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吉祥物發布儀式在北京首鋼園區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冰球館隆重舉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帕運會吉祥物「雪容融」正式亮相。」
從決定選擇熊貓那一刻起,大家都知道,這是「自個兒給自個兒出了個難題。」
回看吉祥物的出爐過程,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很有感觸。
9月17日晚,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官方吉祥物「冰墩墩」在首鋼冰球館揭開神秘面紗。設計團隊以及冬奧組委的評審委員講述吉祥物的誕生過程。
「冰墩墩」誕生自廣州美術學院的14人團隊,由廣美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擔任總負責人,現澳門科技大學在讀博士、曹雪曾經的副手劉平雲擔任執行主設計師,兩人作為「黃金搭檔」獲獎無數,也曾參與過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相關設計工作。
「冰墩墩」究竟是如何誕生並脫穎而出的?面對採訪,劉平雲略帶感慨地表示:「這真的是一個漫長而煎熬的故事,我們感覺自己有些被『錦鯉』附體了。」而曹雪則表示:「這次作品榮幸當選的成就,高於我過去成就的總和。」
趕上末班車的廣州美院團隊
2018年10月10日,北京冬奧組委吉祥物全國宣講會來到廣美,這是他們宣講的最後一站。此時距離10月31日初稿遞交截止僅剩下三周。
北京冬奧組委會文化活動部副部長高天、負責吉祥物徵集工作的林存真教授詳細闡述了具體要求。
2022冬奧會徽設計者林存真也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疑慮:留給廣美的時間很短,而且生在南方的孩子沒見過冰雪,可能影響他們對冬奧會的體驗。
不過此刻,剛剛出任廣州美院黨委書記不久的謝昌晶向冬奧組委承諾:「會舉全院之力做好冬奧會設計的徵集工作。」謝昌晶昔日曾擔任廣東省體育局副局長,主抓過競技體育、射擊射箭運動隊以及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籌辦工作,雖然轉戰美術工作戰線,但他內心仍有非常濃厚的體育情節。
宣講會的第二天,視覺藝術設計學院曹雪院長牽頭組建團隊。他將此前辭去副院長職務,在澳門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劉平雲副教授召回,擔任此次任務的總執行。曹雪對團隊說了句話,沒見過冰雪的孩子,對冰雪的嚮往和想像力可能會超過對冰雪司空見慣的人。
曹雪作為項目負責人是「帥」,劉平雲帶領團隊是「將」,加上學院5名老師、7名研究生,團隊正式組建。他們每天至少開一次討論會,短短十餘天時間,選送了16套初稿,並於31日將所有作品親手送到北京冬奧組委。當天,團隊每個人都親筆籤署了承諾書、保密協議。由於相關文件條款眾多,每人都籤了上百個名字。
初稿送上後,團隊很多成員仍然認為,廣州美院估計是個「陪跑的」。有老師透露:「像這樣代表國家形象的吉祥物設計,大都應該是出自名家個人之手,要麼是中央美院這樣的頂級院校團隊。」大家根本沒有奢望會有什麼結果。
另一邊,冬奧組委開始了慎重的遴選。林存真透露:「第一輪共有17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評審,一共徵集到了5816件作品,其中還包括還從非洲、冰島郵寄過來的。當時我們能感受到,冬奧會吉祥物設計確實全球矚目。」
這些初稿中,有很多極具想像力的作品。林存真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可能是一群年輕人,這其中有很多90後,00後,甚至中小學生的作品。「他們有非常活躍的思維,設計靈感來源來自方方面面,畫面未必有那麼專業,但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創意出奇。」
讓林存真印象深刻的是一件來自小學生的設計作品,這件作品屢次被評委提及。這是一個手繪方案,看起來雖然很幼稚,但是想法新穎。評委內部有一種聲音是鼓勵孩子的設計能脫穎而出。但最終考慮到,畫面不是很成熟,後續吉祥物的設計需要多維度的技術支持,所以小學生的作品遺憾止步十佳。
