序幕,也是另外一喜。而對於政大長時間、多方面籌辦會議則感動於心,回贈一幅「萬紫千紅總是春」字畫,祝福兩岸學術交流蓬勃發展,多採多姿。
四川大學副校長石堅今年五月曾到高雄義守大學探視川大訪臺陸生,雖然只短暫停留四天,對港都仍然保有傳統中華文化的特色留下好印象。他認為臺灣與四川多有相似之處,「這邊川菜館多,口味也道地」,也希望透過這次論壇,為學校尋找更多的交流機會。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肯定論壇提供給兩岸校長建立友誼的好機會,「一旦友誼建立起來,很多事都好溝通」。他認為臺灣自然資源貧乏,需仰賴高科技、人文及社會產業走出國際,而這些基礎都是優秀人才,因此希望透過「競合」模式,開創兩岸高教新局面。
3日適逢紀寶成校長生日,歡迎晚宴上特別準備生日蛋糕,所有在場校長也熱情獻唱生日快樂歌,共同慶祝紀校長六六大壽。

3日是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左)66歲生日,與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右)一同切蛋糕慶祝。攝影:楊哲維。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左)贈送「萬紫千紅總是春」字畫予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右)紀念,祝福兩岸學術交流蓬勃。攝影:楊哲維。

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歡迎大陸校長品嚐臺北。攝影:楊哲維。

海基會董事長高孔廉上臺歡迎遠來的大陸各校代表。攝影:楊哲維。

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右)贈送象徵101紀念品,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左)接受。攝影:楊哲維。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右起)與臺北市副市長邱文祥、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舉杯向參與的各校代表致意。攝影:楊哲維。

相關焦點

  • 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與會嘉賓合影。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深圳12月19日電 (記者孫競)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支持,人民網與廣東省教育廳、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南方科技大學承辦的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今天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奮進『十四五』 開創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主題,60餘位來自全國高校的書記、校長聚焦教育強國建設,共話高校改革發展。
  • 早稻田大學校長:早稻田是大學排名的「受害者」
    留學生五成來自中國 研究生未來將擴招50% 未在學校讀本科的學生須筆試、面試   早稻田大學堪稱最受中國留學生歡迎的外國高校。在早稻田大學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近50%,而研究生留學生中的中國留學生佔比更達八成。
  • 海峽兩岸及香港第七屆TEAM20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在臺中競逐
    新華社臺中7月31日電(記者何自力 王愛華)7月31日,103件來自兩岸及香港31所大專院校的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畢業作品在臺中逢甲大學一比高下,拉開第七屆TEAM20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序幕。
  • 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修身立德、立鴻鵠之志、勤學苦練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日前,北京工商大學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在良鄉校區和阜成路校區同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343名本科新生參加典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發表主題講話,從修身立德、立鴻鵠之志、要勤學苦練等方面對新生提出了期望。
  •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 明年2月將上任
    本文原載於nctu.edu.tw 網站邱立雅 、竹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預計明年
  • 關注│兩岸親子文創 南投、杭州聯展
    第四屆(2017)兩岸親子文創作品聯展展出兩岸學生共200餘件作品
  • 歡迎報名(4/16)教育暨升學座談會
    請點擊上方臺商太太新天地藍色字體關注我們,您將會在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組織的精採活動及您最關心的臺胞資訊。
  • 東帝汶私立大學UNPAZ校長Lucas da Costa一行到訪澳城大 簽署合作備忘錄
    1月12日,東帝汶私立大學UNPAZ (Universidade Da Paz)校長Lucas da Costa, 副校長Dominggos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吉林開幕
    原標題: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吉林開幕 9月24日, 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吉林長春開幕。 安立佳表示,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科教大省,擁有吉林大學、長春光機所等眾多名校名所,全省科技活動產出指數位居全國第12位。在科技創新繁榮發展的催動下,吉林省已湧現出一批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具有科技評價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高質量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事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 期許陽明交通大學新校長 交大資深教授籲行政勿凌駕學術
    本文原載於2020年11月22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生活版                         陽明交通大學合校在即,交大資深教授林健正對合校後的新校長有所期許,也在臉書發長文期許。
  • 陽明交大首任新校長出爐! 4小時會議選定林奇宏出線
    〔記者蕭玗欣/臺北報導〕陽明、交通大學合併案備受關注,兩校合併首任新校長預計明年2月掛牌時正式上任。由教育部、兩校師生校友代表組成的校長遴選委員會今召開第3次小組會議,邀請臺北醫學大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終身講座教授林一平、交通大學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奇宏等3位候選人說明治校理念及詢答,長達4小時會議最後選定林奇宏教授為首任校長。
  • 大陸家庭VS臺灣家庭 兩岸冠軍家庭寶貝大比拚
    2013年12月7日,第五屆兩岸四地親子文化論壇在臺北盛大舉行。來自大陸的5組家庭與臺灣6組家庭,共同參與了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小蕃薯和BabyBoss中保寶貝城主辦、北廣傳媒優優寶貝電視頻道、浙江大學(貝因美)親子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親子文化論壇,體驗臺灣BabyBoss中保寶貝城,感受不同親子文化。
  • 陽明交大2月1日合併 明選出首任新校長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將於今年2月合併,校長遴選小組預計1月10日開會,邀請3名校長候選人進行治校理念說明及詢答,預計當日傍晚就會選出新校長,並於2月1日上任。
  • 陽明交大教職員投同意票 3名校長候選人通過門檻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將於明年2月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兩校服務滿一年以上的編制內專任教師、研究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昨天和今天針對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投票行使同意權。投票結果稍早出爐,三名候選人都在兩校拿到四成以上同意票,達到同意門檻,成為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校長遴選小組預計明年1月10日選出新校長,新校長2月1日上任。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因此,這屆論壇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克服了種種困難,跨地域跨時區,把科學家聚合在一端,顯示了科學本身的力量和科學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是「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有力實踐。 把蛋糕再做大一點,把科學分享給更多渴求的眼睛。本屆論壇官方網站已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所有場次均向公眾免費開放。
  •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雲林舉行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17日在臺灣雲林縣舉行,四川省有關部門和部分市州政府分管農業負責人、農業專家學者以及相關行業協會、企業代表,臺灣客家商會和高雄、新竹、苗慄、南投、彰化、雲林等市縣農會及企業代表等近300人參加論壇,共同探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川臺農業合作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