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宋·陳師道《田家》)。「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在暗常先覺,臨晨即自鳴。」(唐·李頻《府試風雨聞雞》)。「頭上紅冠不用戴,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明·唐寅《畫雞》)。中國古人十分依賴和信任雞鳴,把雞鳴當作計時手段,雞鳴則起,表達了人們的勤勞和用功。雞鳴,也是《詩·齊風》的篇名。全篇以對話形式,寫妻子於雞鳴時分一再催丈夫起身,由此而產生了「雞鳴戒旦」這一成語。
公雞善啼,好鬥。在公元前1400年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雞的記載,家雞的祖先是原雞,原雞系一種森林鳥類,分布在我國雲南南部、廣西西部和海南島等地。
吳方言地區(包括上海)流行著一副對聯: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相傳為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所作)。這裡的「雞齊啼」,有人不相信雞會齊啼。關於這一點,需看你如何理解這個「齊」字。筆者以為,此處的「齊」並不表示「齊刷刷」的大合唱,而是意味著啼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公雞為什麼在清晨(通常認為是太陽升起時)打鳴?小時候聽大人講過一個段子:很久很久以前,公雞頭上是長有兩個角的,所以公雞會飛到天上去。而當時的龍是沒有角的,也不會飛,但他很想飛到天上去看看仙境,於是跟公雞商量,把角借與他用一個晚上,答應第二天拂曉歸還。公雞拗不過龍的再三懇求,把角借了出去。誰知龍大哥一去不復返,公雞失去了角,只好每天拂曉時分絕望地對著天空高喊:「龍哥哥……還我!」
此乃笑話,言歸正傳。
2013年,日本科學家作過一次研究,他們讓處於實驗室條件下的公雞中的一部分接受恆定、持續的晨光照耀,從理論上講,這一部分公雞不會感知白天時間了,然而它們還是非常精準地在清晨啼叫。這一實驗持續了好幾個星期,一直起作用。這說明,公雞主要是根據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物鐘而準時啼叫的,換言之,它們已經不需要光作為啼叫開始的信號。但科學家們發現,光還是在起作用的,比如自然光在定期校準生物鐘;光的強弱跟啼叫的頻繁性還是有關係的。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黎明時分,公雞往往也會受到鼓勵而啼叫起來,尤其在農村裡,經常可以發現,只要有一隻公雞開始打鳴了,緊接著第二隻也開始啼叫,第三、第四……紛紛跟著響應,說不定響應者並不是同一個院子的,而是河對岸某個雞群的。噢,原來這就是「雞齊啼」呀。
當然,其他科學家們也發現並提出了公雞啼叫的另一些因素。公雞啼叫是在告誡其他公雞:不要到我的領地來,否則對你不客氣。為了引起母雞的注意:這裡有一位美男子,請不要舍近就遠了。這就是為什麼在白天的其他時間裡,有時也會聽到公雞打鳴的道理。
公雞在雞群裡有些霸道,尤其在原雞中,一個雞群中總有一隻地位最高的公雞把持著最高權力(包括對母雞的優先權)。傍晚,公雞通過打鳴把母雞們召集在一起。好在通過人類的長期馴養,這種行為已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