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孫中山這個「國父」

2020-12-23 海疆在線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11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其對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評價以及藉此引申的對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引起兩岸四地高度關注。

與此同時,近日臺灣內部也有不少相關紀念活動,如「紀念孫中山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孫中山與臺灣」展覽、以及在高雄舉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等。

這位在大陸及臺灣分別被稱為「革命先行者」及「國父」的中國重要歷史人物,長期被兩岸官方推崇,並始終為廣大民眾所知。

臺灣「國父紀念館」

「一個國父誕辰,兩岸各自表述」

儘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在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算法」上便有所不同。臺灣以虛歲計數,而大陸則以足歲來論。此現象去年便在臺灣引起討論,按臺灣算法,去年即為孫先生誕辰150周年,於是不止有系列紀念活動,亦發行紀念郵票、紀念幣等。但也正是在臺灣方面的紀念進行時前夕,大陸全國政協常委會決議2016年為孫中山誕辰150周年隆重舉辦紀念活動,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系列活動。

對此,臺灣聯合新聞網2015年11月13日報導,曾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的考試院保訓會委員桂宏誠,昨(12日)就在臉書貼文提出「國父今年到底是幾歲冥誕?」大哉問。桂宏誠說,「原來真的不一樣,我還真的從未發現。」而陪同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前赴「國父紀念館」為「國父」獻花的黨史館主任王文隆表示,他與對岸學者也曾觸及此話題,結論也是臺灣算虛歲、大陸算足歲所造成。

新聞同時指出,馬政府乍聞對岸明年才辦150歲紀念也不可置信,不過相關活動均以諸如「一○四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為名稱,也等於是技巧地迴避了此另類兩岸爭議。

如此還真有點「一個國父誕辰,兩岸各自表述」的意思。

新時期「國父」地位的挑戰

如果說對孫中山誕辰的計算方法差異只是無傷大雅的小插曲,無礙兩岸找到「最大公約數」。則近年來臺灣社會伴隨著「去中國化」而來的「去孫中山化」,則隱隱觸動著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

就在今年習近平主席發表紀念講話之前,環球時報以《孫中山與臺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操縱「去中」》為題發表特約評論,批評「近年來『綠營』卻在試圖搞『去孫中山化』,以此割斷兩岸的聯結,他們的一些極端做法已引起眾怒。」體現大陸方面對孫中山在臺灣的地位動搖,以及其背後「去中國化」的批判與擔憂。

那麼,臺灣年輕人究竟如何看待孫中山,綠營的「去孫中山化」真的起了作用嗎?筆者嘗試從政治立場不盡相同的臺灣朋友口中,梳理一個相對多元的孫中山的民間形象。

一位曾經投入洪秀柱選戰,可謂「根正苗藍」的藍營青年J對筆者說到:「基本上我蠻推崇他。相較於同時代的中國人,他的眼光無疑是高超的。當時就算有其他中國人也留洋,也沒有人能提出三民主義這樣一套完整論述。我們不能以今日觀點否定三民主義當時的進步價值。並且孫中山的輿論思想宣傳,對當時的革命有其重要貢獻。」

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臺灣深藍對孫中山的評價。當我好奇他是否擔憂孫中山在臺灣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日漸負面或不重要時,他則以蔣介石為例,認為蔣才是被醜化得比較嚴重的歷史人物,相較而言,即便「綠營」想要操作,孫中山其實很難被臺灣民眾討厭。不過,他也坦言,雖然他相信除了綠營人士之外,臺灣多數人對孫應是正面態度,但隨著「去中國化」,「年輕人只是越來越不在意這個人了。」

另一位立場較淡的藍營同學A同樣跟我談及蔣介石與孫中山的關係,熟讀中國近代史的他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我認為他(孫)被高估了,只是因蔣介石的推崇而大紅。辛亥革命後,士紳階級還是掌權者,沒有顛覆既有的政治社會結構。」「毛澤東才算革命家。」他侃侃而談,讓我有一種重回大學近代史綱要課堂的穿越感。說到臺灣人對孫中山的看法,A與J有著相同的見解,認為國民黨推崇,而綠營雖不喜歡,但絕不會「像討厭蔣介石那樣討厭孫文」。

臺幣100元上的孫中山頭像

確實,孫中山在臺灣「國父」地位的確立建基於蔣時代的政策,蔣介石在1954年修正了《國徽國旗法》,規定在臺灣的政府機關、學校及軍隊除了懸掛國旗的同時,也要懸掛「國父遺像」。此外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期間,也長期通過了傳播、文化、教育、各級考試背誦等來強化孫的「國父」地位。從小學開始,孫中山在各級教科書中便佔有不少篇幅,而「國父思想」亦成為大學共同必修科目。

