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從事近洋張網作業的浙岱漁09617船,在出海6天後靠泊岱山縣長塗中心漁港。船員們將一箱箱活蟹、鮮魚搬上碼頭,船老大陳國英則將兩大袋垃圾及廢電池等搬上岸,交給碼頭上的漁嫂們。
半年不到,岱山長塗「垃圾不落海」已經從19艘增加到了36艘,一共從海上帶回2噸多垃圾,其中廢電池6523節、塑料瓶2661隻。「漁民要吃飯,必須把海洋保護好」,這種生態自覺難能可貴。
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的意義早已家喻戶曉,難的是從我做起杜絕「公地悲劇」。據報導,眼下我市居民小區垃圾定時投放情況總體良好,但分類不細、隨手塞進果殼箱等現象依然常見。想一想,漁民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況且能把垃圾帶回家,很多人是否該汗顏?
「老婆有命令,垃圾帶回家。」漁民的調侃,回答了什麼叫「工作做到家」。長途鎮漁嫂協會挑起了垃圾分類回收的大梁,漁嫂們不僅吹好了「枕邊風」,還負責接收、處理等後續環節,工作細到無可挑剔。全鎮漁船每年要消耗一號乾電池4萬多節,她們想出了統一採購、以舊換新的方法,每節電池補貼5角,讓漁民把廢電池全帶了回來。可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大約在冬季
-ABOUT IN WINTER-
有人算過一筆帳,如果岱山1970艘漁船都能像長塗36艘漁船那樣,帶回來的垃圾能翻55倍,每年超過一百噸,單單礦泉水就有15萬隻左右。大家還不妨算算另一筆帳,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有如此生態自覺,海上花園城市該添多少美麗成色。
感謝「垃圾不落海」的長塗漁民,
為我們樹起了生態自覺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