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輩子,每個人都會有得有失,就是在這些得失中,我們得到了鍛鍊、得到了成長、得到了智慧。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處於得失之中,我們的智慧也每天都在增加著。
每個人的一生中,奢求越多,失望越多,煩惱越多,而煩惱多是得失引起的。芸芸眾生,大多難以以平和之態面對得失,得則大喜過望,失則灰心喪氣。孰不知,世事本無常,得失之間,瞬息萬變。
有得就有失,此一得彼一失,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容易失去,把得失看得過重的人,心裡常不得安寧,飽受患得患失的煎熬之苦。
人的奢求和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得失心過重的人,永遠也沒有滿足開心的時候,這是比一無所有還要可憐和可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是一個過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感受這個過程。
執著於得失的人,大多數時間都是與別人過不去,與自己過不去,全然感受不到得失之外的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缺失。終其一生,也許你爭得了一名半利,但是卻失去了更多。的就是失,失就是得,不計得失才能不為得失所累。
幸福的人生,不是簡單的得到和佔有所能達到的,它是一種心情、一種恬淡、安寧的精神狀態。有所爭,有所不爭;拿得起,放得下;既追求不止,又時感滿足,那麼,幸福時光就與你相伴。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被羅貫中描寫得繪聲繪色。我們先不看「空城計」哪方輸、哪方贏的重要性。我們從得失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故事:
司馬懿不進空城,雖然在人們的心目中落得一個「膽小」之名,但卻為他贏得了魏主的信任,最後取代魏主,成為「空城計」的最大受益者。司馬懿沒抓到孔明,不代表他抓不到。
不進空城,他只不過失去一次抓孔明立功的機會,但是他真要抓到了,那這個功勞將使魏主對他起提防之心,而不被重用。司馬懿其實棋高一招,讓人不得不佩服。所以,在這則故事裡,司馬懿得到的遠比失去的要多。
一般人對於得失之間的領悟,看重「失」,認為「失」沉重、痛苦而在「得」的時候總是心安理得,覺得應該如此。其實得與失總是平衡的,不能用簡單的利害觀點來評判。
傳說上帝在創造了亞當之後告訴他說:「作為人類,你命中注定將會統治世間的其他生命,過著無比幸福的生活,但這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因為你只有30年的壽命。」
如此美好的、快樂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0年,這讓亞當無法接受,於是他懇求上帝幫忙,再為他延長生存的時間。這讓上帝很為難,最後只有答應亞當為他找幾種動物,看看他們能否從各自的壽命中讓出一部分來送給亞當。
第一個來到上帝面前的動物是驢,當它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身負重荷努力,並且只能靠一些草料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時,就主動要求把自己40年的壽命讓出來一半送給亞當,於是人類的壽命一下子就被延長到了50年。
接著來到上帝面前的動物是狗,自己只能作為主人忠實的奴僕保護他和的財產,卻無法吃到更多的食物,對於這樣的命運,狗也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及厭倦情緒,最後答應把自己壽命中的20年讓給亞當,以儘早結束這種不快樂的生命。
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命就從原來的50年變成了70年。最後來到上帝面前的動物是猴子,它對於自己必須供人類玩樂取笑卻還要依靠人類的施捨才能吃到食物的生存方式相當不滿。乾脆就很痛快地提出轉贈給亞當30年的壽命。於是,人類終於可以活到100歲了。這100年的時間卻被分成了極為不同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出世到30歲的時候,此時的人類可以盡情地享受人生,過著無比幸福的生活。
第二個階段是從30到50歲的時候,此時的人類已經結婚生子,不僅要為養家餬口而四處奔走,更要為了今後的生活而不得不像驢一樣地辛苦勞作,因為這就是驢饋贈給人類的那20年。
第三個階段是從50到70歲的時候,此時的人類就像一條狗那樣活著,不僅淪為子女的奴隸,更小心地守護著子女的財產,因為這是狗饋贈給人類的那20年壽命。
第四個階段是從70到100歲的時候,此時的人類已經老到牙齒脫落、皺紋叢生,他們偶爾只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眷顧,但更多的時間裡卻要受到孩子們的嘲笑和戲弄,就像猴子一樣,正是因為是猴子饋贈給人類的那30年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