然而可想而知,在臺灣民主化之後,這種由國民黨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全民教育不復存在,教科書幾經修改,民進黨也因此背上「去中國化」的罵名。反之,各種史料和檔案的公開,使得對孫中山的討論不再是禁區,客觀上也使其從「神壇」走入「凡間」。加之孫中山本人與臺灣之間並沒有太多交集,在如今臺灣民眾的現實生活中幾乎只存在與歷史斷開聯結的符號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不止一位臺灣朋友在被我問到對孫中山的印象時,第一反應都是「100塊」(臺幣100元上印有孫中山頭像——觀察者網注)。

如此種種,都使得從前被形塑的「國父」形象遭遇空前的挑戰。若無外力影響,自不可能回到過去。

「國父印象」的「代溝」

其實在全球化時代,不同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常常大於本國人與外國人,或是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差異。臺灣人對「國父」的看法也並不例外。立場偏臺灣本土的H同學生活在一個「藍色」家庭。於是當被我問到會不會因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看法而和爸媽吵架時,她笑著說:「當然會啊!」在孫中山是不是「國父」這個問題上,她與父母顯然有不同的意見。「好像到我爸媽那個年代還有歌頌他的歌。」「臺灣年輕人會把惡搞孫中山當成一種反威權的惡意吧?」

但不同的歷史觀並不影響家庭的長期融洽,這也說明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樣削弱歷史人物的「存在感」。有趣的是,在對蔣、孫二人的對比和評價上,H與政治立場差異較大的J、A兩位同學幾乎達成完整的共識。大家都認為孫中山的形象會好很多,但年輕人確實已不太關注。

由此可見,臺灣社會的「國父印象」存在基於成長背景的代際差異,教育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粗略來講,除了較為明顯的「藍綠」差異之外,年紀越大的臺灣人,越可能對孫中山更重視、看法更正面。故以人口結構推估,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尚未完全動搖,但未來的自然發展趨勢確實不難預想。

人為「去孫中山化」不可能

隨著時代的更迭,尤其在網絡發達、信息爆炸的今天,再輝煌的歷史人物,走下神壇幾乎是必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便因而失去歷史意義。對於重要的歷史人物,筆者還是願意相信春秋功過,自在民心,廣大民眾本就有權評說。

試圖重新喚起「國父思想」來連接臺灣現實太過理想主義,活在當下的人們對歷史的淡漠太過常見,兩岸、世界皆然。反之,想徹底磨滅一個歷史人物的歷史意義也是不可能的,甚至你越試圖去消滅它,越令人們感興趣。

所以不論是2014年的臺南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還是民進黨「立委」高志鵬今年2月的修法提案,都未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反而只是激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在2014年臺南湯德章公園事件後,臺大政治學系副教授黃長玲也發表文章提出,那些把孫中山當成「威權印記」因而對其憤怒的臺灣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

臺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國父孫中山銅像,被「臺獨」拉倒

文章寫到:「在現有歷史紀錄,孫中山向來支持民主共和,沒有過迫害人權的紀錄,也沒有在相關思想言論中表達過只要為了國家目的,可以犧牲個別人民的法西斯思想。就此孫中山是有值得尊敬之處。然而,以孫中山追隨者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人,為孫中山的歷史記憶,製造了難堪的處境。」

這篇可能會被人視為「親綠」學者發表在「親綠」媒體蘋果日報的文章,仍然清晰地切割了孫中山本人與國民黨「威權統治」的關係。正與前述幾位臺灣青年對蔣、孫差異的認知相符。

而正因此,從未統治臺灣,只是被推上神壇的孫中山,但憑如何操作,都很難被平添罪名。面對幾次藍綠之間對此議題的激烈爭議,不論是曾經的陳水扁,還是現今的蔡英文,也都不敢公開置喙。陳水扁曾在2004年出來打「圓場」:「這是我們的『國父』,沒什麼好爭論,也沒有必要扭曲或抹黑」。而面對高志鵬的提案,蔡英文表示,「對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略思維」。其後,該提案被「立法院」退回。

顯然,「去中山化」對如今內外交困的蔡政府來說絕非明智的選擇。只會被視同挑釁大陸,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如此看來,綠營可能吃力不討好的人為「去中山化」,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成功了。

