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松薤谷,位於河西走廊的中段,這裡遠離紛擾,山青水秀,公元370年,大學士郭瑀已經在這裡度過二十年的時光。
二十年前,還是鮮衣怒馬少年郎的郭瑀離開家鄉敦煌,開始漫漫求學路。郭瑀之所以離開家鄉,是為了拜師儒學大家郭荷,而郭荷就隱居在張掖。
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就位於張掖。祁連山融化的冰雪匯聚成黑河,也使戈壁與溼地出現在同一片土地上,成就「塞上江南」的奇景。
當年郭荷帶領弟子隨著「永嘉之亂」的逃難人群來到這裡,清脆的鳥鳴在山谷間迴響,舉目望去青山薄霧環繞,讓長途跋涉的郭荷感到內心平靜,於是他選擇在這裡紮下根脈,不再東返,不再西遷。
郭荷來到臨松薤谷的消息吸引許多崇尚學問的人慕名而來,郭瑀也是其中之一。
或許是郭瑀長途跋涉遠離家鄉的經歷讓郭荷感到似曾相識,悟性極高的郭瑀成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年,已年近八旬的郭荷因被迫受邀,成為當時統治者前涼王張祚的賓客,太子的陪讀。與郭荷一同被逼出山的宋纖,多次請辭被拒後絕食而死。宋纖的事情讓郭瑀心生悲涼,他的請辭沒有被阻攔,但郭荷回到臨松薤谷不久便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郭瑀將老師郭荷安葬在書院旁邊,並自願為老師守孝三年。期滿之後,郭瑀選擇向臨松薤谷深處走去。
兩袖清風,一身傲骨,老師的事情讓他明白,遠離政治紛爭才能專心治學,越往裡面走,外面的世界離他越來越遠,但思想的領悟卻越來越深。
在山谷深處,郭瑀將自己畢生所學融會貫通,寫下 《春秋墨說》和《孝經錯緯》,希望能為後世所用。
十年光陰匆匆而過,即使郭瑀躲進山谷深處,但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學子慕名前來,如同當年的自己。而郭瑀也像自己的老師那樣,向前來的弟子傳道、授業、解惑。
慕名前來的不僅僅是一心向學的弟子,新任的前涼王張天錫跟隨著他們的足跡,也來到這裡。
張天錫是張祚的弟弟,他也向郭瑀發出邀請,請郭瑀出山幫助自己治理國家,郭瑀拒絕了邀請。
老師郭荷的經歷,歷歷在目的同時也讓他心生憂慮。
張天錫再次派出使者前去邀請郭瑀,並親自書寫一封信函帶去。信中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來指責郭瑀逃避身為儒者應當承擔的責任。
但靠謀權得來君主地位的張天錫,跟郭瑀一直以來秉承的仁義道德相去甚遠,他指著山間的飛鳥對使者說:「此鳥,安可籠哉?」再次選擇了拒絕。
郭瑀的拒絕惹惱了使者,使者下令抓捕郭瑀的學生,不得已郭瑀被迫選擇出山。就在他們到達武威後不久,張天錫的母親忽然去世,郭瑀趁亂逃回。
公元376年
張天錫向前秦國君主苻堅投降,崇尚儒學的苻堅讓當地太守選派三百名子弟拜在郭瑀門下求學,苻堅不進則退的做法,讓郭瑀無法拒絕。很快,郭瑀門下的弟子就達到了上千人。
一天,郭瑀叫來眾弟子,並在座位前專設了一個席位並說道:「我女兒想找一位乘龍快婿,你們誰能坐此席位,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話音剛落,一位名叫劉的弟子站出來答道:「先生要招婿,當然是非我莫屬,」身旁的同窗聽到劉的回答都忍俊不禁。
劉與郭瑀一樣同是敦煌人,都是為了求學少小離家,他也是郭瑀最喜愛和得意的弟子。
公元383年
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前秦元氣大傷,兩年後前秦內亂,苻堅被殺。前涼國張天錫的兒子張大豫趁亂起兵,校尉王穆也在酒泉發兵響應。
王穆請求郭瑀出山相助,出乎意料,郭瑀這次答應了王穆的請求。劉問郭瑀為何此次決定相助?郭瑀解釋說是多年好友求助,又事態緊急,他慎重考慮之後決定伸出援手。
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是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身為儒家學者,郭瑀心中一直有著「兼濟天下」理想。
郭瑀雖然弟子眾多,但沒有軍事實力,於是他聯合本地有實力的大族索嘏,很快便招募到一支五千人的部隊和三萬石的糧草,響應王穆的起兵。
起兵不久,生性多疑的王穆因為聽信讒言,準備派兵攻打索嘏。郭瑀聽說以後急忙向王穆進諫,試圖阻止這場內訌。但郭瑀的勸說並沒有用,王穆依然一意孤行。
郭瑀見王穆如此固執己見,也明白政治的鬥爭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於是他再無話可說,轉身朝城外走去。
城門外,郭瑀失聲痛哭,對著城門作揖道別。
此後,郭瑀連續七天不吃不喝,任憑劉如何勸解始終一言不發,最終,郭瑀死在酒泉山下。
很多人認為郭瑀選擇絕食而死是迂腐至極,命沒了就什麼都沒了。老師郭荷死後,郭瑀選擇向山谷深處走去,可以看得出那時候他是選擇遠離政治。但在他專心治學的這些年裡,他的學問越來越深,思想也不像當初那樣,避世也不再是他所追求的了。
他希望的,一直在等待的,是一位才能與品德兼具的君主,若是有這樣的人前來邀請他,他定會毫不猶豫地出山,但他一直沒能等到。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王穆的相邀讓他決定不再等待,但事與願違,或者說政治上的鬥爭遠遠不是郭瑀能想像到的。
內訌的事情讓郭瑀明白統治者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權利,與他期待中的兼濟天下不能相提並論,理想的破滅讓他心如死灰,才會選擇這麼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