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寧子
來源於公眾號教育(ID:edu618)
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會讓他最開心呢?
是玩具還是手機呢?
下面這位父親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近日,河南鄭州一位爸爸張帥,為5歲女兒手工做玩具的視頻走紅。
從2018年至今,張帥用塑料瓶、廢紙箱等材料為女兒製作了上百件玩具。
每件玩具從設計到完成,大約需3-4天,而且製作過程繁瑣,但為了多與孩子互動,張帥樂此不疲。
而這些用廢棄材料製成的玩具,女兒也絲毫不嫌棄。
她說:「跟爸爸媽媽一起玩,我玩什麼都開心。」
5歲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時常陪伴、互動,身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相比任何東西,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更具有幸福感。
然而,在中國有適齡上學孩子的2千萬家庭中,多少父母能做到真正陪伴孩子呢?
那些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又是如何的呢?
網上有人說:「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的孤單是無法形容的。」
父母是孩子在成長中最親密最重要的人,沒有父母的陪伴,其實就猶如雨天放風箏,只能墜入泥潭。
《偷影子的人》裡寫道:
「我害怕長大,我很孤單,我的白晝如同無止境的黑夜,而我如同行屍走肉般穿越其中。」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自信開心,而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註定灰霾一片。
動畫短片《傷痕俱樂部》,讓人看後很揪心。
一個小男孩和他三個朋友身上都有傷痕,朋友們的傷痕是紅色的,而小男孩的是藍色。
但小男孩沒覺得奇怪,反而覺得藍色仿若星辰,他很喜歡。
一次,一個漂亮的女孩正刷著手臂上的傷痕,小男孩看到後,急忙制止道:
「不,它們多好看,不要碰它們。」
可女孩很生氣,想搶回刷子,卻不小心暴露了左眼的傷痕。
小男孩被猙獰的傷痕嚇到了,那一刻,他才意識到傷痕是醜陋的。
頓時,他很失落,回到家時,媽媽依然在看電視。
他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的傷痕和別人的不一樣?」
可媽媽只是把他推開,還把電視開得更大聲。
他想起媽媽總是看電視,從不管他,即使他企圖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也無動於衷。
那一刻,男孩忽然明白,自己的傷痕和別人是不同的。
別的孩子是被打後的紅色,看得到,也摸得到。
而他的傷痕,看不到,摸不著,是漠視,是孤單。
看似毫髮無傷,實際上他傷痕累累,痛入心扉,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內心就像一道逐漸被撕開的傷口,最後潰不成軍。
心理學研究表明,
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會缺愛,所以會更渴求得到愛,從而容易選擇相信,容易對某事物或某人產生迷戀狀態。
現在,很多小孩瞞著父母給主播巨額打賞或刷禮物,深究原因,主要是因為缺少陪伴。
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主播願意陪孩子聊天,對其噓寒問暖的,
所以,孩子會一次次巨額打賞主播,只是為了留住那一點溫暖。
孩子寧可要刺骨的一絲絲熱氣,也不要風雪中獨自的寒冷。
缺乏陪伴的孩子,內心如寒冬,如果陌生人給他一丁點溫暖,他都會飛蛾撲火。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忽視是種什麼感受?
有個高贊回答戳中人心:
「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痛感很真實。」
大學時的舍友小慧,是一個學霸型的美麗女孩,
但她幾乎不笑,總是一副拒人千裡的樣子,而且從來不穿短袖衣服。
一次,我無意中看到小慧的左手腕處有幾條歪歪斜斜的「蜈蚣痕」,她才和我提起了自己的過去。
小慧兩歲時,父母就離婚了。
她被判給了媽媽,而爸爸去了國外發展。
媽媽的工作雖清閒,但她愛呼朋喚友和旅行,
即使在同一屋簷下,小慧也很少見到媽媽,陪伴自己的只有書籍和電視。
有時候,獨自在家的小慧,只能一邊看書一邊吃著前一天剩下的飯。
她說:「有時候我特別恨我媽,為什麼生下我卻看不見我。」
聽到這句話時,我能感受到的是,當她拿著刀片割開手腕的動脈時,那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心理學家李雪說:
「當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能被看見。」
被忽略的孩子,內心已被悄悄塗上了灰暗的色彩,快樂成了他們可望卻不可及的東西。
父母陪伴的缺席,孩子除了內心痛苦不堪,真的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失望。
上段時間,河源一個13歲女孩,留下一封絕筆後跳樓自殺,讓人心痛不已。
據了解,該女孩平時比較乖巧、上進,但父母比較重男輕女,一直沒怎麼關注她。
只有爺爺一直陪伴著她,給她關愛。
當爺爺去世後,她感覺世界坍塌了,覺得沒有人會再愛自己,所以,女孩選擇了自殺。
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麼隕落了,何其悲哀?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寫道:「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
孩子天生敏感脆弱,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其實不亞於家庭暴力。
看似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缺失陪伴和互動的親子關係,和「冷暴力」有何區別?