當下孫中山對兩岸關係的意義

縱使孫中山在臺灣的地位遭遇時代的挑戰,但鑑於其在中國以及國共兩黨歷史上的關鍵地位,當下其對兩岸關係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官方層面來看,孫中山既是國共兩黨之間持續交流,共同維繫兩岸和平的標誌與紐帶。也是穿上「中華民國」外衣的民進黨政府不敢輕易放棄的兩岸重要公約數。對於大陸而言,臺灣各黨派、團體對孫中山的紀念都將影響兩岸的情感互信,在特殊時期更顯重要。

反過來說,這種兩岸政治格局下的「剛需」,可能既是維持孫中山,使其不為人所淡忘的重要支撐。也是將來兩岸關係有所突破時,重新掀起人們對其緬懷的「不定期支票」。

對民間來說,大家不難想像,至少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孫中山仍然是兩岸民眾都「認識」的一個重要人物。不論他能帶來的只是表面上的談資,還是更深遠的討論。僅在這個意義上,不論稱之為「國父」還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個名字都不會輕易脫離兩岸的話語脈絡。

而這種被共同認可的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正是孫中山先生留給其國家民族的珍貴遺產。可不比爭論其究竟是否「國父」來得重要嗎?

相關焦點

  • 兩岸學者臺北「國父紀念館」共論孫中山思想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一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劉舒凌)為期兩天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今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行。兩岸學者近百人出席。  由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所、孫文學會和「國父紀念館」等多家島內機構聯合主辦的此次研討會,主題是「知識分子與政治革新」。
  • 「國父紀念館」展出孫中山親手設計的郵票
    孫中山與林肯頭像並列的郵票。記者沈育如/攝影 圖片來源: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9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國父紀念館」展出「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珍郵展」,此次展覽由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孟昭隆提供郵票、首日封與明信片等800枚郵品,以孫中山求學、革命、先驅志士、推翻帝制、創建共和、黃埔軍魂等10個主題,串連起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故事。
  • 失意的革命家變身"國父":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4月2日,遺體移往北京西山碧雲寺暫厝,國民黨人隨即著手在南京為孫中山修建陵墓。對於中山陵的設計,國民黨人有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體現「開放的紀念性」:陵墓既要突出鮮明的紀念性,全面彰顯孫中山的「國父」、「革命導師」形象;又要體現平民精神,兼具遊覽功能,便於遊人參觀、休憩,富有現代公園氣息,表達出時代新氣象,從而作為一個巨型的時代符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新的「中國」的象徵。
  • 孫中山與臺灣
    這個革命綱領清晰地表達了孫中山革命的目標:一是要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二是收復臺灣及其他失地,還我故土人民。 當割臺的《馬關條約》正式籤訂後,舉國憤慨,孫中山悲憤地指出:「我中國的衰敗,至今已甚矣,用兵未及經年,全軍幾致覆沒,喪失賠款,蒙恥啟羞,割地求和,損威失體。」[3]於是孫中山開始了革命的實踐——積極準備組織在廣州發動起義。
  • 臺灣人眼中國父變遷:孫中山曾被歸入外國史(圖)
    本報記者餘福卿/攝 如今的臺灣青年,更看重孫中山的奮鬥精神,而非政治理念 1949年之後的臺灣,孫中山敬享尊榮50年,但在最近10多年裡,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政黨輪替,以及「臺獨」勢力囂張,孫中山的形象和地位也受到影響。今天,臺灣人依然尊稱他為「國父」,但在內心深處,他就如孔子一樣,只是一個歷史人物。
  • 中國國父廣東人孫中山命理解析
    然而孫中山31歲時,在橫濱華僑恩炳臣先生的家中,因急需找一位貼身女傭,條件是年輕、美貌、品行端莊、有能力,還要會講英語,這個人就是年僅15歲的淺田春,於是兩人就有了情感。  接著大月燻因家中失火,全家寄住在孫中山橫濱寓所的二樓因而相識,後來孫中山透過翻譯溫炳臣向其父大月素堂提親,當時以女兒年幼被拒,最後在38歲與16歲的大月燻正式成親,但3個月後孫中山回中國後就再也沒見面,後來大月燻產下一名女兒,取名為文子,後改為富美子。
  • 民進黨質疑孫中山「國父」地位
    孫去世時,大陸知識界指責之聲頗多;臺灣輿論則一致以哀悼為主孫中山生前關注臺灣,認為臺灣屬於中國,臺灣人是中國人,臺灣是很好的革命基地。但因長期在日本活動,孫的這些觀點,多只在私下談及。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誌性人物,其實呢,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孫也時常關照臺灣革命黨人要「學習國語」②1925年孫中山去世。
  • 孫中山後人在臺灣:在國父紀念館前擺攤
    孫中山家族譜系圖  前人備受尊崇,後人落魄半生  孫家與臺灣的恩恩怨怨  孫中山還是最早將「收復臺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1899年冬,他在日本東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手繪一些中國 《形勢地圖》,將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的臺灣領土塗上顏色,以便「讓閱讀者觸目驚心,永誌不忘」。  此後,孫中山3次到臺灣,從事革命活動。  1900年9月25日,孫中山獨自一人從日本奔赴臺灣,在臺北設立指揮所,指揮了惠州起義。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 蔣介石曾不滿設計
