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2020年的劇集市場,「懸疑」是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優酷的懸疑劇場,在懸疑劇上著墨頗多。
《沉默的真相》和《隱秘的角落》更是成為國產懸疑短劇的標杆。
在年底的劇集大混戰中,懸疑劇同樣沒有缺席。
它就是——
《迷霧追蹤》
星級指數:★★☆☆☆
一句話點評:不是灰濛濛的色調就代表高級
《迷霧追蹤》由80後新銳導演餘慶自編自導。
蔣勤勤、週遊領銜主演。
這樣的演員搭檔還是頗有新鮮感的。
這是蔣勤勤產後復出的首部劇集。
新生代演員週遊今年憑藉《風犬少年的天空》中的劉聞欽一角,讓更多觀眾認識了他。
在今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他更是憑藉《野馬分鬃》獲得費穆榮譽·最佳男演員。
可惜的是,《迷霧追蹤》還是浪費了這一新鮮組合。
它的劇情缺乏的,恰恰是新鮮感。
劇情:沒有真正的緊張
故事發生在充滿霧氣的西南某城。
護士李佳佳凌晨三點下班坐網約車回家,被綁架謀殺。
李佳佳的死頗為離奇。
兇手沒劫財,也沒劫色。
她死得很悽慘:頭部遭受慘不忍睹的重擊。
刑偵隊長林雨虹(蔣勤勤 飾)和「下放」到地方刑警支隊的刑警趙偉(週遊 飾)負責調查此案。
誰殺害了李佳佳?
是網約車司機嗎?可在警察即將抓住他時,卻發現他在賓館「自殺」了。
是李佳佳的丈夫嗎?也不是,但也由此牽扯出李佳佳婚姻中的第三者——一名攝影師。
在攝影師的工作室裡,警方根據一張老照片,發現命案背後還潛藏著一個巨大的謎團。
這張合照上的女孩,基本都「出事」了:
最早是胡怡婷跳橋自殺。
接著是李子欣5年前死於酒店謀殺案。
再者是周燦3年前失蹤。
最近的則是李佳佳被害案。
而那個「自殺」的網約車司機,也出現在照片中。
當前唯一倖存的女孩叫李思琪。
林雨虹從李思琪這裡找到突破口,得知了關於這五個女孩的故事。
照片中的五個女孩,是當年本地一個選秀節目的前五名。
因為胡怡婷過於優秀,另外四個女孩合謀,僱人拍她的豔照,希望可以藉此逼迫她退出選秀。
可沒想到,胡怡婷因此自殺。
自此觀眾也不難推斷出:照片上其他人之死,是胡怡婷的家人在「復仇」。
《迷霧追蹤》總共24集,前12集就圍繞著這個案件展開。
但純粹從這個案件的設置和立意看,它的水準稱不上高明。
合照上命案,在懸疑劇中實在太常見了。
而其落腳點是對名利爭奪中人人皆兇手的反思,談不上新奇和深刻。
要吸引觀眾,就得看懸疑的編排了。
《迷霧追蹤》做得中規中矩。
劇情的推進,基本是靠證據以及證人及時的口供,缺乏那種飛揚的想像力或出乎意料的反轉,懸念的營造不夠抓人。
案件中牽涉到的當事人,大抵扮演的是工具人的角色,遵循的是有懸疑——消除懸疑的過程,顯得平鋪直敘,也缺乏記憶點。
兩個主人公身上缺乏「神探」色彩,沒有必要的主角光環,這就讓破案過程中缺乏適當的爽感,觀眾看起來不夠得勁。
總之,《迷霧追蹤》沒有辦法給觀眾帶來真正的緊張。
張東升把嶽父母推下山,觀眾會緊張;江陽在偵破案件中遭受到的每次威脅和迫害,觀眾會緊張。
《迷霧追蹤》的兇殺尺度雖不小,但觀眾卻看得心如止水——僅僅是把它當一個普通故事在看。
它缺乏那種非追不可的理由。
人物:不能激發觀眾的共情
《迷霧追蹤》的刑偵隊長是女性。
《在劫難逃》《沉默的真相》等劇中,刑偵隊長也是女性。
跟它們相比,《迷霧追蹤》也著力於探討中年女性在職業與家庭之間平衡的困境。
林雨虹在工作中性格強勢,雷厲風行,她的主要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中。
也因此,她疏於照顧家庭,正與丈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此前她常常因為工作,把孩子一個人關在家裡。
孩子在幼兒園待到晚上十一點,林雨虹因為工作沒去接他。
有時工作一忙,一個月才回來見幾次兒子。
這令前夫相當不滿。他質問林雨虹,「這世上工作這麼多,你為什麼非得幹這個」。
林雨虹的困境也是不少職業女性的困境。
她們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對事業有上進心,可另一方面,家庭也需要她們。
她們沒有辦法做到完美的平衡,顧此失彼。
《迷霧追蹤》的本意,是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理解女性的難處。
但劇集播出後,不少觀眾對林雨虹卻無法做到「認同」,無法從這個人物身上獲得共鳴。
並非觀眾不理解她的困境,她對家庭、對孩子的虧欠,的確有不得已的地方。
問題是,當她明明照顧不了孩子時,卻拼命地跟前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前夫能夠給孩子更多時間、更多陪伴,林雨虹並不能。
甚至林雨虹因為工作幾次到前夫家,見到兒子,她的態度都是漠然。
兒子對她也是漠然。
她不是合格的母親——觀眾一點也不怪她。
可她明明不是合格的母親,卻沒有試圖彌補與孩子之間的裂痕,觀眾自然無法同情她的處境。
至於工作上,林雨虹的一些表現也引發爭議。
比如李佳佳被綁架後,她竟然提前打電話聯繫兇手,導致警方行動暴露。
本是想及時制止兇手作案,結果慘劇還是發生。這通電話反倒有可能加速兇手犯案。
無論是職業還是家庭,林雨虹這個角色都不討喜,觀眾對劇情的投入感也就削弱了。
至於週遊飾演的趙偉,發揮空間不大,就是一個「小狼狗」。
製作:不要一拍懸疑就灰濛濛
從製作上看,《迷霧追蹤》其實並不含糊。服化道等,沒有什麼讓人出戲的地方。
問題是,它的整個色調,都是灰濛濛的。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畫面都晦暗無光。
這是白天室內↓
這是白天室外↓
難不成為了烘託氛圍,就只有灰濛濛這個手法了?
難不成灰濛濛,就代表了質感高級?
這些都是謬論。
迷霧劇場口碑最差的《非常目擊》一開篇勸退觀眾,就在於其灰濛濛的色調。
《迷霧追蹤》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多觀眾調侃,「要給《迷霧追蹤》開燈」。
《迷霧追蹤》在色調上走入的誤區,折射的其實也是懸疑短劇創作上的同質化——別人這麼用,我也這麼用。
比如片頭都是對稱構圖。
比如配樂有一種cult風。
比如熱衷於一些血腥的尺度作為宣傳點……
這樣的同質化特徵,反倒會讓觀眾對懸疑劇產生審美疲勞。
它們雖然不是爛劇,卻沒有自己的特色。
《迷霧追蹤》的確不是一部爛劇。
但它是一部缺乏特色的劇集。
創作者與其跟著別人的模式亦步亦趨,毋寧好好鑽研劇本,拍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懸疑劇。
這才有出圈的可能。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Feng向標」投票發表你對《迷霧追蹤》的看法~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