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①磨刀不誤砍柴工
——必須弄懂的議論文寫作原理
②登高未必能望遠
——如何提煉出正確深刻的論點
③樹大根深一脈穿
——如何建立嚴謹的議論邏輯
④風霜高潔方為秋
——如何讓論證有強大的說服力
⑤綱舉目張有主次
——如何設計議論文的結構
⑥意味深長重情理
——如何在議論文中展現文採
⑦審時度勢操勝券
——考試議論文如何穩中求勝
寫在前面:
這次寫的這個專題,是奔著議論文教學與寫作的頂層指導原理去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前提是先得弄明白「宗」才能萬變。這裡寫的議論文寫作原理與基本方法,主要從考試議論文角度去探討,並非雜文、評論、隨筆等日常議論文體寫作。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從來不認為應試有何不妥,只是反對機械式應試,倡導能力式應試,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原本不矛盾。所以這裡所說的應試議論文,自然也是從議論能力培養的角度來探討,高分高能,才是正常的。寫作拼的是審美和思辨,不會有快速奇效的途徑,只有踏踏實實按規律來,才能真正提高寫作水平。
1、磨刀不誤砍柴工
——必須弄懂的議論文寫作原理
議論文是說理的文體。
從議論文的性質來說,議論文有立論和駁論之分。
立論,就是寫議論文時要在文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但你的見解和主張不一定是正確的,寫議論文就要通過說理,爭取能讓自己的觀點呈現出不可辯駁的正確性。這就需要為自己的觀點建立一個清晰的邏輯鏈,實現相對完整的邏輯閉環,你的議論文就寫成功了。
駁論,就是寫議論文去駁斥別人的見解和主張,這就需要深入那些見解和主張的內部邏輯,找出其邏輯漏洞,來推翻其議論邏輯,證明其不正確。這同樣需要嚴謹的邏輯推理。有人寫批評文章,不分青紅皂白地憑空指責,目的是為了人身攻擊,那就是居心不良、文品不端,寫文章只是一種整人手段,不是辯理,就不能稱之為在寫駁論文。
從中學生考試來說,是要寫立論文,不是寫駁論文。所以這個專題後面所有的內容,都是從立論文角度來進行探討。
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考試的議論文與論文、論述文的區別。
論文主要是發表研究成果,與業界交流。所以論文通常是對某一領域的某個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通過各種研究手段得出了科學的、規範的結論,然後把這個研究過程和結論寫出來,所以,相對來說,論文對寫作的內容要求比較嚴謹。
論述文則大多具有普及意義,通常是作者對某個領域的現象提煉出了一些常識性的觀點和結論,需要普及大眾,讓大眾理解並接受,這就需要有科學的寫作態度和充分的證據證明,所以相對來說,論述文對寫作的邏輯要求比較嚴謹。這也是中考、高考時的現代文閱讀板塊裡為什麼常常考論述文的原因,因為它不僅是常識普及,還特別講究嚴謹的邏輯論證,可以作為判別一個考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的依據。
考試的議論文則是為了證明文中觀點的正確而主觀建立議論邏輯。如果說前兩種文體強調的是客觀性,議論文則強調的是主觀性,當然是主觀理性而非主觀感性。能為自己的觀點自建邏輯,應該是做優秀的人、做成功的事的基本思維能力,它需要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融合客觀、理性的思辨,進行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的表達。
都知道議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的說法,但這種「要素說」只是一種知識性的表達,並不能指導如何寫議論文。
要寫好一篇議論文,首先得提出一個清晰的論點。關於如何提煉出正確又深刻的論點,下一講來說,這裡先了解原理。
提出論點,當然是提出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但有些同學寫議論文,並不能提出自己的論點,還以為自己提出了論點。比如下面這個中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我問花園裡的玫瑰:你年復一年著同樣的色彩,單調嗎?
玫瑰笑答:向人間播撒芬芳是我生長的理由。
我問樹枝上的蟬兒:你長時間生活在黑暗中,只能盡情歌唱一夏,遺憾嗎?
蟬兒笑答:綻放生命的絢爛是我唯一的願望。
我問山間的小溪:你一直朝著不變的方向寂寞地奔流,孤獨嗎?
