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高校青年教師困窘現狀:難!難!難!

2021-12-30 墨香學術

點擊上方「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43歲的教授茆長暄上了新聞。這位在2010年被上海財經大學引進的青年教授被校方告知,在「常任軌」教授6年聘用期滿後,不再續約。據悉,該校從2004年來共引進了200多名「常任軌」教師,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職,其餘的均已離職。

這說明財大「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卻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如今高校青椒的生存窘境。

時下,有不少社會大眾認為大學教師很輕鬆,不用坐班,還有寒假、暑假。也有很多青年學子對「進高校」趨之若鶩,一個大學教職甚至有上百人申請。

但其實,大學「青椒」(青年教師)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以上這則新聞,僅反映了「冰山一角」。有青椒不禁感慨: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壓力。

有媒體報導了復旦大學38歲的特聘教授張遠波,強調他科研成功的背後,是他所在的物理學系給年輕人的「容錯空間」-——-張遠波「花了三四年的時間組建實驗室、培養學生。也無需考慮論文或者是任何其他功利的目標。」但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恰恰反映了青椒科研起步慢的現實。

有人說,像張遠波那樣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說普通青椒了。

那麼,為什麼大學青椒科研啟動慢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間,但很多新人剛進校時,實驗室都還沒有落實,只能「蝸居」在別人的辦公室。

例如一位青椒入職前,系裡說好給他「兩間房」,但報到的當天,他發現兩間房間裡坐著別的老師和學生。這樣的情況毫不鮮見。其原因,在於近年來不斷有新教師進來,但院系的用房面積往往沒有同步增加。

其次,做科研需要經費,但普通青椒獲得的啟動經費往往不寬裕,而且是分批調撥的,這顯然不利於及時購買或者搭建實驗裝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職後大多不能馬上擁有研究生導師資格,等到被批准成為研究生導師,也一年甚至幾年過去了。院系不斷有引進人才進來,但研究生的名額沒能及時增加,因此出現了導師多、學生少的情況。即便「謝天謝地」招到個把研究生,也會遇到學生科研基礎不紮實、缺乏科研激情等問題。

以上三方面,再加上需要熟悉環境和辦事流程,導致了新進校教師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科研正軌。

雖然學術評價不能「唯論文是從」,但論文在目前仍然是學術界的「硬通貨」,也是證明研究者「的確做了」「取得了進展」的直接證據。以上提到的張遠波,入職三四年後才開始發表「復旦製造」的論文。據我觀察,這樣的情況在大學裡相當普遍。

為什麼新進校教師做科研、發文章難?

首先,科研啟動慢必然會導致發文章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進校後,搭建裝置就花了兩年多時間,怎麼能指望我『立竿見影』地出文章?」

其次,以前讀博士、做博士後時,有一些科研的點子是導師提出的,並且論文有導師的把關和「加持」,更容易發表;而獨立工作後,往往做新的課題,也沒有導師可以依賴,需要靠自己。

談到發文章難,一位青椒補充道:「你要是只是投國內學報,那文章很快就能出來,但要是想在國外刊物發表一個『大傢伙』,就需要反覆驗證、窮盡各種實驗可能了。」

這其實點出了發「小文章」和發「大文章」的矛盾。

發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能給自己「充飢」,但院系領導顯然不滿足於「小弄弄」。畢竟,現在重點大學更強調「標誌性成果」。而試圖「幾年磨一劍」,要是幾年後什麼也沒發出來,又怎麼向用人單位交待?

做科研、發文章難,還在於青年教師並非專職博士後,而是要在教學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同時把科研和教學做好,非常困難。有一位青椒剛上一門課時,整天忙著備課和上課,「那一個學期,科研進展幾乎為零」。

「如果你那個學期還有科研進展,這說明你課沒上好。」一位老教師說。

有相當多的大學青椒以講師、副教授身份進校,將來會面臨晉升職稱。高級職稱不但和工資級別掛鈎,更是學術水平的外在表徵,也是申請項目、獲取學術頭銜的重要保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青椒進校後必然會經歷一個「沉默期」,即花了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搭建裝置、訓練學生,暫時看不到科研產出(論文)。這時候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早幾年進校的同事們度過了「沉默期」,正帶領著學生源源不斷地出文章。

等過了幾年自己也出了文章,就會發現評職稱並不容易。

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那樣,由人事處把名額「分配」給院系。有的重點大學,每年內部晉升教授的名額不能保證每個系都能分到。此為其一。

其二,評職稱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強,而是取決於院系分到幾個名額、你的競爭對手有多強。有時候即便你很強,但遇上名額少、競爭對手多且強的情況,也會鎩羽而歸。更何況,還存在著「論資排輩」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因素。

