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既要合理做大「蛋糕」,更好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現實需求,也要適時通過準確預估未來的需求變化,改善資源的投入和分配結構。
在新的人口形勢下,以擴增資源為主的學前教育發展思路面臨調整。近日,在第五屆中國教育財政學術研討會的「學前教育的供給與質量」分論壇上,有學者指出,未來幾年,適齡學前兒童數量將漸趨回落,學前教育供給結構發生明顯改變。學前教育資源應根據人口規模變動趨勢進行合理配置,重在提升質量。
從目前的情況看,學前教育資源在整體上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有報導顯示,到2020年,北京 n/m預計將有60萬幼兒入園,但全市現有幼兒園只能夠解決40餘萬學位,未來三年將有約17萬的缺口。而全國政協委員、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朱之文此前透露,目前全國學前教育專任教師缺口52萬人。但這次研討會上部分專家提出的應合理配置學前教育資源的建議,同樣值得正視。
要準確評估未來學前教育資源的社會需求,主要需要考慮兩大因素。
第一大因素,是城鎮化的推進帶來的城鄉需求的變化。相關研究顯示,中國城鎮化發展已邁入中後期轉型提升階段,預計2020年、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分別達到60%、65%,2050年可能超過70%。那麼,隨著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流動,學前教育資源的分配顯然也應該按照相應的比例向大城市傾斜。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現象,那就是諸多大城市都通過降低落戶門檻加快了對人口的「爭奪」。不少城市的年常住人口增量都達到了數十萬。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長,也必然為城市的教育資源供應帶來新挑戰。在這方面,各城市就應該將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作為「搶人」的重點配套工作加以重視。
第二大因素,則是宏觀層面上的人口結構變化。有研究顯示,隨著人口政策邊際效應的遞減以及目標人群生育意願的減弱,中國適齡學前兒童數量漸趨回落,以2021年或2022年為拐點,呈現先揚後抑的倒U型曲線分布,至2029年,中國適齡學前兒童數量將整體下滑至2018年水平。根據這一研究,學前教育資源的投入顯然需要平衡好眼下不足與長遠可能「過剩」的關係,提升資源分配的精準性。
具體來看,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與人口老齡化的持續擴大,同時為學前教育資源的社會需求增加著新的變量,但是,生育政策的鬆動究竟能夠釋放多大的生育增量,老齡化的趨勢又到底有多嚴重的影響,都需要準確評估,從而為相關資源的投入安排提供準確的決策參考。
除此之外,在評估學前教育資源的缺口時,也要充分考慮普惠性幼兒園的普及力度。要知道,光看學位數量,往往可能忽略了真實的「上園」難度。比如,收費低的公辦幼兒園在數量上還是嚴重偏少,而相當一部分家長只能把孩子送入收費相對較高的私立幼兒園,就造成了家長學前教育負擔的高企。近幾年,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如去年中央財政安排的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為150億元,今年則在此基礎上提高到了168.5億元。
不過,正如專家提醒的那樣,許多地方都要求普惠性民辦園對標公辦園來定價,但即使加上補貼也與民辦園的實際辦學成本不符,結果造成普惠性民辦園辦學質量的下滑,或者直接退出辦學,結果反而可能影響整體的學前教育資源供應。對此,有關部門還應想方設法加強對於普惠性民辦園的支持與補貼,真正激發出普惠性幼兒園的辦學積極性,而這也考驗著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和分配合理性。
總之,結合眼下的現實和未來的變化趨勢,在學前教育資源的投入上,目前既要合理做大「蛋糕」,更好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現實需求,也要適時通過準確預估未來的需求變化,改善資源的投入和分配結構,將「蛋糕」分好,真正將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在社會最需要的地方。
撰文/朱昌俊
微信編輯/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