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是吉祥物評審團成員之一,他以孩子的視角看待這些作品,投稿中孩子的傑作也讓他記憶深刻。
「我當時印象深的是一個火車,用五個車廂表現了奧運會的顏色,這個我當時很喜歡。」
這個想法跳出了吉祥物偏愛選擇動物的慣例,同時有展示中國高鐵成就的意味,雖然最終沒能入選,但孩子們的創造力、熱情可見一斑。所有投稿作品中的動人元素,都成為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吉祥物的多元靈感來源。
冰殼確定為核心設計元素
2019年1月21日,曹雪接到冬奧組委電話,獲悉有作品入圍。由於保密需要,冬奧組委言辭含糊,希望廣美團隊能夠根據約定的時間和地點趕赴北京冬奧組委面議。
曹雪與謝昌晶帶隊,於1月24日晚上抵達北京時,一夜基本也沒有睡好覺,做了各種各樣的夢。
25日上午,林存真代表吉祥物評選委員會正式向廣美團隊揭曉,廣美有三幅作品入選,分別是一幅是二踢腳鞭炮、一幅冰糖葫蘆、一幅是兩個雪球的結合體。
眼看美夢就要成真了,劉平雲直言這種驚喜讓人甚至感覺「不真實」。
林存真教授向廣美團隊表示,以冰糖葫蘆為主體的造型繼續設計,鞭炮和兩個雪球不用再繼續考慮。
驚喜之後回歸冷靜,曹雪和劉平雲意識到,這恐怕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團隊即將面對的是一個漫長且高壓的修改過程。二人只知道團隊將站在新的起點繼續設計,但不知道終點在哪裡。這條賽道究竟有沒有競爭對手,設計是否會突然夭折……各種問題不斷在腦海中浮現。
曹雪仍然在犯嘀咕:「冰糖葫蘆固然有年味,確實也有中國傳統元素在其中,但它畢竟是個一款食物,能否承擔得起這樣冬奧會這樣宏大的主題,廣美的設計團隊離開北京後也在懷疑。」
怎麼改?團隊也沒譜。但曹雪始終向團隊成員強調。「糖葫蘆前面的『冰』,絕不能丟。」某種程度上,這個「冰」一直為「冰墩墩」最後的脫穎而出埋下伏筆。
團隊內部吵架 曹雪稱面臨從未有過的管理壓力
1月25日這一天,廣美團隊接到任務的時間節點已臨近2019年春節。這一下子打亂了團隊中的很多成員的春節放假安排。比如,劉平雲早都訂好了陪孩子去日本旅遊的機票,卻不得不退票。曹雪本來答應了住在蘇州養老院的父母,要回去陪他們好好過個年……
從外表看,曹雪是個風度翩翩,儒雅的知識分子形象,但在學術上是個執著到「六親不認」的人。他心一橫,決心以帶兵打仗的決心來設計冬奧吉祥物,還對團隊成員放了狠話:「大家的春節至多只能是放除夕,大年初一、初二總共三天。如果你大年初三沒有回來,對不起,我就視作你退出了項目組。」
由於籤署了保密協議,團隊成員無法具體向家人解釋自己為何突然放棄過年的休假計劃,大家都用「承擔學校重大任務」當「藉口」。有些團隊成員的家人都感到很費解,懷疑是不是承擔了某個軍事項目。
2月7日大年初三,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正常到崗,自此再也沒有休過節假日。他們以廣州美院昌崗校區綜合設計樓705工作室作為「小黑屋」辦公。出於保密,曹雪特意囑咐,大門多加了一道鎖。
設計奧運會的吉祥物是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確定任務之後,設計團隊常有當天往返京粵之間的經歷,進京提交修改稿件,回收修改意見,再返回廣州繼續工作。3月1日,冬奧組委指示保留「冰殼」的創意,嘗試圍繞其它珍稀或特色動物展開設計。
冰殼裡究竟加個什麼好?團隊腦洞大開,嘗試了老虎、鹿、兔兒爺等等,後來為了拓寬思路,還想了各種食物。
曹雪對團隊強調「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設計方針,即大家一開始能想到什麼,先進行廣泛嘗試,此後再慢慢否決。
「我們估算了一下,總共修改了有上千次,幾百個形象加入冰殼。」曹雪說。
無數次的碰撞-試驗-否定-再碰撞-再試驗,磨練的過程中,時間都好像拉長了,難熬。
不管是大方向上的推進,還是設計上的細枝末節,團隊成員之間不斷爭論乃至爭吵。當著學生的面,有的老師甚至吵得面紅耳赤。
有人面臨著創作力的枯竭,有人甚至覺得看不到希望主動請辭。
曹雪是掌舵人,必須要為設計的大方向做主把關,還要穩定軍心。有一次一個老師連續熬夜,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曹雪卻忍痛否決了他的設計方案,然後再努力安撫。
「我確實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管理壓力。」曹雪說。
熊貓曾經被淘汰 但卻「意外復活」被重啟使用
在確定冰殼+動物的路線後,曹雪做了一個後來被認為正確的決定:再次啟用熊貓形象。
