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學前教育就是在孩子成長發育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關鍵時期對孩子他們日常生活行為進行輔助引導的活動,學前教育的內容會如同「母語」一般伴隨孩子學習成長的一生。學期教育屬於朝陽行業,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生活競爭壓力加大,學前教育越來越被社會和家庭所重視。
體驗更有助於學習成長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我到我們」是人生成長發育的主軸,剛出生的孩子幾乎處於完全無意識狀態,那個時刻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和周圍的世界存在怎麼樣的依存關係、誰是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出生之後經歷父母長時間的陪伴、呼喚使孩子有了最初的意識,也就是0到2個月的嬰兒幾乎沒有任何表情、不會互動,出生2個月後的孩子開始有了微表情、和外界有了些許互動。孩子從完全無意識、開始有意識到擁有和父母同等的意識感知,這都是學前教育的巨大成果。學前教育讓孩子有了我、我們的基本認知,學前教育引導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講話、行走、飲食、排洩......
古人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34;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34;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34;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34;
嬰幼兒是大腦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從出生時的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快速成長,到孩子7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約1400克】,大腦迅速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學習、模仿各種語言發音和運動動作。童年孩子會出現諸如語言、運動等多個「敏感期」,嬰幼兒天生充滿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啟蒙教育及早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探索語言發音技巧、運動技能等,對孩子成長發育都具有極其重要方向指引作用,比如說7歲以下的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不存在障礙,三歲以下的孩子練習各項柔韌性運動動作都不存在問題。
趣味、真實的體驗對成長更有宜
嬰幼兒是孩子綜合感知能力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語言能力都處於高速發育成熟期。因此,學前教育基本訓練內容包括:
1、視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個人對絕大多數事物的認知都是通過觀察完成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生成長的根基。不同人對於同樣事物擁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認知、做出不同的行為,最終產生不同的勞動成果其根源就在於觀察。個人觀察、認知世界的能力開啟了人與人之間生活差異化的第一步,有人看見事物表面華麗的顏色、有人看見物體內部縝密的結構、有人發現物體與周邊環境的融洽協調......觀察是個人「見識」增長的重要途徑,觀察讓個人感知到外界事物相對位置、物體的形體大小、豐富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線條結構......觀察能力是個人獲取知識信息最重要的途徑。
「為寶寶提供豐富多樣的視覺刺激,就是為寶寶的大腦做按摩。」視覺是人類感知世界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嬰幼兒期孩子所接受到的視覺刺激對孩子視覺發育非常重要,這也正是嬰幼兒書籍多採用亮色調、大色塊的重要緣故。剛出生的寶寶眼裡的世界是黑白的,到三四個月寶寶的視覺系統逐步發育成熟。所以,給小於三個月的孩子色彩感知以黑白為主,之後逐步從單色過渡到複合色、從大色塊過渡到混合色。
訓練——
玩具換位移動:用一個鮮豔的玩具或者用一個紅色的小球,距離寶寶眼睛約20釐米處慢慢移動,先引起他的注意,再將物品移向一側,接著移向另一側;
擺動玩具:在寶寶床頭上方輪換吊掛布娃娃、鈴鐺、彩色球等,使之來回擺動,吸引寶寶看和聽的興趣;
物體跟蹤:給孩子尋找一些快速移動的物體讓他們追蹤,比如觀察馬路上的汽車、數一數****顏色的車輛數量。
2、聽覺
聽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第二重要的器官,人類的幾乎所有社交活動都與聽覺有關。研究還表明,人在胎兒期就有了聽音的能力【這是胎教的重要支撐】,出生以後就有了聲音的定向、定位的能力,這就是嬰兒喜歡聽輕柔舒緩音樂與母親聲音的根本緣故。
訓練——
和孩子聊一聊:面帶微笑和寶寶尬聊,當他聽到熟悉、喜歡的聲音之後他們就會將注意力集中過來,然後咿呀的和您聊起來......
