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間約佔人一生的三分之一,睡眠質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至關重要。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近日在期刊《睡眠健康》上發表了一項有關人類睡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負責人麗貝卡·羅賓斯和同事仔細瀏覽了約8000個網站,梳理出人們對健康睡眠習慣的看法,然後將這些看法提交給睡眠專家團隊。專家整理出相關謬誤,並根據虛假程度和對健康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以下是人們對睡眠存在的八大誤區:
誤區一
成人只需要5小時或更少的睡眠時間
資深研究員、人口健康學教授吉拉丁·路易斯說,「很多人覺得每晚睡五個小時就夠了,而這恰恰是我們發現的最成問題的認識」。
根據不同年齡,人們每晚應該睡7至10個小時。但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大約1/3的美國人每晚睡眠不足7小時。世界睡眠日統計的數據顯示,睡眠不足正威脅著全球45%人口的健康。
羅賓斯說:「大量證據顯示,長期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會大大增加產生不良健康後果的風險,比如罹患心血管疾病、過早死亡等」。
誤區二
「隨時隨地」入睡是健康的
睡眠專家指出,在汽車、火車或者飛機等一開動就睡著,並不代表一個人休息得好,而是恰恰相反。
「隨時隨地入睡說明一個人睡眠不足,你正進入『微睡眠』或者輕度睡眠狀態,」羅賓斯說,「這意味著你的身體非常疲憊,一旦有一刻空閒,身體就會開始償還『睡眠債』。」
人們感到睏倦,是由於白天大腦中一種名為腺苷的化學物質逐漸積累。睡得好,腺苷含量將減少,所以當醒來時,腺苷含量處於最低水平,人們感到神清氣爽。但是,醒的時間越久、睡眠時間越少,腺苷含量就越高,就會產生所謂的「睡眠負荷」或「睡眠債」問題。
誤區三
身體和大腦可適應較少睡眠
人們還認為,身體和大腦可以適應並學習在睡眠較少的情況下保持最佳狀態。專家指出,這也是一個認知誤解,因為身體需要經歷四個不同的睡眠階段進行恢復。
在第一階段,開始輕度睡眠;進入第二階段,人們開始脫離周圍環境,這一階段佔據總睡眠時間的大部分;第三和第四階段包含最深、最有助於恢復體力的階段和快速眼動睡眠。
羅賓斯說:「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大腦十分活躍。如果接上兩個電極監測腦電波,就會發現你的大腦看起來就像是清醒的。」
睡眠的另一個重要階段是深度睡眠。這是人類生長激素釋放和記憶被進一步處理的時候。羅賓斯說,深度睡眠對神經元生成、肌肉修復、免疫系統的恢復都非常重要。
將一個人從深度睡眠中喚醒是很難的。如果真的被叫醒,會感到昏昏沉沉、疲憊不堪。研究顯示,被叫醒後人們的精神狀態可能需要30分鐘才能恢復。
誤區四
打鼾煩人但大多無害
美國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表示,「由呼吸暫停引起的響亮鼾聲」是睡眠呼吸暫停的標誌,這是一個危險的睡眠障礙,會增加患心臟病、心房顫動、哮喘、高血壓、青光眼、癌症、糖尿病、腎臟疾病以及認知和行為障礙的風險。
誤區五
睡前飲酒可以幫助入睡
羅賓斯說,酒精或許可以助人入睡,但好處僅此而已。相反,它會使人處在較淺的睡眠階段,並「極大程度地降低晚上的休息質量」。「它會繼續讓你脫離快速眼動睡眠和更深層次睡眠,導致醒來時感受不到體力恢復」。
誤區六
睡不著?閉眼躺床上試試
這看起來有道理:如果不躺在床上嘗試入睡,怎麼能睡著呢?然而睡眠專家表示,數綿羊超過15分鐘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羅賓斯說,實際上一個健康的睡眠者大約需要15分鐘才能入睡。如果輾轉反側超過這一時間,應該起床,改變周圍的環境,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比如保持燈光昏暗、疊疊襪子。
誤區七
何時睡覺並不重要
睡眠專家指出,「我們建議人們有一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因為這與生物鐘有關。」路易斯說:「它控制著身體的激素、體溫、飲食、消化和睡眠覺醒周期」。
誤區八
躺床上看電視可以幫助放鬆
羅賓斯說,電視等設備會發射出明亮的藍光,而藍光會讓大腦變得活躍。「睡前,我們希望避免被電視或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的藍光幹擾」。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研究,藍光對褪黑素(睡眠激素)釋放的影響比任何波長的光都大。專家建議,可以調暗手機屏幕亮度。(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