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泉,但也有大河。
(一)
濟水在哪裡?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併入海的河流稱為「瀆」。《爾雅》提到江、河、淮、濟為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地位顯赫,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浩蕩奔流,從荒蠻到如今,深切地影響著中華大地。而濟水呢?哪裡還有她的蹤跡?
《禹貢》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禹貢》出於《尚書》,託名為大禹所作,浚川治水,界定九州。當時導九水,河道還有通達貨物的作用。「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貢物是漆和絲,還有竹筐裝著的彩綢。進貢的船隻行於濟水、漯水到達黃河,貢獻於帝都。濟水是我國最早的「鹽河」和「絲路」。戰國時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通貨積財」,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賴於濟水通道發展貿易。
「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裡」的濟水,而今卻尋不見了,只有「濟」成就了諸多地名。濟水不似黃河、長江磅礴偉岸,又因何與之並列,居四瀆之位?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提出質疑:「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為四瀆,何也?」國史大臣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濟水源流充滿神奇。古代傳說濟水「三隱三現」。《水經》水出「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濟水發源於王屋山,據說源頭之水向東、南潛流,到濟瀆和龍潭湧出地面,匯流後向東形成沇水。這是濟水的第一隱第一現。清清細流一路向東,蜿蜒注入黃河。黃河水和濟水匯流之處在南岸形成了開闊的滎澤,水流變緩泥沙沉澱,水質變清而繼續東流,恰似是清澈的濟水潛黃河而出。這是濟水的第二隱第二現。古濟水一直向東,一支在銅瓦廂向東北方向流入巨野澤。巨野澤向西與雷澤相通,西南方向連通菏澤,幾個大澤都是濟水匯集而成,水溢出後向東北方向流。這是濟水的第三隱第三現。一脈濟水,三隱三現,神秘莫測。尤其潛黃河而出,至清遠濁,獨善其身。
白居易置身濟水之上,「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濟水波瀾不驚,溫文爾雅,潤澤萬物,澤被百世,不求聞達。這或許是為什麼千年以來,這條在地表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的原因。
(二)
誰還記得大清河?濟水與黃河的曠世一遇,為黃河借道而行提供了方便。黃河水挾泥沙流入濟水,據考證,東漢時滎澤被淤平。最遲到唐代,黃河至大野澤一段的濟水被湮沒。濟水無入海之源。而大野澤以下,由於還有汶水等河流補充,所以這段濟水依然保存。這段河流在唐代已經有了一個另外的名字:清河,並逐漸取代了「濟水」。1077年,黃河在澶州決口,滔滔黃水捨棄北流河道,衝入梁山泊,又從梁山泊分成兩支,一支衝入清河,東流入海,這條清河叫做「北清河」。黃河奪北清河至濟南歷城東北,脫離原清河故道,折向東北,佔據了漯水河道入海。之後黃河水退,北清河再也沒有回到原先的濟水河道上來。
南宋時,劉豫為給章丘以下增加水源,排洩滯留城北的泉水,兼防洪並舟楫之利,在濟南華不注山修築濼堰,將原本流入清河的濼水導引入濟水故道。人們把原本的那條清河叫做「大清河」,而把劉豫修築的這條清河叫「小清河」。1855年,黃河在蘭考縣東壩頭附近決口。滔滔黃水從此奪路北上,流入大清河,從此黃河結束了700多年奪淮入海的南流歷史。大清河也就成了今天黃河的下遊河道。
大清河曾為濟水餘緒,小清河依濟水些許故道形成新的河流,而大清河也已在今日黃河的胸懷之中了。
(三)
早在2100多年前,濟水之陰的岱嶽北部山地平原,取名濟南。濟水隱現伏流,與泉出岱脈何其相似。濟南因濟水而名,佑於泉水而興。《水經注》「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又云:「濟水又東北徑華不注山」。濟南泉水匯入濟水,濟水、泉水滋養出了濟南城。
岱陰天闊,滄海桑田。濟水、大清河、黃河在濟南前行後繼、疊續婉轉。今日之黃河在濟南城區的河段,既是今黃河,又是濟水故道,同時也是原大清河河道。
三河湯湯,璀璨未央。
自始忠實追隨「三河」的一條支流是汶河。這條上古之水,發源於齊魯腹地,一路向西,繞行泰山入濟水、匯大清河、擁抱黃河。濟水因汶河而水勢泓闊,清河憑汶河而賡續奔湧,黃河借汶河而惠承沂蒙雲雨。偎依岱嶽,歸於大河,汶河上下孕育文明綻放。
1959年首次發現的大汶口遺址,位於汶河兩岸。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將山東史前歷史上推到了約6100年前。遺址中發現的那隻紅陶獸形壺,夾砂紅陶,似豬如狗,張口鼓腹,似仰望泰山以承雨露。