最近幾年,國內一些高校還推出一種稱為「六年非升即走」或者「常任軌」的制度。這種制度在促使青椒儘早步入正軌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為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在六年內能出很多成果並順利留下來。

如何在和諧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個問題。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別的研究者在「動」,而你「不動」,那就落後了。並且,要想獲得更多的科研資助,就必須「出東西」,因此晚上和周末常常需要加班。

但這樣必然在家庭和事業的矛盾上「加了一把鹽」——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還是去學校加班?往往,青椒在忙著家庭事情時,對自己的工作進展會有一種焦慮,又會有一種被現實掣肘的無力感,特別是想到別的同事正在實驗室「浴血奮戰」。而如果去學校加班,那麼對家人會有一種愧疚感。

有很多青椒家庭,都有親人在付出甚至犧牲。教師公寓裡住了很多幫忙照顧小孩的老人。有些小學生放學後手拉著一根打著十幾個結的麻繩,在兩三個老大媽的護送下,去她們家裡做作業、看電視、吃晚飯,就是因為父母需要加班。

家庭的壓力對女性青椒尤為沉重。她們白天在學校忙著工作,晚上回到家圍著家務、小孩「就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啊轉啊轉」,同時還要用微信指導學生實驗細節……而這時,「六年非升即走」的時鐘正一刻不停地轉動。

很多大學都建在城市裡。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住房壓力很大。有很多青椒還住在教師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個月工資有可觀的一部分被用來交房租。而對於那些已經買房的青椒,還貸壓力也很大,「每個月幾乎是一個人的工資丟進去了」。

工作上的壓力,再加上家庭和事業發展的矛盾,使得青椒普遍覺得累。特別是在當下方方面面逼著青椒「快快成長」的形勢下,青椒就像是正在拼命頂出土壤的幼芽。

時下,國內不少大學正在忙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而青椒麵臨的問題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高校開始「發力」。

有報導指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吸引海歸的原因在於三點:純粹的學術環境、沒有記工分似的硬性考核、細心體貼的後勤保障。而我所在的復旦大學,近年來每年都組織新教師入職培訓、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研修、新增研究生導師培訓,經常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推出了「卓學-卓識-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並顯著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收入。

但有些人對高校能否在短時期內解決青椒的困境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國內高校近年來發展很快,但一些機制和做法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更加重視擁有「學術金牌」的「高層次人才」,而對普通的青椒支持不夠。

其實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各行各業的人都會面臨壓力和困境。而在大學裡,即便是被當成「寶」的「青年千人」,也一樣會經歷職業技能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也一樣面臨著「出東西」、競爭學術頭銜的壓力。因此,青椒有壓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須面對的。

也有人指出,在整個社會群體中,大學青椒屬於「書讀得多、有點能力」的那一種。這樣的一個青椒群體,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不能只是希望機制來順著自己——在困境中也要有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

我認為,即便面臨著在短時期內難以解決的困境,我們青椒也應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自己做人民教師的初心,不忘自己對這份職業的熱愛,不忘自己對科研的激情。而繼續前進,就是面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工作。

相信假以時日,情況都會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文匯教育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 moxiangxueshu@126.com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公眾號推薦

