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四種角色

2020-11-04 薦課網綿陽站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

「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

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父母的4種角色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巖發現,許多來找他諮商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商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

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

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

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從出生到六歲,父母是【照顧者的角色】

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

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 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

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

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響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嬤、一下又放到託管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教育學者鄭石巖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

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

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

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臺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昆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

「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昆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3.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交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洪蘭當年出國念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

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4.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5.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臺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臺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


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6.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心理學者遊幹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

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相關焦點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的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哪四種角色?
    4種角色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的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 養育之道丨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 開小•心理‖【轉】心理小課堂 家長篇:《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 團隊中有四種角色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 任增輝不論是嚴密的組織,還是自然形成的團體,我們會發現,團隊中會慢慢分化出不同角色,一般有四種。這個角色一般具備強大的氣場,有良好的禮儀修養,知識儲備比較足,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表達和控制情緒的能力。他們也很具靈活性,能根據環境變化調整策略,保持團隊的積極性。但有時比較一意孤行,需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技巧。追隨者。這是團隊中比較多的角色,比起堅持自己的意見,更喜歡追隨、聽從。他們的典型特質包括信任、忠誠、主動和奉獻精神,是領導者的擁護和支持者,幫助決策的落實。
  • 角色外溝通的四種類型
    註:本文來源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在這裡,我們討論四種角色外的溝通:缺席對待,上演閒談,劇班共謀以及再合作行為。這四種行為類型中的每一種都把注意力引向一點:劇班所做的表演並非是對情境自發而直接的反映,也並非傾注了劇班所有的精力,因而也並非構成了他們唯一的社會現實。表演其實是劇班成員的退卻,可以退到這樣一種程度,即足以讓他們能夠同時想像或進行另一種表演來證明其他現實。無論表演者是否覺得他們的表演是「最真實」的現實,他們都會用詭秘的方式把對現實的多種闡釋表達出來,而其中每一種闡釋都與其他闡釋不同。
  • 心理分析:父母可分為四種類型
    她說親子教育是社會中很重要的課題,但絕大多數父母都未接受正式訓練,學習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夫妻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形成在親子教育方面不同的態度和理念。多數父母都是用自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甚至是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父母。
  • 《第五人格》角色自帶特效的四種隨身物品,傑克一個人就有兩種!
    《第五人格》角色帶有特效的四種隨身物品,傑克一個人就有兩種!《第五人格》四種角色帶有特效的隨身物品,第一種閃瞎屠夫雙眼!非對稱性手遊《第五人格》所有角色都有自己的隨身物品,只有少數的隨身物品在使用的時候才有特效。小編「我尚的大世界」介紹四種角色帶有特效的隨身物品!
  • 「別人家的父母」,四種育兒方式的利與弊
    50多年前,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入觀察,將大多數父母使用的育兒方式劃分為四種類型。後來,這四種類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至今一直被大多數兒童教育專家用來描述父母的育兒行為。
  • 四種父母搭配育兒,哪種容易養出優秀孩子?第四種父母不可取
    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是有著至關重要的教育影響。父母的脾氣性格各不相同,不同性格的父母組合就會帶給家庭不同的氣氛。我國有四種比較傳統的父母組合模式,看看你生活在哪種父母組合的模式裡呢?據說大多數的孩子都比較喜愛第二種父母組合的模式。
  • 上林地稅局:扮好四種角色服務納稅人
    本報上林訊今年以來,上林縣地稅局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扮演好四種角色服務納稅人,提高服務水平,提升納稅人獲得感和滿意度。當好稅收政策的「宣傳員」。
  •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扮演!
    一般情況,如果是讓子女達成目標的目的上,父母的態度最好統一,而在方法上可以不一致,也就是大方向一定一致,小細節上要有各自的教育方法。比如,父嚴母慈,或是爸爸對外,媽媽主內之類的搭配,只要教育大大方向保持一致,對待標準相同,在態度和方法上多有很多不同處理,要彼此配合教育,才會有更好的效果。那麼,父母的角色應該如何分工合作呢,我們提出4個要領,給大家參考。
  • 四種親子依戀關係 養出四種孩子(二)
    想要建立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父母分工,各有不同。)是孩子與特定個體之間(最穩定的撫養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緒聯結。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非常重要。根據寶寶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寶寶的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依戀類型。下面,我列出了四種具體的親子依戀表現。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四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關係,滋養出了四種不同的孩子。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自己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正如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父母的四種不當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
  • 四種父母教育方式,你屬於哪一種?
    該項研究將父母為四種方式,我們一次來看:權威型:家庭的氣氛:父母和孩子很親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信賴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低甚至沒要求,當然對孩子的需求也看不見,四種教養方式中,疏忽型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傷害是最大的。
  • 這四種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性格,愛好,習慣,悄無聲息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這四種父母,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1.尊重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喜歡叫「你媽覺得你喜歡」,我一句俗語叫「我是為了你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 孩子的睡姿暗示不同的性格,如果是第四種,父母就要重視了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睡姿主要有以下四種,並且代表了不同性格:呈大字型仰頭睡有些孩子睡覺的時候是呈現大字型躺在床上,四肢向外張開,隨意擺放,就好像整個床都是他們家的。對於這類寶寶來說,父母可以不必擔心,因為他們的情商非常的高。但是由於長期往一邊側睡很容易影響頭型,所以父母值得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