事實上,廣美團隊最初的16份初稿之一,就有熊貓,但當時並沒有被錄用。
曹雪堅持認為,熊貓是傳播中國形象成本最低的動物。「每個人都知道,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但做熊貓又是最危險的,因為熊貓的經典形象太多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盼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以及很多商標、圖案都在用熊貓。如何能做到與眾不同?「關鍵是如何去賦予熊貓新的理念、演繹方式。」
從3月中旬開始,歷時一個月時間,設計團隊進入焦慮和彷徨期。在冬奧組委的指示下,他們嘗試了各種動物與冰殼、雪殼的組合,從設計稿到二維形象再到三維造型,太多的動物從眼前誕生,從手下經過,再被遠方否決。此時,冬奧組委內部已經對冰殼+熊貓的形象產生了傾斜。
面對熊貓,吉祥物評委會也進行了全面的考量。
文化學者、北大教授張頤武總結當時大家的想法,「一方面是希望有非常新穎的形象,有視覺的衝擊力,感受上的衝擊力」,另一方面,「還是要找到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符號,能夠讓全世界的人看起來最少文化障礙,超越這種文化理解上的困難」。按照這個原則,結果顯而易見。
「熊貓還是中華文化最大公約數的一個形象」。
回顧來看,4月23日至24日的兩天會議可謂是有突破推進的。冬奧組委的最新要求是將熊貓造型做細化調整。但出於保密,還沒到最終做決定和表態的時候。因此,在廣美團隊內部匯報的作品中,仍有一支麋鹿作為競爭對手。
廣美團隊不斷接到修改意見,不斷進京匯報。之後為了方便工作,快速將冬奧組委的修改意見轉變為現實,曹雪和劉平雲在北京購置了幾臺設計師使用的計算機顯示器,就放在冬奧組委,每次都將廣州的機箱搬來設計。
4月30日,廣美團隊已經是第三次來北京進行設計。這一次冬奧組委的要求是為主要的吉祥物造型引入新的符號元素。
冬奧組委內部頭腦風暴,有一個提議,即融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設計元素。
起初聽到這個提議,林存真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場館你怎麼往(熊貓)身上弄?」但大家還是想試試。恰恰就是這次選擇,讓「冰墩墩」的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林存真選了很多「冰絲帶」圖片發送給廣美團隊,自己在北京也在嘗試。
「因為冰絲帶是一個橢圓形的,不是正圓的,最開始說它是豎著用,還是橫著用?後來我們發現,放上去以後還挺合適。它沒有那麼突兀。熊貓就特別像一個太空人,一下和科技、太空的夢想聯合在一起了,馬上定位就很清晰了!所以這一點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林存真回憶。
到了5月,廣美團隊發現冬奧組委給出的反饋意見中,「候選人」範圍越來越窄,只留下了冰殼+熊貓,冰殼+鹿,雪殼+鹿這三種選擇。
「範圍越來越窄,我們隱隱約約有種預感,私下嘀咕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入選?但是嘴上又說不出來。」劉平雲描述了充滿期待和未知的矛盾複雜心情。其實他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院校的競爭對手,也不知道冬帕運會的吉祥物的設計情況。
不斷有專家來看廣美的作品,這給了團隊信心。但另一邊,冬奧組委絲毫沒鬆口,「就是不給你一個準話兒。」
林存真本人也非常謹慎。她在廣美團隊和吉藝團隊(吉林藝術學院冬帕運會吉祥物設計團隊)做互相的溝通的時候,也特別警惕。
8月12日送稿,完成最終第二十一次修改前,廣美團隊骨幹成員被邀請到成都「體驗生活」。
當時,冬奧組委還邀請了光學捕捉的專業團隊,想在熊貓身上做工學捕捉點,來研究它的動作特點。為了做好保密工作,林存真告訴大家,去看一種「帶毛的像樹懶一樣的豬"。團隊有成員進入園區觀察熊貓後,再一次有了強烈的入選預感,但是林存真仍然在「敲打」廣美團隊:「大家要好好努力,我們是有別的備選方案的。」
冰墩墩曾被秘密帶到國際奧委會 巴赫主席好奇名字由來
冬奧會吉祥物在設計的過程中,廣美團隊也被要求給吉祥物起名字,做文化闡釋。
團隊裡全民動員,自己的名字、自家娃的小名統統貢獻出來。曹雪和劉平雲都是中年大叔,但他倆還拿自己的名字疊音,叫「雪雪、云云」送上去了,還有人起名叫「雪堆堆、冰優優」……
