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還在增加。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月2日24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7205例(北京市核減3例,江西省核減1例),有重症病例2296例,累計死亡病例361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475例,共有疑似病例21558例。
在疫情蔓延的同時,恐慌、焦慮、易激惹(易怒、易發脾氣)等情緒問題也在人群中蔓延。無論是確診人群、疑似人群、健康人群還是醫護人員,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和情緒問題。從1月25日開始,國內多個心理援助項目陸續上線,上海精衛中心也派出精神科醫生陳俊駐守上海公衛中心的隔離病房,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心理安全。
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喬穎,她對疫情蔓延時健康人群、疑似病人、確診病人,以及本身具有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的人群,如何應對這次精神上的戰「疫」,做了解釋和建議。
如何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NBD:在確診人數不斷上升的當下,我們觀察到一些人群表現出焦慮、抑鬱、絕望的情緒,還有人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這是否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威脅的預警?
喬穎:其實這並不是一種預警。分兩點來講:首先有一些人群本身人格特質方面就容易焦慮、緊張、害怕,而且這些人往往在做事方面要求完美。那麼,在外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這部分人群自己無法進行內化和去完善處理這種壓力時,就會出現異常行為。
第二種就是普通人的心理狀態。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不一樣,每個人在面對疫情時都會有恐懼、害怕的情緒,而且有攻擊性也是正常的。因為當人面對焦慮和壓力時,會有兩種應對情況,第一種是戰鬥,那就是表現為攻擊;第二種是逃避,那就是表現為焦慮抑鬱,甚至自我放棄。
NBD:在受本次疫情影響的人群中,心理應激反應的表現程度不盡相同。您怎麼看?
喬穎:我們可大致將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影響人群分為四級:第一級人群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第二級人群為疑似患者,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第三級人群為隔離人員的親人、同事、朋友;第四級人群為普通民眾。
當然,普通民眾的心理跟被隔離的人、已感染的人是不一樣的。普通人只是擔心和焦慮:萬一患上了會怎麼辦?我怎麼做好防護?而被居家隔離的人,他的行動是限制自由的,在他自由行動的本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要擔心自己的身體:我是不是生病了?我萬一生病會怎麼樣?這種患病的焦慮比普通民眾會更加強烈,因為他的焦慮來自以上兩方面。
此外就是已經被確診的患者,他們的焦慮會更嚴重,因為他的生命面臨著威脅,所以情緒會上升到恐懼,而且在這個階段的人想的會比較多,當人面對重大心理打擊的時候,他的情緒會從焦慮變成抑鬱,然後變成絕望。
NBD:在疫情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人群出現了「疑病」症狀,總覺得自己好像也得了新冠肺炎,這是怎麼回事?心理學上有沒有定義?
喬穎:當新冠肺炎的臨床症狀在大眾當中傳播的時候,有人在身體上會出現類似染病的體驗,實際上是焦慮、緊張的一種軀體反應。
人的焦慮分成兩種:一種是精神性焦慮——擔心害怕,多思多慮,這是一種疑病觀念;第二種焦慮就是軀體性焦慮,這在一些患者群體中非常多見,由於情緒緊張,患者會覺得自己是身體上出現了類似的症狀,甚至有些人看電視廣播以後,聽到其他人有胸痛的症狀,他馬上會覺得胸痛,外界的因素對其影響會非常明顯。這種情況下,精神上的緊張用軀體的反應來做表達。
心境障礙患者留意身心變化
NBD:以上我們說的是比較健康的人,那平時有抑鬱、焦慮等心境障礙的人,在這段時間看到這些信息,或者經歷這些事件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喬穎:對於本身就存在焦慮、抑鬱的人群來說,他們在焦慮情緒和抑鬱情緒比較穩定的狀況下,我們可以把他們當成是普通人群。如果本身就處於抑鬱、焦慮發作期的人群,那麼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患者可能只關注自己,因為他們的社會功能受到影響了。對這個群體來說,外面在發生什麼他都不一定知道,就不太會出現跟疫情相關的焦慮和緊張。還有一些有這種強迫障礙的人,比如他本身對於洗手清潔很關注,然後現在的情況下,他會有一定程度上行為的改變。但不是所有的有焦慮和抑鬱障礙的人都會被影響。
對於本身有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的患者,我的建議是先自我觀察,橫向與周圍同齡人的情緒和行為相比,縱向在時間上和疫情事件前後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比,如果變化非常明顯的,我們建議這部分患者到醫院來就診。
NBD:有報導說真正的問題是在疫情結束和人的應激反應結束後,很多人遭受疫情重大影響的人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您怎麼看?有沒有什麼建議?
喬穎:這是創傷後應激障礙。重大應激事件發生以後,人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第一是急性應激反應,事件發生以後的幾個小時,焦慮、抑鬱、驚恐情緒就會發作到頂點,然後會出現嚴重的消極行為甚至暴力行為;第二種反應發生在應激性事件結束後一周到一個月、甚至三個月的時間內,人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有些人出現這種晚上睡不著覺,腦海中閃現造成重大打擊的事件;第三種人群會對於這種病毒細菌之類的詞語和場所主動性迴避,我們稱之為迴避性的行為。
要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分兩個方法,第一種建議心理治療,但是有一部分人群在沒有辦法緩解,或者症狀非常嚴重的時候,我們要在心理治療的過程當中,結合藥物治療。
NBD:目前我們看到了有很多心理援助志願者小組,而在精神科心理諮詢和臨床就醫是有區分的,對一些出現疫情應激症狀的人的就診,您有什麼建議?
喬穎:出現輕度的害怕、焦慮情緒,對這種感覺有點疑惑時,我們建議先做心理諮詢。當經過心理諮詢後,如果已經達到了要通過藥物來進行介入的程度,那麼我們一般會轉診到精神科門診。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了方便大眾,開通了網上心理諮詢熱線,具體信息在我們公眾微信號上已經發布了。需要的人群請關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微信號,然後電話諮詢醫生,醫生會判斷到底要不要接受臨床就醫。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