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章部分內容,引用由塔布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克勞迪婭·威格(Claudia Wigger)教授帶領的,高密度城市研究課程成果,供大家學習交流。
前言
由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高密度城市的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空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仔細考慮如何使用我們擁有的空間,並為提供高品質生活的宜居城市進行規劃。
中國臺灣-臺北市
臺灣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70年代以後發展很快,和新加坡、香港、韓國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臺灣島上的臺北市是臺灣最大最發達的城市,這個城市曾經有過輝煌也有過失落。臺北,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島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銀行總部都設在這裡,人均CDP長期為全臺灣之冠。面積271平方公裡人口263萬,人口密度9680人/km2,位居全國第一,遠高於位於第二名的深圳6728人/km2,是上海人口密度的2.6倍。在許多城市眼裡,老城區都象徵著落後,往往都是拆除新建高樓大廈。在臺北這樣一個城市中還保留著大量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是一個城市的無形資產,留著一些老房子就能夠留住一個城市的歷史與傳統,臺北在這方面做的不錯。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左上:信義區,臺北市曼哈頓.。據說,正在建設中的陶朱隱園旋轉大樓塔是臺北最昂貴的房地產。每個樓層旋轉4.5度。該建築是由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設計的。
右上:該圖像來自臺北市民權東路六段180巷77號。由於道路多和軌道運輸的缺乏,內湖地區似乎是以汽車為主要交通方式的。
左下:位於西門町的住宅區,由於住宅和商業的融合,形成獨特的城市形態。
右下:位於大安區的夜市,是小餐館和商店的獨特融合。
人口:
臺北市區:263萬人
臺北-基隆:39萬人
面積:
臺北市區:271KM²
臺北-基隆:133KM²
人口密度:
臺北市區:9680人/KM²
臺北-基隆:2932人/KM²
01
建築類型研究
3-6層的住宅是臺北最常見的住宅類型之一。通常以屋頂擴建或陽臺擴建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空間機會。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人口密度:9918人/km2
FAR:3-6
建築密度:70%
3-6層底層混合使用的中等規模的公寓建築,也是臺北最常見的建築類型之一。租戶大多是當地人。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人口密度:6712人/km2
FAR:4-6
建築密度:80%
7層及7層以上的混合建築多言主要的交通廊道布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人口密度:10856人/km2
FAR:4-6
建築密度:50%
塔樓住宅分布在臺北中心城區的外圍,與7層的混合建築一樣,它也沿主要的交通廊道分布,它需要地下停車來配套解決停車問題。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人口密度:11495人/km2
FAR:6-8
建築密度:40%
02
交通類型研究
圖片來自於網絡
總量:944171輛
客運量:--
圖片來自於網絡
總量:13138輛
站點數量:400個
客運量:1875000人/天
圖片來自於網絡
總量:13136輛
客運量:1311000人/天
圖片來自於網絡
總量:161輛
客運量:2097000人/天
03
開放空間類型研究
圖片來自於網絡
規模:600m長
用途:日間交通停車,夜間夜市
圖片來自於網絡
規模:19800m2
用途:商業零售、社會活動
中正紀念堂是紀念蔣介石的地區地標。該網站與臺灣的現代民主有著緊密的聯繫。2017年,臺灣文化部計劃將中正紀念堂改造成直面歷史、承認痛苦和尊重人權的中心紀念公園。圖片來自於網絡
規模:250000m2
用途:紀念活動、表演、商業、旅遊休閒
淡水河沿岸的濱河公園網絡會讓你好的在經濟和生態之間找到了平衡。這個沿河的公園脈絡將永河區和萬華區分開。圖片來自於網絡
規模:1544hm2
用途:戶外活動
04
社區類型研究
圖片來自於網絡
面積:62km2
人口:283,566 人
人口密度:4,573 人/km2
圖片來自於網絡
面積:10.67km2
人口:50,139人
人口密度:4,698人/km2
圖片來自於網絡
面積:31.5787 km2
人口:264,624 人
人口密度:8,380人/km2
編者的話:
我們尊重原創作品,該文章所有圖片版權歸其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我們有損害到您的利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我們會即刻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