呼喚孩子:姓名是父母或者長者賦予孩子的稱謂,孩子起初並不會知道這個聲音與自己相關,只有父母不斷在孩子身邊重複並將注意力指向他們時孩子才會逐步將自己與這個稱謂聯繫起來。呼喚孩子時,可以根據環境變化不同的角度、語調等等。
播放柔美之音:嬰幼兒對聲音非常敏感,他們對音律的辨識能力比成年人高出許多。因此,可以多給他們播放柔美的旋律。但是,嬰幼兒期孩子的聽覺處於脆弱的發育期,所以不適合嘈雜過大的聲響環境。
3、觸覺
感觸,是指接觸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緒。它是生活中通過觀察、聆聽感知世界之後的綜合、補充,比如人體對溫度的感觸、對風拂過肌膚的感觸、對同伴傳遞過來交流信息的感觸......觀察、聆聽屬於被動接受外界存在的物體信號,而感觸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判別周邊事物,是由心而生的認知生活環境的動力。
感觸的基礎是以自我喜好為中心對周圍事物是否符合個人生存需求進行甄別、篩選,比如聞到熟悉、喜歡的味道就會產生愉悅,而聞到厭惡的味道就會急於逃避;看到晴朗的天空就會心情舒暢,而陰雨綿綿時就會思緒萬千......感觸是人對所接觸事物真、善、美、醜進行判別的基礎,也是人類心理活動、情緒展現的基礎。有了感觸人類同伴之間才有親疏紐帶、才有敵友之分,才有了人間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多感觸就是要在生活中,多用心感知生活的世界、多深入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觸覺所佔人體比例最大,幾乎遍布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這也是人體統一協調工作、實現健康成長的根本保障。孩子剛出生時同樣不具備觸覺能力,比如增加與寶寶肢體接觸的機會、給寶寶做按摩、引導寶寶觸摸不同形體和溫度的物體、陪孩子拍球或者拋球......
運動提升綜合成長能力
4、語言
《語言的本能》所有的嬰兒都是帶著語言能力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3~4歲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聲音環境、母親式語型、父母的回應與自我實踐,是兒童學會語言的3 大要素。由此,可見學習成長深受他律環境的影響,學習成長猶如「變色龍」在什麼樣的環境變成為什麼樣。
語言文字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成為世界上最高等級動物的標誌,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完整、準確信息交流的基礎工具,是完成人類生產、生活分工協作的基礎工具,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文明成果得以跨地域、跨年代傳播的基礎載體。語言文字的出現,才真正的標誌著人類進化歷史跨越了野蠻進入到了文明時代,使人們不再只是通過動作比劃交流信息完成分工協作,使人類開啟了有道德禮教、律法戒尺引領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新紀元。
① 語言是促進人類社會大融合最基本的工具
如果有人問:人類發明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什麼?那麼,這個答案一定非語言文字莫屬。放眼地球之上所有生命體,唯有人類具有抽象化、標準化,統一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出現讓人類正真的脫離的低等動物序列,成為地球之上唯一的高等級生命體。語言文字讓人類對生活經歷的總結有了記述和傳承的媒介,讓人類的生活智慧能夠在不同代際和地域之間廣泛傳播。同時,語言文字使得人類開啟了對世界系統性的認知,讓不同時代與地域的人們能夠彼此借鑑生活經驗,後代人能夠「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發明語言文字使人類能夠輕鬆的將對社會生活複雜的認知用簡單的符號記述下來,讓不同人群能夠通過抽象化的語言文字符號實現信息標準化的傳遞。語言文字的出現,讓人類本能的歸納總結能力能夠藉助簡介的符號系統性的呈現出來,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促進人際間的信息交互。語言文字是人際間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語音、符號、寓意的綜合形式呈現給大眾認知世界整體化解答方案,讓人類能夠將生活經歷能夠系統的總匯為文學、哲學、歷史、宗教、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心理學、教育學、解剖學、醫藥學......
語言文字是實現人際間信息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沒有語言文字的動物連認知記錄生活的行為都無法發生,就更別提完整的信息交流和生活經驗的傳承了。語言文字是記述生活經歷最基本的工具,這也就是人類可追述的文明史,也只能從有文字記事之日起的基本緣故。語言文字出現之前的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想要完成完整的信息交流都非常困難,就更別談完整性的記錄生活經歷與情感經驗了。
② 語言是個人適應社會生產生活的必備工具
語言文字是「音、形、意」的完美對應結合體,每個符號都與特定的發音、表述的意義相關聯,最後通過符號的組合完成對事物認知的表意。語言文字是人類總結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寫作則剛好相反,寫作是作者將特定的文字符號組合起來記述一定的自然事物或是生活經驗,是將生產、生活經驗記述成語言文字符號。因此,一份有參閱價值的寫作內容一定源於生活。
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匯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類型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寫作的終實目的就是記述生活,用自己的社會生活經歷為後世鋪平成長道路,讓他們減少成長摸索的實踐時間。寫作的素材源於生活,源於對待「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胸懷。一等的寫作者必定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雄心壯志。
學前教育是人生成長贏在「起跑線」上的重要籌碼。如果把人生的學習成長比作建築,那麼學前教育就是澆築地平面之下的地基,就是打樁、做地梁、鋪設地基防水等等。一棟房屋是否能夠歷經百年全憑地基平穩支撐,一個人是否能夠行穩致遠、為社會發展建設做貢獻重心就在童年學習成長習慣是否養好,學前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輔助、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成長習慣。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