最開始吉祥物還剩好幾組時,對應的每一組,設計團隊和冬奧組委都起了名字。在沒有公開的情況下,冬奧組委又藉助了很多外力,找了一些外國人,小孩,文學作者,兒童文學作者,藝術家來嘗試起名。
冬奧會吉祥物起名字的難點在於,要中國人讀起來順口,理念表達得好,還要外國人也讀起來順口、容易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個名字要經過商標查重。在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吉祥物名字就沒有單獨註冊,例如『歡歡』、『迎迎』因為很早就被搶註,所以肯定註冊不了。這回,國際奧委會對於產權也提了要求,所以對我們起名字又加了一重難度。」林存真說。
經過重重篩選,「冰墩墩」這個名字浮出水面。
「『冰墩墩』最開始是『冰墩兒』,是一個典型的北京兒化音名字。冰墩墩形象最初的創意來源於冰糖葫蘆,冰糖葫蘆也可以叫糖墩兒。與冰一結合,就可以產生一個名字叫『冰墩兒』。」林存真說。
冬奧組委馬上去網上查,「冰墩兒」沒有重名。但考慮到對中國的南方人和外國友人來說,兒化音太難,就改成了「冰墩墩」。
通過查重,「冰墩墩」已經完成註冊,英文名字為「 Dwen Dwen」。
8月21日上午,林存真通知廣美團隊來北京商議修改意見。結果,她卻對廣美團隊當面宣布,「冰墩墩」成功當選2022年北京冬奧會官方吉祥物。
另外,這個「冰墩墩」曾被帶到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那裡,獲得了他的點讚。巴赫非常喜愛,表達了出席吉祥物發布儀式的願望。
林存真回憶,北京冬奧組委是去國際奧委會匯報的時候見到了巴赫主席。「當時是在開會,我們除了要提交吉祥物設計之外,還要提交宣傳片、吉祥物標準手冊、規劃手冊等等,以及還要商討吉祥物發布會等等。國際奧委會法律部、宣傳部、市場部……好多部門都一塊來看吉祥物,來給我們提建議。」
會開到一半的時候,巴赫主席進門了。「會議桌上,擺放了吉祥物毛絨公仔,他一開門跟大家打招呼後,就直接站到桌前來看這個吉祥物,說好可愛,然後就問他叫什麼名字。這名字是不是適合男孩,也適合女孩?然後它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吉祥物以後會怎麼樣等等」
得到解答後,巴赫沒有提任何的疑議。後來,林存真送給了巴赫主席一個名章,巴赫拿到章後特別高興,比劃了一下說:「我要確認的話,我就把這個章蓋在吉祥物那張紙上。」不過巴赫主席是「虛晃一槍」,他說:「我現在還不能蓋,因為我們執委會還沒有全部通過,等全部通過了以後,我就來給你們最終的確認。」
曾被秘密「洩密」 廣美負責人想和張藝謀交流開幕式出場
成為被選中的那條「錦鯉」,曹雪、劉平雲兩人當即熱淚盈眶。
林存真對曹雪表示:「廣美團隊確實很不容易,或許我們該有一次擁抱。」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副部長高天向曹雪表示祝賀:「曹院長說南方人看冰雪更有靈感來源,真是一語成讖。」
林存真回憶起那個瞬間稱,甚至都覺得比自己的會徽作品中標還要激動。「因為確實吉祥物的設計比較難,而且吉祥物所面臨的人群也特別的廣。比如一個小孩,他很難去評價,我是不是喜歡這個會徽。但是他一定會說,我會不會喜歡這個吉祥物,我要不要買來抱在身上,他是不是想要擁有這個東西,想要跟他互動,想要跟他玩。」
兒童作家鄭淵潔表示,這個吉祥物,「我覺得孩子應該會喜歡。」
雖然保密工作相當嚴密,但為了檢驗效果,「冰墩墩」曾在一次盲測中「洩露」在200多個孩子面前。
「我們專門去了一個小學,選了200多個孩子,他們的年齡都在8-12歲之間,讓他們進行『盲選』。我們選了幾組吉祥物的圖案,放在黑板上,讓孩子們往喜歡的吉祥物圖案上貼小星星、小花花。孩子們完全憑著自己的喜好去貼,我們這一組(冰墩墩和雪容融)吉祥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高天副部長回憶說。
「回顧過去這將近10個月的日子,壓力和工作量是我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我很為我的學生們感到開心,他們比我幸運多了,他們是用北京冬奧會吉祥物項目當做自己設計師生涯的起點,這個起點非常高。」曹雪說。
「我今年已經58歲了,即便沒有參與設計這次冬奧會吉祥物,自己這一生也獲得了很多榮譽,沒有什麼遺憾。但是由於有了冬奧會吉祥物的設計獲得認可,我覺得這一次的成就高於過去很多成就的總和。」
此時,所有的參與者們都又急切又忐忑地期盼著冰墩墩跟大眾見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