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11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其對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評價以及藉此引申的對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引起兩岸四地高度關注。
與此同時,近日臺灣內部也有不少相關紀念活動,如「紀念孫中山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孫中山與臺灣」展覽、以及在高雄舉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等。
這位在大陸及臺灣分別被稱為「革命先行者」及「國父」的中國重要歷史人物,長期被兩岸官方推崇,並始終為廣大民眾所知。
臺灣「國父紀念館」
「一個國父誕辰,兩岸各自表述」
儘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在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算法」上便有所不同。臺灣以虛歲計數,而大陸則以足歲來論。此現象去年便在臺灣引起討論,按臺灣算法,去年即為孫先生誕辰150周年,於是不止有系列紀念活動,亦發行紀念郵票、紀念幣等。但也正是在臺灣方面的紀念進行時前夕,大陸全國政協常委會決議2016年為孫中山誕辰150周年隆重舉辦紀念活動,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系列活動。
對此,臺灣聯合新聞網2015年11月13日報導,曾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的考試院保訓會委員桂宏誠,昨(12日)就在臉書貼文提出「國父今年到底是幾歲冥誕?」大哉問。桂宏誠說,「原來真的不一樣,我還真的從未發現。」而陪同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前赴「國父紀念館」為「國父」獻花的黨史館主任王文隆表示,他與對岸學者也曾觸及此話題,結論也是臺灣算虛歲、大陸算足歲所造成。
新聞同時指出,馬政府乍聞對岸明年才辦150歲紀念也不可置信,不過相關活動均以諸如「一○四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為名稱,也等於是技巧地迴避了此另類兩岸爭議。
如此還真有點「一個國父誕辰,兩岸各自表述」的意思。
新時期「國父」地位的挑戰
如果說對孫中山誕辰的計算方法差異只是無傷大雅的小插曲,無礙兩岸找到「最大公約數」。則近年來臺灣社會伴隨著「去中國化」而來的「去孫中山化」,則隱隱觸動著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
就在今年習近平主席發表紀念講話之前,環球時報以《孫中山與臺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操縱「去中」》為題發表特約評論,批評「近年來『綠營』卻在試圖搞『去孫中山化』,以此割斷兩岸的聯結,他們的一些極端做法已引起眾怒。」體現大陸方面對孫中山在臺灣的地位動搖,以及其背後「去中國化」的批判與擔憂。
那麼,臺灣年輕人究竟如何看待孫中山,綠營的「去孫中山化」真的起了作用嗎?筆者嘗試從政治立場不盡相同的臺灣朋友口中,梳理一個相對多元的孫中山的民間形象。
一位曾經投入洪秀柱選戰,可謂「根正苗藍」的藍營青年J對筆者說到:「基本上我蠻推崇他。相較於同時代的中國人,他的眼光無疑是高超的。當時就算有其他中國人也留洋,也沒有人能提出三民主義這樣一套完整論述。我們不能以今日觀點否定三民主義當時的進步價值。並且孫中山的輿論思想宣傳,對當時的革命有其重要貢獻。」
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臺灣深藍對孫中山的評價。當我好奇他是否擔憂孫中山在臺灣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日漸負面或不重要時,他則以蔣介石為例,認為蔣才是被醜化得比較嚴重的歷史人物,相較而言,即便「綠營」想要操作,孫中山其實很難被臺灣民眾討厭。不過,他也坦言,雖然他相信除了綠營人士之外,臺灣多數人對孫應是正面態度,但隨著「去中國化」,「年輕人只是越來越不在意這個人了。」
另一位立場較淡的藍營同學A同樣跟我談及蔣介石與孫中山的關係,熟讀中國近代史的他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我認為他(孫)被高估了,只是因蔣介石的推崇而大紅。辛亥革命後,士紳階級還是掌權者,沒有顛覆既有的政治社會結構。」「毛澤東才算革命家。」他侃侃而談,讓我有一種重回大學近代史綱要課堂的穿越感。說到臺灣人對孫中山的看法,A與J有著相同的見解,認為國民黨推崇,而綠營雖不喜歡,但絕不會「像討厭蔣介石那樣討厭孫文」。
臺幣100元上的孫中山頭像
確實,孫中山在臺灣「國父」地位的確立建基於蔣時代的政策,蔣介石在1954年修正了《國徽國旗法》,規定在臺灣的政府機關、學校及軍隊除了懸掛國旗的同時,也要懸掛「國父遺像」。此外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期間,也長期通過了傳播、文化、教育、各級考試背誦等來強化孫的「國父」地位。從小學開始,孫中山在各級教科書中便佔有不少篇幅,而「國父思想」亦成為大學共同必修科目。
然而可想而知,在臺灣民主化之後,這種由國民黨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全民教育不復存在,教科書幾經修改,民進黨也因此背上「去中國化」的罵名。反之,各種史料和檔案的公開,使得對孫中山的討論不再是禁區,客觀上也使其從「神壇」走入「凡間」。加之孫中山本人與臺灣之間並沒有太多交集,在如今臺灣民眾的現實生活中幾乎只存在與歷史斷開聯結的符號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不止一位臺灣朋友在被我問到對孫中山的印象時,第一反應都是「100塊」(臺幣100元上印有孫中山頭像——觀察者網注)。