    「國父紀念館」高30.4米,四邊各為100米長,巍峨宏偉,莊嚴大氣。開館之初,「國父紀念館」主要作為陳列中山先生的革命史跡之用,並有部分展演活動。現在,「國父紀念館」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有大會堂、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中山畫廊,還有展覽室、勵學室、演講室及聯合服務中心。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 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1965年11月12日奠基興建,1972年5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
  • 專訪臺北"國父紀念館"館長:不遺餘力追尋偉人足跡
    他對本社記者說,弘揚中山思想是紀念館的首要任務,「就算我不是館長,依然尊崇孫中山的理念和偉績。」     嚴謹重現偉人時代軌跡  與大陸各地的孫中山紀念館不同,臺北「國父紀念館」並不是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歷史舊址,而是專門為了紀念他所建造。因此,「國父紀念館」所擁有的孫中山真跡僅有十三件。其中一幅「天下為公」的字,是兩年前經過五位專家鑑定之後,以近一百萬元新臺幣的價格購得。
  • 民進黨主張廢除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短史記
    孫去世時,大陸知識界指責之聲頗多;臺灣輿論則一致以哀悼為主孫中山生前關注臺灣,認為臺灣屬於中國,臺灣人是中國人,臺灣是很好的革命基地。但因長期在日本活動,孫的這些觀點,多只在私下談及。①1900年、1913年、1918年,孫中山曾三次赴臺發展革命力量。
  • 國民黨喊話稱孫中山聁蔡英文唱「國歌」 不過……
    國民黨立院黨團召開記者會 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49周年紀念日,國民黨「立院黨團」藉此機會猛烈打擊民進黨否定中華民國一事,甚至把逝世已經90年的孫中山拿出來背書,召開「國父生日的三個願望」記者會,有臺灣網友嘲諷道:「難道是國父託夢交代生日願望嗎?」
  •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中心,是臺灣大型表演場地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中心,是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開館初期,主要展出孫中山革命史跡相關文物,時至今日,多用於文藝表演或頒獎典禮,是臺灣大型表演場地。臺灣之行的第一個景點定為國父紀念館,一來此處可以從我們酒店一條捷運直達,二來也是表達對中山先生的敬意,對於這個決定全團都沒有意見,就這樣過來了。
  • 臺灣自駕旅行之六:來到臺北繞不過去的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
    臺北國父紀念館的換崗儀式孫中山之於大中華就像華盛頓之於美利堅一樣,是中國的國父。每年十月一日國慶節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如既往會矗立起孫中山的巨幅畫像,他超越了政黨之爭,受到了兩岸人民共同的尊敬和愛戴。著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臺北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誕辰百年而建,該館1972年落成,呈正方形,是個頗具唐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整個建築散發著中國古典主義的大氣與威嚴。國父紀念館距離我入住的飯店僅十五分鐘的腳程。早晨獨自一人走在臺北冬春慣有的陰鬱裡,與晨練的人碰面送給彼此一臉由衷的微笑,心裡便也迅速陽光起來。
  • 如果中山先生還活著,會被臺灣這些人氣死吧?
    去孫又去蔣,中山大學還能叫中山大學嗎?高雄中山大學校內「精神地標」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由於牽扯「威權疑慮」,屢遭惡搞破壞。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2日報導,位於高雄市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前身是國立廣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將廣東三校合併改組而成。孫中山去世後,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 學遊臺灣課程ing——走進中山紀念堂
    本期學遊臺灣的大課堂迎來了嘉和媽媽向大家介紹了臺北的中山紀念堂。嘉和媽媽為我們介紹了:1、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
  • 國父誕辰——天下為公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來源有多種說法:包括為袁世凱所取,或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又,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 國父紀念館裡看孫中山書法
    凡到過臺灣旅遊的客人必看的就是臺北蔣介石官邸、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就是臺北的地標式建築101大樓和國父紀念館了,這裡就先看一下國父紀念館和孫文書法。臺灣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