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核區和基因組

2020-12-14 科學學習

【核區】

細菌的細胞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樣,DNA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低電子密度區,稱「核區或核質體」,並且只具有一個DNA聚集的核區,結構簡單、形態不規則,沒有核膜,更加沒有核仁。並且為了同真核細胞的細胞核有所區別,被稱作「擬核或類核」

細菌結構圖

核區主要由一個環狀的DNA分子組成,並且呈絲狀結構。有些的原核細胞的DNA為線形,還有些細菌含有不止一條的DNA分子,如:霍亂弧菌

霍亂弧菌

核區沒有強的陽性反應,可見核真核細胞的核不一樣,但是人們習慣延用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概念,也把細菌的核區DNA稱為染色體,實際上它沒有真正的染色體結構。

雖然細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染色體結構,但是其DNA也在RNA和擬核蛋白(不同於組蛋白)的協助下進行高效的包裝。在不到1微米(um)的核區空間內,摺疊著長達1200-1400微米(um)的環狀DNA,所含的遺傳信息量可編碼2000-5000種蛋白質,因此細菌的DNA的空間構建時十分精巧的。

另外由於細菌沒有核膜把核和細胞質絕對的分開,所以細菌DNA的複製、RNA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可以同時進行,而不像真核細胞的這些生化反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嚴格分隔開來的。這是細菌乃至整個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

基因組】

細菌的基因組一般是作為具有一個複製起點的獨立單位而進行複製的,遵循半保留的複製規律,最終由一個DNA母環複製為兩個子環。複製時,細菌的DNA環附在細菌的質膜上作為支持點,並且複製不受細胞分裂周期的限制,可以連續進行,不像真核細胞DNA複製時局限在細胞周期的特定階段(S期)。

細菌基因組

基因組的特點:

1、細菌的染色體基因組通常由一條環狀雙鏈DNA分子組成,細菌的染色體相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為緻密的區域,稱為類核。類核無核膜與胞漿分開,類核的中央部分由RNA和支架蛋白組成,外圍是雙鏈閉環的DNA超螺旋。染色體DNA通常與細胞膜相連,連接點的數量隨細菌生長狀況和不同的生活周期而異。在DNA鏈上與DNA複製、轉錄有關的信號區域與細胞膜優先結合,如大腸桿菌染色體DNA的複製起點(OriC)、複製終點(TerC)等。細胞膜在這裡的作用可能是對染色體起固定作用,另外,在細胞分裂時將複製後的染色體均勻地分配到兩個子代細菌中去。但是有關類核結構的詳細情況尚不清楚。

2、具有操縱子結構其中的結構基因為多順反子,即數個功能相關的結構基因串聯在一起,受同一個調節區的調節。數個操縱子還可以由一個共同的調節基因(regulatorygene)即調節子(regulon)所調控。

3、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構基因在細菌染色體基因組中都是單拷貝但是編碼rRNA的基因rrn往往是多拷貝的,這樣可能有利於核糖體的快速組裝,便於在急需蛋白質合成時細胞可以在短時間內有大量核糖體生成。

4、和病毒的基因組相似,不編碼的DNA部分所佔比例比真核細胞基因組少得多。和病毒基因組不同的是,在細菌基因組中編碼順序一般不會重疊,即不會出現基因重疊現象。

5、具有編碼同工酶的同基因(isogene)例如,在大腸桿菌基因組中有兩個編碼分支酸(chorismicacid)變位酶的基因,兩個編碼乙醯乳酸(acetolactate)合成酶的基因。

細菌基因組

6、在DNA分子中具有各種功能的識別區域如複製起始區OriC,複製終止區TerC,轉錄啟動區和終止區等。這些區域往往具有特殊的順序,並且含有反向重複順序。

7、在基因或操縱子的終末往往具有特殊的終止順序,它可使轉錄終止和RNA聚合酶從DNA鏈上脫落。例如大腸桿菌色氨酸操縱子後尾含有40bp的GC豐富區,其後緊跟AT豐富區,這就是轉錄終止子的結構。終止子有強、弱之分,強終止子含有反向重複順序,可形成莖環結構,其後面為polyT結構,這樣的終止子無需終止蛋白參與即可以使轉錄終止。而弱終止子儘管也有反向重複序列,但無polyT結構,需要有終止蛋白參與才能使轉錄終止。

目前細菌基因組的研究策略主要分為DNA 的提取及測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完成(Genome finishing)、基因預測、基因注釋和基因組比較分析六大部分。