如此種種,都使得從前被形塑的「國父」形象遭遇空前的挑戰。若無外力影響,自不可能回到過去。
「國父印象」的「代溝」
其實在全球化時代,不同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常常大於本國人與外國人,或是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差異。臺灣人對「國父」的看法也並不例外。立場偏臺灣本土的H同學生活在一個「藍色」家庭。於是當被我問到會不會因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看法而和爸媽吵架時,她笑著說:「當然會啊!」在孫中山是不是「國父」這個問題上,她與父母顯然有不同的意見。「好像到我爸媽那個年代還有歌頌他的歌。」「臺灣年輕人會把惡搞孫中山當成一種反威權的惡意吧?」
但不同的歷史觀並不影響家庭的長期融洽,這也說明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樣削弱歷史人物的「存在感」。有趣的是,在對蔣、孫二人的對比和評價上,H與政治立場差異較大的J、A兩位同學幾乎達成完整的共識。大家都認為孫中山的形象會好很多,但年輕人確實已不太關注。
由此可見,臺灣社會的「國父印象」存在基於成長背景的代際差異,教育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粗略來講,除了較為明顯的「藍綠」差異之外,年紀越大的臺灣人,越可能對孫中山更重視、看法更正面。故以人口結構推估,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尚未完全動搖,但未來的自然發展趨勢確實不難預想。
人為「去孫中山化」不可能
隨著時代的更迭,尤其在網絡發達、信息爆炸的今天,再輝煌的歷史人物,走下神壇幾乎是必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便因而失去歷史意義。對於重要的歷史人物,筆者還是願意相信春秋功過,自在民心,廣大民眾本就有權評說。
試圖重新喚起「國父思想」來連接臺灣現實太過理想主義,活在當下的人們對歷史的淡漠太過常見,兩岸、世界皆然。反之,想徹底磨滅一個歷史人物的歷史意義也是不可能的,甚至你越試圖去消滅它,越令人們感興趣。
所以不論是2014年的臺南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還是民進黨「立委」高志鵬今年2月的修法提案,都未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反而只是激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在2014年臺南湯德章公園事件後,臺大政治學系副教授黃長玲也發表文章提出,那些把孫中山當成「威權印記」因而對其憤怒的臺灣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
臺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國父孫中山銅像,被「臺獨」拉倒
文章寫到:「在現有歷史紀錄,孫中山向來支持民主共和,沒有過迫害人權的紀錄,也沒有在相關思想言論中表達過只要為了國家目的,可以犧牲個別人民的法西斯思想。就此孫中山是有值得尊敬之處。然而,以孫中山追隨者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人,為孫中山的歷史記憶,製造了難堪的處境。」
這篇可能會被人視為「親綠」學者發表在「親綠」媒體蘋果日報的文章,仍然清晰地切割了孫中山本人與國民黨「威權統治」的關係。正與前述幾位臺灣青年對蔣、孫差異的認知相符。
而正因此,從未統治臺灣,只是被推上神壇的孫中山,但憑如何操作,都很難被平添罪名。面對幾次藍綠之間對此議題的激烈爭議,不論是曾經的陳水扁,還是現今的蔡英文,也都不敢公開置喙。陳水扁曾在2004年出來打「圓場」:「這是我們的『國父』,沒什麼好爭論,也沒有必要扭曲或抹黑」。而面對高志鵬的提案,蔡英文表示,「對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略思維」。其後,該提案被「立法院」退回。
顯然,「去中山化」對如今內外交困的蔡政府來說絕非明智的選擇。只會被視同挑釁大陸,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如此看來,綠營可能吃力不討好的人為「去中山化」,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成功了。
當下孫中山對兩岸關係的意義
縱使孫中山在臺灣的地位遭遇時代的挑戰,但鑑於其在中國以及國共兩黨歷史上的關鍵地位,當下其對兩岸關係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官方層面來看,孫中山既是國共兩黨之間持續交流,共同維繫兩岸和平的標誌與紐帶。也是穿上「中華民國」外衣的民進黨政府不敢輕易放棄的兩岸重要公約數。對於大陸而言,臺灣各黨派、團體對孫中山的紀念都將影響兩岸的情感互信,在特殊時期更顯重要。
反過來說,這種兩岸政治格局下的「剛需」,可能既是維持孫中山,使其不為人所淡忘的重要支撐。也是將來兩岸關係有所突破時,重新掀起人們對其緬懷的「不定期支票」。
對民間來說,大家不難想像,至少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孫中山仍然是兩岸民眾都「認識」的一個重要人物。不論他能帶來的只是表面上的談資,還是更深遠的討論。僅在這個意義上,不論稱之為「國父」還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個名字都不會輕易脫離兩岸的話語脈絡。
而這種被共同認可的兩岸歷史「最大公約數」,正是孫中山先生留給其國家民族的珍貴遺產。可不比爭論其究竟是否「國父」來得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