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 華裔科學家張鋒未當選

2020-10-07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基因組所多米諾基因科普協會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自然科學獎項——化學獎被揭曉,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獲得了這一獎項,獲獎原因是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有些遺憾的是,對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做出貢獻的華裔科學家張鋒不在獲獎名單中。

CRISPR/Cas9技術

  CRISPR/Cas9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ZFN)」、「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之後出現的第三代「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所謂「基因編輯技術」,就是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的一項技術。

與前兩代技術相比,CRISPR/Cas9具有成本低、製作簡便、快捷高效的優點,於是它迅速風靡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成為科研、醫療等領域的有效工具。


  

△CRISPR/Cas9被稱作「基因魔剪」(圖片來源:諾貝爾官方網站)

CRISPR/Cas9系統的工作原理

那麼,這麼厲害的技術,是如何操作的呢?

  在細菌的基因組上,存在著串聯間隔排列的「重複序列」,這些重複序列相對保守,我們稱之為CRISPR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

  1.「記錄」入侵者檔案

  其中的「間隔序列」來源於病毒或外源質粒的一小段DNA,是細菌對這些外來入侵者的「記錄」。

  

  

△CRISPR序列示意圖(其中,菱形框表示高度可變的間隔序列,正方形表示相對保守的重複序列)

  病毒或外源質粒上,存在「原間隔序列」,「間隔序列」正是與它們互相對應。「原間隔序列」的選取並不是隨機的,這些原間隔序列的兩端向外延伸的幾個鹼基往往都很保守,我們稱為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s-原間隔序列臨近基序)。

  當病毒或外源質粒DNA首次入侵到細菌體內時,細菌會對外源DNA潛在的PAM序列進行掃描識別,將臨近PAM的序列作為候選的「原間隔序列」,將其整合到細菌基因組上CRISPR序列中的兩個「重複序列」之間。這就是「間隔序列」產生的過程。

  

  2、打擊二次入侵者

  當外源質粒或病毒再次入侵宿主菌時,會誘導CRISPR序列的表達。同時,在CRISPR序列附近還有一組保守的蛋白編碼基因,稱為Cas基因。CRISPR序列的轉錄產物CRISPR RNA和Cas基因的表達產物等一起合作,通過對PAM序列的識別,以及「間隔序列」與外源DNA的鹼基互補配對,來找到外源DNA上的靶序列,並對其切割,降解外源DNA。這也就實現了對病毒或外源質粒再次入侵的免疫應答。

  正是基於細菌的這種後天免疫防禦機制,CRISPR/Cas9技術應運而生,從而使科學家們利用RNA引導Cas9核酸酶實現對多種細胞基因組的特定位點進行修飾。

  

CRISPR/Cas9技術在基因敲除中的實現過程

  如下圖所示,在待敲除基因的上下遊各設計一條嚮導RNA(嚮導RNA1,嚮導RNA2),將其與含有Cas9蛋白編碼基因的質粒一同轉入細胞中,嚮導RNA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可以靶向PAM附近的目標序列,Cas9蛋白會使該基因上下遊的DNA雙鏈斷裂。

  對於DNA雙鏈的斷裂這一生物事件,生物體自身存在著DNA損傷修復的應答機制,會將斷裂上下遊兩端的序列連接起來,從而實現了細胞中目標基因的敲除。

  

  


△CRISPR/Cas9技術敲除掉部分基因原理圖(繪圖肖媛)

  而DNA片斷的插入或定點突變的實現,只需在此基礎上為細胞提供一個修復的模板質粒,這樣細胞就會按照提供的模板在修復過程中引入片段插入或定點突變,對受精卵細胞進行基因編輯,並將其導入代孕母體中,可以實現基因編輯動物模型的構建。

  

  

△CRISPR/Cas9技術插入新基因原理圖(繪圖肖媛)

  

CRISPR/Cas9技術的應用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科學家們做出了許多成果。比如,北京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此技術培育出比格犬「龍龍」,它成為我國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體細胞克隆犬,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龍龍」(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除此以外,來自美國、中國、丹麥研究機構的科學家憑藉此技術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批不攜帶活性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s)的豬,克隆豬將來可以滿足人類器官移植的需要。