墨香學術

關注學術資訊,追蹤學術前沿

   密切關注學術資訊,持續追蹤學術前沿問題,積極推廣原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比讀博更難的,是做一名高校青年教師
    這是一個以碩博士和高校教師為主體的論壇。他們口中的「本子」,指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書。而至於「套中人」,論壇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算作是「套中人」。外人或許很難想像中國學歷最高的一批人會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自己。在外界看來,這些人大多體面地就職於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
  • 地方高校難,中西部地方高校更難
    目前,我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740所,但中央部屬高校卻不多。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全國共有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按照教育公平分配原則,教育部直屬高校理應分布至全國所有省份,每省(區)最少分配兩所,但現實是,僅北京和上海就擁有33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佔據半壁江山。
  • 成年人的生活就是每天說八百次:我太難難難難難難難了
    你要問具體哪難?可能除了容易長胖、容易禿、容易沒錢外哪哪都難!真的太難了!!!回想以前的自己,有很多夢想,很熱血,覺得未來無限可能。如果不是因為深刻的體會過」沒錢寸步難行的困窘「,又怎麼可能天天做夢都想發財呢?如果不是因為真的因為堅持不下去了,又怎麼可能在深夜裡痛哭呢?……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後餘生,沒有誰比誰活的容易。
  • 90後走向副教授崗位被熱議 高層次青年人才「晉升難」困境何解?
    而早前,人社部便已經公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完善高校教師的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國家早就出臺了方案
  • 90後走向副教授崗位被熱議 高層次青年人才「晉升難」困境何解?
    而早前,人社部便已經公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完善高校教師的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國家早就出臺了方案
  • 高校職稱擁堵晉升難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NTCE_202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難不難?
    廣東教師資格考試網提供以下教師資格考試動態信息: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NTCE_202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難不難?,更多關於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NTCE,教師資格證考試難不難,教師考試動態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 博士畢業之後,想去大學當老師,難嗎?
    「關注迷途Edu,隨時獲取教育資訊,每日更新!」如今的博士應聘之路並不平坦,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美好,其實在當下的社會求職市場上,任何學歷的大學生都要通過企業、高校、黨政事業單位準入門檻考試,才成為其中的一員,想要通過自己的學歷背景進入相應的單位,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難。
  • 高校碩士生就業難 衍生「讀研不值論」(圖)
    為此,記者深入到高校碩士生這個群體中,聆聽他們的就業困惑和現狀。統計對比碩士生就業籤約率下滑根據云南師範大學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學生處資料匯總統計,連續幾年來碩士生的就業形勢均呈下滑趨勢。儘管這只是初次統計的籤約率,但也能折射出研究生就業難的現狀。同時,記者從雲南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獲悉,儘管該校還沒有具體的就業率統計數據,但根據近年來的形勢分析,研究生就業確實不容樂觀。
  • 江蘇省最難考的10所高校,不是學霸,很難考上
    因此,為了區別學生的層次,江蘇的高考試題非常的難,試題的難度可以說排名全國第一。能夠考得高分的學生,都是學霸級人物。而江蘇的高校對本省的學生沒有太多的照顧,招生名額非常有限,導致江蘇省的學生想要考上好學校,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特別是以下10所江蘇的高校,是最難考的,能夠考上的同學,都是學霸。
  • 教師資格證,小學的難考,還是中學的難考?
    教師資格證,小學的難考,還是中學的難考?小學教師資格證和初級教師資格證在家筆試部分難度是差不多的,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都包含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標準,教師法等重點,教師資格證考試統一標準後,難度有所加大。但教師資格證考試教材都大差不大,只要認真備考,鞏固記憶,筆試過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 考一個一建難還是教師資格證難
    考一個一建難還是教師資格證難 http://www.hteacher.net 2020-12-22 09:5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中國五大高校排名,難考!掛科!難畢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
  • 鄉村男教師找對象難,這現狀大家怎麼看?
    鄉村男教師,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鄉村男教師,找對象難的問題,是造成部分地區男教師少,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與轉變觀念,男教師個人,學校與社會、國家相關部門,統一協作,才能真正解決!
  • 「黔十條」,硬核破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就業創業深受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如何破解?3月17日,貴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印發《促進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提出了切實解決這一難題的具體對策和路徑。剛一發布,立即引發關注,被網友贊為「硬核黔十條」。「黔十條」為何硬核?
  • 當緬甸人,難!難!難!
    幾乎沒有答案,只能感嘆一句,當緬甸人,難!難!難!近期的緬甸,天天可以看到爆炸案、刺殺案、搶劫、殺人案!普通平民難言安全。那麼,有權有勢的人、官員有安全嗎?更難!當下的緬甸全國範圍來說,大致分為兩大部分勢力。一類是支持緬甸軍政府的、一類是支持PDF也就是反軍政府的緬甸各地人民防衛軍的,這兩類勢力可謂是水火不容。
  • 以積極務實擇業觀突圍就業難
    12月1日舉辦的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公布了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總規模。這一數字同比增加35萬,首次突破900萬,再創新高。 數據直觀地反映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這種壓力會傳導到每一名畢業生身上。受疫情影響,目前仍有部分2020屆畢業生沒找到工作。應往屆畢業生求職期交匯,就業壓力疊加。
  • 高校教師:難有客觀公正的量化指標
    高校教師:難有客觀公正的量化指標 http://www.hteacher.net 2016-11-10 09:45 教師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助學工作長期以來都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 醫學專業:就業難與招人難並存
    醫學專業:就業難與招人難並存 2012-03-05 17: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 中國五大高校,難考!掛科!難畢業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校對於學生一直都是採取嚴進寬出的政策,只要學分夠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是想拿就拿的,大多數高校只制定了明確的學分標準和CET-4標準,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要求越來越嚴格,特別是有些大學期末、畢業考試難度係數相對較大,如果學生沒能獲得規定的學分,就會被學校退學處理,很難畢業。到底有哪些高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