一直在「冷暴力」下生活的孩子,如何向陽而生呢?
在《少年說》中,一男孩讓人心疼不已。
小時候,為了讓他安靜下來,不搗亂,父母總是塞給他一部手機,讓他獨自玩,所以,他的整個童年都是手機陪伴度過的。
而父母也總是玩手機,對孩子敷衍了事,導致他一度認為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想到小時候父母用手機「打發」了他,可是,長大後,父母卻抱怨他沉迷手機,小男孩便忍不住委屈地哭了出來。
他問臺下的父母:
「陪我說話時,你們在幹什麼?在看手機!
我叫你們陪我出去走走時,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
拜託你們放下手機陪陪我,好嗎?」
寥寥幾句,臺下的同學紛紛感同身受,偷偷抹起了眼淚。
而人群中的父母,此時已滿臉內疚和羞愧,媽媽哽咽著說:「對不起!」
可惜,一句「對不起」,並不能撫平心裡種下已久的傷痛,更無法讓時光倒流。
那些看似叛逆、網癮上頭的孩子,最大的心願只是想讓父母好好陪陪自己。
《窮爸爸,富爸爸》裡說: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深諳此道。
身為總統,他日理萬機,但無論多忙,他每晚都和女兒共進晚餐。
他說:「我最自豪的事不是當上美國總統,而是在長達21個月的選戰中,我沒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
總統的時間是極其寶貴的,可於歐巴馬而言,陪伴孩子,參與她們的成長,更重要。
日本5個孩子的媽媽吉田穗波,在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裡說:
「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情變得很難。」
生活在這個高壓的時代,每個人都很忙。
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主動陪伴孩子,不會以忙為藉口,
對孩子一再食言,更不會讓孩子遷就自己的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獲得成功,20%取決於自身努力,80%取決於父母的陪伴和教導。
前段時間,被一對母女刷屏了。
50歲的媽媽和25歲的女兒,同時考取了西南醫科大學的研究生。
媽媽是醫院兒科護士長,工作很忙,而且她決定考研時,只剩下兩個多月的複習時間,為什麼她還要去考研呢?
原來一切都是為了女兒。
這已是女兒第三次考研了,因前兩次考研均失敗,所以這次她備考狀態很差。
看到女兒如此低落,媽媽心急如焚,她鼓勵女兒堅持下去,可女兒還是想放棄。
於是,媽媽咬咬牙,對女兒說:「我也報名,陪你考,看看誰考得好,誰能考上。」
這喚起了女兒的學習激情和信心,於是,母女倆瞞著家人和同事,開始你爭我奪的複習之路。
經過不懈的努力,母女雙雙考上研究生,羨煞旁人。
父母的陪伴,就像一束光,會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李開復說:
「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談心。
不要以為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是難過或低谷時,父母都會在旁邊說:
「孩子,別怕,爸媽會一直陪著你。」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後,你不會因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永遠。
我們忙碌的時間,永遠趕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
我們的缺席,卻會在孩子心裡刻下失望與痛苦。
幼苗要長成撐天大樹,需要耐心澆灌。
孩子的快樂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願每一位父母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願每個孩子都眼裡有光,臉上有笑。
End
*作者:教育編輯部愛寧子。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