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畢生的追求。
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給材料的題目,可以寫成各種文體,寫議論文也完全可以。有不少同學就寫出了這樣的一個論點構成:
論點:生命的意義
分論點一:生命的意義在於向人間播撒芬芳;
分論點二:生命的意義在於綻放絢爛;
分論點三:生命的意義在於奔向大海,成就浩瀚。
這等於完全沒有提出自己的論點。
「生命的意義」五個字根本就沒有包含任何見解和主張。後面所謂的分論點,又是照抄了材料的表達,等於是三個各自獨立的角度,並且只停留在材料的比喻表層,還沒有進行「理」的探究,所以還不能稱作是「觀點表述」。它們固然能構成生命意義的豐富性,但卻是並列關係,即使將其直接改成論點表述方式,也是三個完全不同的論點,照這樣寫出來的一篇文章屬於論點散亂,是「堆砌型」寫法,並沒有議論邏輯,在考試中也許會有少數老師一時走眼給個高分,但大多數老師都能清晰判斷出這不符合議論文的文體要求,也就不符合議論文的評分標準。
有的同學說,索性把「生命的意義是豐富的」當做此文的觀點行不行?還是不行。因為「生命的意義是豐富的」,仍然只是一個客觀現象,不能把一個客觀現象當成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來冒充觀點。客觀現象本來就在那裡,且眾所周知,它根本不需要你用一篇議論文去證明它的正確性,除非你能從中提煉出獨到的見解。比如「桃樹在春天開花」,這是一個客觀現象,如果我要寫一篇議論文來證明它是正確的,就是多此一舉。當然,如果我能找出它的象徵意味,從中提煉出獨特的觀點,比如「生命的春天裡需要開一樹桃花」,這就是一種主觀見解了,當然就可以作為一個論點了。
這是說要提出自己的論點。
議論文中論證和論據的關係是:論證是為證明論點正確而建立的邏輯,論據是用來輔助論證的材料。所以,論證不一定需要論據,有時用嚴謹的邏輯推理就可以證明論點的正確,但議論文的實際寫作中通常是需要論據的,因為它可以讓論證的過程變成好看、易懂、內容豐富、更有說服力。
議論文的寫作,建立論證邏輯至關重要,這個邏輯在文中通常以分論點的形式展現出來。前面例舉的誤把「生命的意義」當做論點而建立的「議論結構」,就是一個沒有建立論證邏輯的例子。
就寫議論文而言,不必要深入了解邏輯概念的抽象理論,但需要知道如何圍繞觀點建立邏輯。
邏輯,簡單地說就是建立聯繫,讓混亂的變得有序,繁雜的變得清晰,零散的變得整齊。我們的日常生活原本就有基礎的邏輯薰陶,比如廚房裡的用具和廁所裡的用具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比如不同年齡的同學歸類到不同年級裡學習,這都是因為有邏輯基礎思維的針對性安排。再比如平時我們寫作文,一篇作文的所有段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一個段落裡所有的句子圍繞段意展開,不可能是一堆句子胡亂地堆在一起。
但現在套路化、模式化的教學泛濫成災,別說培養邏輯能力,有些孩子源自生活的邏輯本能甚至都被破壞掉了。比如下面這個片段,是從報刊上發表的一篇小學生作文中截取出來的片段。這一段顯然是要寫初夏早晨的美麗,卻寫得無比混亂,看到後面老師的評語,就知道套路、模式對孩子邏輯的破壞力有多強。
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邏輯能力就會自然好起來?其實有些成年人也是邏輯缺失的,有些人看問題比較偏激,缺少獨立思考,偏聽偏信,行為偏執,其中大多並不是生理病變,而是缺少邏輯思維。比如下面這一段話,是某報特邀評論員寫的,特邀評論員算是專業搖筆桿的,而且應當算是專業中的佼佼者,按說語言邏輯不會有問題。但顯然這些表達很偏激。這段評論的新聞背景是:有個女生在男老師背上貼了個「我是烏龜我怕誰」的小紙條,老師發現後暴打該女生,女生進行了反擊,然後當地教育局對老師進行了「降低專業技術職務等級一級」的處理。這篇評論是為老師鳴不平,義憤之心可以理解,但邏輯缺失也是十分明顯。
因此,邏輯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數學的分析推理,語文的審美思辨,都是培養邏輯能力的重要途徑。寫議論文,也是培養邏輯能力的重要形式。如果寫議論文不從「圍繞論點建立論證邏輯」的角度來訓練,只是堆砌論據來呈現形式上的豐富,這樣寫議論文就失去了意義,形不成優秀的邏輯能力,也就不能在應試議論文中得高分。
有的同學背下了很多素材,在寫應試議論文時就作為論據往裡堆,但往往出現材料表述與要論證的觀點之間不匹配的現象,這就是出現了邏輯混亂。同樣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表述,就會出現不同的意思,如果不具備嚴謹的邏輯能力,背再多的素材都是白搭。
這是說議論文寫作中論證與論據之間的關係。
弄懂這些議論文寫作的基本原理,就知道議論文寫作絕不是靠套路、靠模式,而是靠扎紮實實地進行邏輯訓練,要拒絕花裡花哨的形式主義學習,把功夫下在審美思辨的訓練上。總是有人對我說:現在學習緊張,那有時間來進行審美思辨的訓練呢,不切實際啊。其實,審美思辨不可能比學習形式主義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我們學習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進行每個單元習作的練習時,都是在訓練審美思辨。但如果把這些原本可以進行審美思辨訓練的內容,全部用來費盡心思學習如何操弄形式主義,費盡心思地學習如何說假話、抒假情、表假意,那當然就沒有時間來訓練審美思辨了。
到底如何寫好議論文呢?明天我來接著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