大汶口文化找到了龍山文化的上源頭。發現龍山文化的地方叫城子崖。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行經現章丘的龍山村,在巨野河岸發現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龍山文化驚見天日。城子崖遺址的年代為4500年至4000年前,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嶽石文化,有力證實了中華文明的本土淵源。城子崖東兩公裡是東平陵城,這是西漢濟南國的治所。當時的濟南國轄十餘縣,皆分布在濟水兩岸。城子崖西兩公裡也有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存——西河遺址,是山東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典型遺址。再往西二十公裡是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向東推進並進行統治的重要中心。
西河、大汶口、城子崖、大辛莊、東平陵城遺址,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8000年前到2000年前,遠古先民建房而居,築城而聚,直至漢興。在這裡,國內除殷墟外唯一發現的甲骨文見證了商夷文化融合。譚國大夫唱頌《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曹操為相,整飭吏治,打擊豪強,教化風俗,「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濟南黃河兩岸,文化遺存珍珠歷數,熠熠生輝。齊長城、聞韶臺、洛莊漢墓、危山兵馬俑、四門塔、靈巖寺、九頂塔、多寶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這些千年遺蹟沉澱黃河文化的耀眼光芒。還有風物,黑陶、魯錦、阿膠、玫瑰、大蔥、生薑……還有故事,扁鵲懸壺濟世、齊晉鞌之戰、齊魯濼上會盟、李白尋仙問道、鵲華秋色圖、曾堤……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誕生了一代代風騷人物,演繹了一幕幕風雲際會,彪炳於中華民族的文明長河。
(四)
這一切皆因有了黃河滋養。黃河是160多年前才來到濟南嗎?濟水潛黃河隱現,為什麼不會是大禹治水時,用耒耜將黃河水疏導經岱嶽之陰入海呢?濟水本就是黃河入海的一脈?如此,濟南與黃河源遠流長!
只是,1855年黃河再次來到濟南時,已換了另外的模樣。常說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有強行而不請自來的意思。這位「母親」衣衫襤褸,因沙多水少時常發脾氣。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黃河的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濟南人民似乎並不念她的好,民間流傳「住南不住北」或是忌憚於黃河水患。這些年,濟南城市發展的制約也歸結於黃河的阻隔。在抱怨黃河給我們帶來不便的同時,也應當重新認識她給予這座城市的稟賦。一條大河重塑了濟南。
近代歷史上,對濟南發展影響巨大的事件,一個是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的修建,濟南通江達海,連接南北,成為一個樞紐城市,進而民族工商業蓬勃發展,成就了濟南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顯耀地位。另一個是黃河擁抱濟南。黃河改變了濟南的城市氣質。濟南是泉城,溫潤靈動,十分可人。如果僅有山、泉、湖,泉城也就只是一個小家碧玉。而黃河的到來,為濟南注入磅礴力量,讓這座城市憑添了粗獷豪邁和大氣。如果杭州僅有西湖而沒有錢塘江,杭州能有今天的模樣?世界上的國際大都市哪一個不是依傍一條大河?黃河的璀璨文明,又豈是錢塘江、泰晤士河、塞納河等可以媲美的。
黃河給濟南帶來了豐富的水。濟南是泉城,但又是一個缺水的城市。當前,濟南城市一半以上的家庭喝的是黃河水,即便是引以為傲的泉也需要黃河水滋養。如果黃河不流經濟南,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泉水又是一個什麼命運。
如果沒有黃河阻隔,在中國40多年城市化浪潮中,濟南這個城市又會鋪張成一個什麼模樣?雖然黃河逼迫濟南東拓西進成為一個條狀城市,這也恰給濟南「方正」起來留下了空間。如果沒有這個空間,黃河南的擁堵往黃河北疏解又該如何騰挪?這難道不是黃河對傳統城市化路徑的約束,給了濟南一個擁抱未來華麗轉身的機會?
黃河河岸寬闊,城區六十多公裡長河道,相當於在城區有一百多平方公裡的天然溼地。地上懸河的獨特優勢,使兩岸側滲水豐富,尤其是北岸的大寺河等皆源於黃河。在倡導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潮中,黃河賦予濟南不竭的原生競爭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下遊城市有保護黃河生態的任務,但更多的是受益於全流域的協同保護。可以預見,在全流域的共同努力下,黃河下遊河水含沙量會逐漸減少,黃河水患的風險會逐漸降低,黃河水資源會更有保障,擁抱黃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條件會越來越好。
當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加快建設,已開工的跨河橋隧通車在望,攜河發展的城市格局正加快形成。
黃河擁抱濟南,是天賜的大幸。在母親河的臂彎裡,濟南正崛起於黃河時代。
原標題:在母親河的臂彎裡
值班主任:高原
【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