相關焦點

  • 細菌基因組信息分析與解讀專題系列(二)——細菌基因組注釋Ⅰ(基因預測和ncRNA)
    細菌基因組通過測序平臺測序以及經過相應的組裝之後,便獲得了基因組的序列。
  • 一個細菌基因組完整分析腳本
    上次內容我們介紹了一個人全基因組完整分析腳本,這次我們來介紹一個完整的細菌基因組分析。本次實驗,有一個大小為4.5M的細菌基因組,採用illumina雙末端測序,測序讀長為pair-end 90bp,測序深度為100X。通過拼接得到該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並進行基因預測,基因注釋等分析。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該項目計劃耗資47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測出所有已知的150萬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並為我們找到尚未發現的全新物種。1990年,上一項全球性基因組測序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的共同推動下,截至2003年項目結束,我們首次成功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
  • 一文搞定細菌基因組De Novo測序分析
    目前一般將微生物主要分為細菌、真菌、放線菌、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和病毒。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測序效率的數量級提升,全基因組測序對微生物單菌基因組學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全基因組序列,可構建該物種的基因組資料庫;為後續研究該物種的生長、發育、進化、起源等重大問題搭建一個高效平臺,並為後續的基因挖掘、功能驗證提供DNA序列信息。
  • Cancer Discovery|抗癌新視角:基因組非編碼區中的致癌突變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迅猛發展,大量位於基因編碼區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得以快速鑑定,為癌症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然而,人類基因組研究顯示編碼區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其餘99%均為非編碼區,且絕大多數癌症基因組的突變均位於非編碼區內,我們目前對於這些突變是如何影響癌症發生發展的知之甚少。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如今已身為東京理科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和病毒學家的竹村雅治當年還是名古屋大學的一名研究助理,他在研究細胞中用來複製DNA的DNA聚合酶的生物化學特性時,對細胞核的演化產生了興趣。他對真核、細菌、古生和病毒的DNA聚合酶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有一類病毒(痘病毒)的DNA聚合酶與真核生物的一種主要聚合酶驚人地相似。竹村雅治推測,真核生物的酶最初的起源,正是一些古代痘病毒的貢獻。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20世紀90年代初,還是研究生的他對細胞核起源的理論很感興趣,尤其是細胞核可能像線粒體一樣,從一個內共生體發展而來的觀點。「看了五分鐘,我就想,『天哪,如果是內共生體,那就不是某種細菌,』」貝爾回憶道。他覺得,細菌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組有太多的不同,比如真核生物的染色體是線形的,而細菌的染色體往往是圓形的。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為何真核生物如此多樣?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真核生物的祖先:從線粒體發展新理論說起地球上最初的細胞是以原核細胞的形態出現的,但這些細胞不都一樣。即便是在早期,它們就分成了倆支譜系:古細菌和細菌。古細菌可能是最早「繁榮興旺」的原核生物,因為它們能在諸如熱噴口和超鹽水池等原始地球上常見的極端的環境中存活。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特別是在 Tetterlin 剛提出這個概念時,他主要還是針對細菌這一類原核生物的。因此,那時研究人員所說的泛基因組,通常是指細菌的基因(gene)序列而不是全部的基因組(genome)序列。當時這樣定義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在原核生物中,絕大部分的 DNA 序列其實就是有功能的基因序列,而且不同菌株間基因的差異還比較大。
  • 哈裡斯·李文:努力破譯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
    在地球上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種真核生物,估計大概有1200-1500萬種真核生物,據哈裡斯·李文介紹,科學家只了解總數10%左右。通過基因組技術的發展,我們如何來對剩下超過99%的真核生物進行測序,從而進一步了解它們呢?從2015年開始,一些國際科學家便一起合作開始探索這個問題。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其中一種被細菌佔據——沒有細胞核或膜結合細胞器的單細胞微生物,並通過揮舞稱為鞭毛的髮狀結構而運動。另一個是真核生物,其細胞具有細胞核和膜。該域包括我們人類,動物,植物和藻類。還有一種是古細菌。古細菌很像細菌,因為它們同樣缺乏細胞核和與細胞膜結合的細胞器,並且可以利用鞭毛四處遊蕩。但是有一些關鍵差異,它們的細胞壁和RNA差異足以將它們分離到不同的生命枝丫上。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68
  • 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掃盲系列|2
    A3:我們進行多個k-mer參數的拼接後,會綜合考慮scaffold N50長度值、N%、scaffold數量、總鹼基數等指標,一般要求N50較長,N%較低,scaffold數量相對較少,這樣拼接比較集中,不至於太零散;依據這些技術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來選取最終的組裝結果;因為不同菌的基因組有差異,分析要達到的精細程度也不同,所以會根據客戶要求和基因組情況選取最佳結果
  • Natue | 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集
    該研究擴展了已知的細菌和古生菌的系統發育多樣性44%,廣泛應用於簡化比較分析、交互式探索、代謝建模和批量下載。     本研究展示了這個集合的效用,以了解次級代謝物的生物合成潛力,並解決數以千計的新的寄主與未培育病毒的聯繫。這一資源強調了以基因組為中心的方法在揭示影響生態系統過程的未培養微生物的基因組特性方面的價值。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真核生物雖然也有人工合成的染色體,但由於其大多是原有染色體稍作改裝,常常含有許多的冗餘部分,比如假基因和轉座子,各方面性能都不如synIII。因此,傑夫·伯克認為,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就像第一個人類基因組被測序完成一樣」。  據陳軍教授介紹,與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要複雜得多。
  • 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
    在細胞結構和新陳代謝上,古細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轉錄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細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
  • Nat Commun:沃爾巴克氏菌泛基因組研究
    通過組裝超過1000個Wolbachia基因組。基於核心基因組和基因含量的系統發育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參考,為模型生物中的新菌株提供了支持,並揭示了在遠距離相關宿主之間最近的水平轉移(HGT)。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超組和細胞質不相容性誘導菌株中基因功能獲得和喪失的各種實例。
  • 中科院發現真核生物DNA新修飾形式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組日前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大華研究組合作,利用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揭示了真核生物基因新修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