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古浮橋
江西贛州城區三面環水,因為河面較寬,河兩岸往來主要靠渡船。宋代贛州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於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現代公路橋梁所代替,只有這座建春門浮橋,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特意保存了下來,並至今還在為贛州市民服務。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物。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每當踏上浮橋,不僅強烈地感受到古樸的歷史,感受到古老的贛州人民勤勞智慧、追求科學創造、崇尚發明創新的精神
贛州鬱孤臺
鬱孤臺鬱孤臺建在贛州市區北部的賀蘭山頂,始建於唐代,因樹木蔥鬱,山勢孤獨而得名。李渤、蘇東坡、辛棄疾、嶽飛、文天祥、王陽明、郭沫若等歷代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過詩詞。其中,與鬱孤臺淵源最深的,要數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他在贛州任職時,留下名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從此名揚天下。鬱孤臺一樓正廳置江澤民同志親書《菩薩蠻》。鬱孤臺是贛州老城區的制高點,臺上建有3層高的仿木結構樓閣,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登上鬱孤臺,可遠眺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贛州全景。
贛州八鏡臺
八境臺坐落在江西省贛州市北八境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這裡匯合,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因郡守孔宗瀚築臺後繪製《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題詠甚多。八境臺依城牆建造,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朱樓碧瓦、雄麗壯觀。
贛州城市中央公園
是集休閒、景觀、生態、溼地、蓄洪、排澇於一體的功能型主題公園,佔地面積1002畝,其中湖區626畝,水系323畝,引水渠53畝,由中心湖區和濱水綠帶組成。公園的設計以園內中心湖區為景觀核心,以鄉土文脈為線索,以水綠風光為基質,以各具主題的休閒活動為特色
贛州灶兒巷
全長227.3米,巷道呈「S」型,保留在這條巷子裡的主要有店鋪、作坊、賓館、錢莊、衙署、民居等。建築風格也包括贛南客家建築、贛中天井式建築、徽州建築以及西洋式建築等流派,體現出城市建築的多元性。這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飛簷、花楣、雕窗泛映著一個個殘舊的光榮夢想,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則通過一個個「明錢」圖案,仿佛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讓上了歲數的人一走近就陡生親切與懷想。灶兒巷相比於傳統的徽派建築,灶兒巷內的徽派建築更多地結合的贛南地區客家建築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