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你是否曾因長期、過度運動如爬山勞累而感到大腿根部、臀部的腫脹、疼痛?或是因意外損傷、扭傷而同樣感到大腿、胯部的疼痛;或是在一次普通的發熱後感到此處的疼痛酸脹。如果說這種疼痛在你反覆深蹲、久坐站起、長久行走時明顯加重,甚至影響到你的日常活動,那麼這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因為你有可能患上了髖關節疾病。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慌張,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那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了解髖關節疾病的相關檢查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你來醫院就診時,你可能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檢查:X光、超聲、CT、磁共振等等,那麼應該如何選擇恰當的檢查項目並能藉以準確診斷髖關節疾病呢?
1.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就是X線平片
首先,診斷髖關節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就是X線平片。X光是骨骼系統影像學檢查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顯示骨結構最為清晰,空間解析度高,而且操作方便、價格便宜。不同的髖關節疾病具有不同的X線特徵,因此可以確定一個初步的診斷範圍。
X線平片可以看出許多正常或異常表現:如發生髖關節骨折時可以明顯看到骨折斷端,與周圍組織部位的解剖關係;發生髖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時,可以見到關節間隙變窄甚至消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也就是變得毛毛糙糙,局部軟骨下骨質密度增加早期增生硬化、晚期會囊變可見類圓形單一或多發透亮區。另外,像股骨頭壞死、髖關節變形、骨質疏鬆這些病變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直接通過平片上的骨密度來確定是否存在骨質疏鬆。X線平片在某些疾病中還可以用於判斷疾病的發展階段。比如說化膿性髖關節炎,發病早期X線片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密度增加,關節間隙增寬;中期則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繼而關節面骨質糜爛破壞,兩者均以關節負重區軟骨破壞嚴重處最明顯;晚期會出現關節面以外的骨邊緣性侵蝕和破壞。
2.CT解析度高於普通X線平片檢查
當X線平片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但是患者又存在相關病史如受傷史、疼痛症狀明顯時,可能就需要做進一步影像學檢查了,比如CT、磁共振(MRI)。
CT解析度高於普通X線平片檢查,也就是說它可把複雜的解剖結構顯示得更清楚,因此CT可廣泛應用於髖關節疾病特別是微小腫瘤的診斷。由於CT值的不同,骨周圍的肌肉、筋膜和脂肪組織清楚地顯示不同密度,並與骨組織清晰地區別開來。CT還可以從不同平面觀察病變,提高診斷率。
3.3D CT已開始應用於髖關節疾病診斷
3D CT圖像清晰、立體、直觀,而且在360°空間通過旋轉任意角度觀察,更直觀地觀察股骨頭與髖臼的形態以及股骨頭的位置、覆蓋等。3DCT不僅能夠觀察髖臼形態、髖臼缺損、股骨頭等變化,而且通過定量測量可以反映股骨頭的位置及形態改變、頭臼相稱性、髖臼形態及方向的三維改變、股骨近端的改變等,為術前制定計劃和術後療效評價提供更為具體的依據。
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於X片未能確診的疾病。MRI能顯示骨、軟骨、軟組織、血管、骨髓等組織結構,具有顯示解剖結構清晰而逼真、定位更準確等特點。而且與CT相比,MRI不含射線。但MRI檢查時間長、費用昂貴。因此MRI主要用以發現有無異常、觀察病變侵犯程度,作出可能的鑑別診斷和療效觀察。另外,MRI適於觀察小兒化膿性髖關節炎的股骨頭受累情況,因為MRI可清楚地分辨軟骨與周圍軟組織,清楚顯示嬰幼兒髖關節或軟骨的病變,這是X片與CT不具有的特點。
另外,對於髖關節疾病還有放射性核素掃描骨顯像、超聲、關節鏡等檢查,但是這些檢查沒有X線、CT、MRI更為常用。當懷疑有髖關節疾病時,優先做上文所述三個檢查進行確診更為合適。
【活動來啦】
「護理創新我有一套」第二輪活動來了!鑑於第一輪活動仍有不少護士申請參加,但由於時間問題而遺憾錯過,現健康界搭建平臺啟動第二輪,徵集全國護士臨床創新技能。情系患者,心靈手巧的你,快向健康界全平臺240萬用戶秀出你的創新發明吧~戳此即刻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