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瓢水,撒向空中,不管你怎麼撒,撒多高,水珠都會以球形向使力點分散開來,這是受地球引力影響。
至於天體為什麼是球形,我猜想也一樣,我們的宇宙,就是更高緯度生物灑的一瓢水,受一個更大的,大到我們觀察不到的引力場(俗稱,暗物質)的影響,所以宇宙中所有的球體都是成,球形。
星球一開始都是氫的同位素進行聚變核反應,不斷衍生其他元素,由游離原子到氣態,再到液態固態,我們地球內部好像還是液態。
發生反應就有物質的移動和能量變化,那麼怎麼樣效率最大化?引入一個概念,比表面積,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各種形狀,球體的比表面積最大,就能讓反應的效率最大化。
打個比方,一個人喝了水要噓噓,那麼他往各個方向尿連起來就是一個圓啦。
對於星球為什麼總是圓的,即使不是絕對圓,也是橢圓什麼的,很多人都有疑問,這個主要是因為重力勢能的影響,在地球上就叫做重力,因為在勢能的印象下,物體只有趨緊圓形才回最穩定,達到表面各處勢能均衡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基本上星球是圓形或橢圓形,就像能量最終向熵值轉化已達到穩定一樣。
應當說天體是圓的狀態最穩定。在此問題中,將星球分為以下三類,恆星、行星與其衛星和其他天體。
第一,恆星大部分都是氣態的,氣體擴散各向相同。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主要是經過螺旋式吸積物質,引力與其他力平衡,此外恆星存在自轉,在重力和離心力的的作用下,恆星最終變成圓的。類比於吹氣球,氣球的橡膠皮相當於引力,氣球裡的氣體(斥力)相當於恆星內分子間的斥力,如果氣球並不是圓的,那麼這兩個力會因要維持平衡將氣球拉回到原來的狀態。
第二,行星形成過程與恆星類似,經過螺旋式吸積物質或吞併其他小天體而形成的,導致行星是圓的或橢圓的。行星繞恆星旋轉,存在公轉和自轉,將「多出來」的物質拋出,因此被「打磨」成「旋轉球體」或「旋轉橢球體」。此外,行星內部的重力與支持力也要求它們是圓的,與恆星類似。衛星與行星類似。像月亮繞地球旋轉,並與地球同步自轉。它的形成、內部力學與力學運動使得月亮是圓的。
第三,其他天體像星雲、星系等,大多數不規則的或者是扁狀的。也有些星系是橢圓形的,但是最終的演化結果會是盤狀的。因為扁平狀態對於大尺度的星系等來說是最穩定的。相對來說,空間中大尺度結果是由恆星、行星、各種氣體介質等組成的,所以恆星、行星等的數量相對很多,觀測到的星球大多數都是圓形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是圓的!有一些星雲、小行星以及衛星等天體,這些天體並不是圓球形的,而是呈現出不太規則的形狀。當然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星球都是圓的。
拿我們地球來說。它在宇宙中的移動始終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它既公轉又自轉,而自轉的離心力將他們塑造成球形。地球早期的形成過程中,是很早以前在太陽系中的巖石相互碰撞、形成各個行星時誕生的。地球從形成之初直至現在,主要是由液態巖石構成的。
在引力極小的太空,液態物質將自動形成球形。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中用水、果汁和液態金屬等物質做的實驗已證明了這一點。地球是與太陽有相當遙遠距離的巨大的液態球體,它在太空運行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圓形。地球由於體積大,它的引力足以使自己形成圓形。如果沒有地震板塊運動使山峰增高,引力作用會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圓。同理,可以知道為什麼星球大部分看來是圓的了!
PS: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