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近段時間,東北人口加速減少連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昨天《中國青年報》報導,東北地區很多工廠周邊的飯館不斷關張,醫院產科護士也愈發清閒。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東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離去。
由於東北三省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城鎮化水平較高,計劃生育執行較好,近些年的出生率一直較低。到了這一代,年輕人受到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即使鼓勵生育,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多生。比超低出生率更觸目驚心的,是年輕人口的外流。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三省人口每年淨流出180萬。東北三省的老年人口佔比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兒童和青壯年人口佔比又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80年代,東北多數時候都是人口淨流入地區,充足的人口資源使東北在1945年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地區,並在1949年後成為「中國工業的搖籃」;然而現在,伴隨人口的流失,東北經濟也拉響了警報,東北這個曾經輝煌的地區變得留不住人了。
作為中國計劃經濟模式下建設工業化的樣板和標兵,東北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極大的不適應。1990年代末,東北實施國有企業改革,全國3000萬下崗職工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在東北。2000年代初,東北國有企業佔到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經降至50%左右,但仍高於全國30%的平均水平。這些國企並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東北的經濟結構也惡化了,更依賴投資和製造業,2013年投資佔到東北GDP的65%,幾乎較十年前翻番,全國平均水平為50%。投資雖然能帶來經濟數據的增長,但對普通人的生活影響卻沒那麼大。
而能提供最多就業崗位的民營企業,在東北舉步維艱。《財經》雜誌曾報導,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發現,這個工業大省的部分部門、官員在招商引資之後,動輒「關門打狗」——以各種理由對民營企業進行罰款。《財經》雜誌引用多個開發區官員的話說,不少為遼寧國企配套的南方中小企業,或撤資回鄉,或轉戰他地。有的配套企業遷到天津或河北,仍與遼寧國企有業務往來,寧肯多付運費,也不再付「制度成本」。
國際經濟形勢也對東北不利。美國、歐洲、日本長期佔全球貿易的60%以上,給中國東部沿海提供了發展機遇,但是距離東北較近的日本、韓國,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都在下滑。尤其是日本,受到中日關係的影響,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在遼寧的投資同比降低33.5%。韓國投資僅為日本的三分之一,而且降幅更大。
沒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導致東北勞動力人口的過剩。2010年,東北20-59歲的勞動力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68.3%,僅低於北京的73.4%、上海的71.4%、天津的71.0%,高於全國的62.6%。雖然北京、上海存在同樣的問題,但由於有產業優勢,能通過國內、國際市場解決就業,但東北產業還處於劣勢,勞動力過剩只能驅使年輕人外流。
更為直接的問題是「錢」,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遼寧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和吉林省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與更發達地區比,差距就更大了,2012年黑龍江省的社會平均工資為2843元,廣東省則達到了5313元。
【考點分析】
一、原因
模擬試題:根據材料,概括東北留不住人的原因。
要求:概括準確,全面,不超過200字。
【解析】
原因如下:
1、外來投資少。2、民營企業舉步維艱。3、國際經濟形式不利。4、沒有更多就業崗位。5、人均支配收入低。
二、對策舉措
模擬試題:請就當前東北留不住人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要求:條理清晰,全面,有針對性不超過250字。
【解析】
1、發揮東北特色,吸引外來投資。2、出臺民營企業保護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3、調整經濟戰略,實現政策傾斜。4、政府出臺政策,提供就業崗位。5、加大經濟投入。
三、公文寫作
模擬試題:請就人才外流問題,以省政府的名義向東北畢業生寫一篇倡議書。
要求:條理清晰,全面,有針對性不超過400字。
【解析】
倡議書
廣大畢業生們:
近期,鳳凰網發表專題《試問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引發了廣泛關注,省政府就此問題予以關注,在此,向本省廣大畢業生發出倡議。
東北地緣位置缺乏優勢,民營企業舉步維艱,國際經濟政策傾斜不夠,就業崗位缺乏,導致東北人才外流,對此,省政府予以關注。
政府承諾將會調整政策方針,加大民營企業扶持,提供就業崗位,予以政策扶持,學子歸巢,報效家鄉,政府希望各位學子能夠為家鄉建設做一些貢獻。
建設家鄉需要我們人人出力,望各位學子心繫家鄉。
X市政府
XXXX年XX月XX日
四、文章寫作
模擬試題:請就家鄉建設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文體不限,題目自擬,角度自選,不超過800字。
【熱點範文評析】
建設美麗鄉村重在「築魂」
與快速發展的城市相比,不少鄉村在衛生、教育、醫療等方面建設明顯滯後。一些從鄉村走出來的青年才俊想回去參加家鄉建設,卻感嘆鄉村「回不去」,其中很多因素令人反思。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應該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千萬不要讓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掉了隊,否則很難支持全面小康這一片天。這一觀點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共鳴。
有共識,就要有行動。行動之前就要有思想、對策。建設美麗鄉村,如何才能抓住根本性問題?如何在眾多鄉村議題中始終把建設方向對準「美麗」二字?
記得小時候學習寫文章,老師就經常強調要注意圍繞中心思想,做到不離題。特別是在學習散文寫作時,「形散神不散」更是成為老師口頭禪。剛開始並不深刻領會其中要義,後來才明白:只有緊扣中心思想,文章才有「魂」,才能更好縱深,對讀者有益。
寫文章如此,鄉村建設何曾不是如此?鄉村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沒有明確的建設思想,很有可能在眾多建設項目中迷失方向。如,手中有閒錢,是用來建設農家書屋、青少年宮,還是用來蓋高大上的辦公大樓?沒有明確的思想指向,很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另外,缺乏建設之「魂」,就容易缺少前進動力,缺少了攻堅克難的毅力。鄉村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可以說是「歷史問題」,操作中會遇到不少阻力,沒有明確思想指導,一些建設很容易成為「半拉子工程」,或者淪為花拳繡腿。
古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也道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奧妙」。建設美麗鄉村,當以「築魂」為根本。然而,鄉村建設之魂是什麼?
2014年8月,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雒樹剛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發言指出:「我們建設美麗鄉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農民群眾得到美的享受、養成美的德行、過上美的生活,讓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用無數的美麗鄉村共築美麗中國。」惠州市委宣傳部長黃雁行也認為,建設美麗鄉村就要「加強對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筆者認為這都道出了鄉村建設主旨。
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建設美麗鄉村進程中,不少地方取得了不錯成效。如,醫療、文化、交通、教育、衛生等設施相繼落成,生活硬體大為改觀。但,這不是美麗鄉村的最終目標。鄉村生活如果沒有在更好物質生活基礎上生成新的文明成果,人們生活習慣、思想水平、文化發展等方面如果仍然裹足不前,那麼鄉村生活與真正的「美麗」還是有距離的。
把握鄉村建設之魂,就一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把愛國、厚仁、誠信、孝悌等傳統文化美德融入到建設行動中,在廣大鄉村群眾中產生強大的「價值引領」,鄉村建設之魂方可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