隨著對CRISPR系統認識的加深,實驗設計的優化改造,我們相信CRISPR/Cas9以及其衍生技術終究會帶來一場科學史上的巨大變革。期待在不久的將來,CRISPR/Cas9所帶來的巨大轉變必將能夠惠澤萬家。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你想改變子女的基因嗎?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研發出CRSIPR編輯技術的兩位女性科學家,法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感染研究所的微生物學家埃馬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 中國人對「CRSIPR」並不陌生。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給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剪刀。這也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被兩位女性科學家共享。
  • 「基因魔剪」專利案維持原判: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又贏了
    張鋒6年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基因魔剪」CRISPR/Cas9問世,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寵兒」。巨大的市場潛力引發了美國兩個頂尖團隊圍繞CRISPR/Cas9技術的專利的漫長爭奪。最新動態顯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繼續佔據上風。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此外,因為基因編輯研究而備受矚目的麻省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以及前不久斬獲100萬美金未來科學大獎的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入選。自 2002 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 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物理學和經濟學獎已經連續三年預測成功。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 2020 年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45分,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理綜獎」)重磅公布,頒給法國微生物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生物學家Jennifer Anne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兩位獲獎者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760萬人民幣)獎金。
  • 「引文桂冠獎」出爐 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每年,湯森路透都會根據來自其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TM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確定諾貝爾獎頒發的學科領域(即: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這些高影響力的科研人員會被授予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
  • "南海鱷神"基因魔剪張鋒痛失諾獎2女科學家獲化學獎
    2020諾貝爾化學獎出爐        當地時間10月7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時揭曉。簡單來說,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進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複製自己的基因。而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可以利用CRISPR/Cas9將病毒基因從自己的基因組上切除。  2012年底,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珍妮弗·杜德納首次在體外系統中構建了CRISPR/Cas9。2013年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將該技術用於真核細胞,並證實它能夠在人類細胞中起到基因剪裁的作用。
  • 旅美華裔科學家郝慰民將獲諾貝爾和平獎(圖)
    華裔科學家郝慰民12月10日將成為在挪威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獎人。(《密蘇拉人報》/Kurt Wilson 攝)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出身中國臺灣的旅美華裔科學家郝慰民以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將於12月10日分享諾貝爾和平獎殊榮。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基因編輯技術還會不斷發展。這幾年,有非常多的實驗室都在改進這個技術;現在甚至還可以對 RNA 進行編輯。而且,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寬。2017年,張鋒開發了基於這一技術的病原體檢測技術,類似的技術也應用到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和 CRISPR 技術密不可分的另一個人是 MIT 的張鋒,他這次沒有拿獎挺可惜的,但也說得過去。
  • 諾獎解析|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兩位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發明者: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獲獎理由是「開發了一種基因編輯技術」。兩人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基因編輯為何能獲化學獎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兩位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發明者: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獲獎理由是「開發了一種基因編輯技術」。兩人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五名華裔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8日,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 三位科學家因分子機器分享2016諾貝爾化學獎(附歷屆化學獎得主)
    獲得各類獎項100餘項,其中包括1978年由化學學會頒發的Carbohydrate Chemistry Award,1994年獲得International Izatt-Christensen Award,1999年美國化學學會頒發的考普學者獎,2007年伊莉莎白二世親自為其授予爵士勳位,同年獲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獲諾貝爾化學獎!這項技術為何只用了8年時間...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王湛 通訊員 黃子洋 謝雨晴 柯溢能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首次同時授予2名女性科學家。卡彭蒂耶回應:基因編輯無法直接影響新冠疫苗研發,但可能間接作用。她所在的實驗室正在這一方面努力,例如尋找新的疫苗成分。事實上,部分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應對新冠病毒。
  • 基因編輯「魔剪」獲諾貝爾化學獎,這2位女性得主啥來頭?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7日宣布,法國的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的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因為「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這兩人均為女性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6日18:05,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英國數學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Reinhard Genzel、美國天文學家Andrea Ghez共同獲獎。
  • 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兩位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發明者: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獲獎理由是
  • 諾貝爾化學獎,讓醫藥進入基因編輯時代
    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如果一連串的英文名字你不知道是誰。那麼如果說最近幾年大熱的CRISPR-CAS9,你就知道諾貝爾化學獎在說什麼。實際上很多人誤會了基因編輯技術本來應該出現在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因為基因編輯最終的指向是人類進化,「上帝的魔剪」,既有上帝成分,也有魔鬼成分。
  • 基因編輯終於等到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斬獲
    原創 返樸 返樸撰文 | 返樸北京時間10月7日晚,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其在基因編輯方面作出的貢獻。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上世紀70年代,曾有美國科學家在觀測雙星系統的過程中,發現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並因此獲得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探測到的是由黑洞合併產生的一個時間極短的引力波信號,持續不到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