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依然記得我拖著行李箱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修報名的那個清晨,九月底的氣溫舒適怡人,院子裡夏之繁花、秋之彩葉,魚戲碧水,晨鳥歡鳴,汩汩的噴泉和幽靜的涼亭,見證了我初來乍到的欣喜。涼亭命名為合信亭,「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我喃喃念著一旁的小石碑,這段最早出自於《淮南子.泰族訓》的文字,我初次拜讀,就深感敬畏,其寓意對有職業信仰的醫生,很容易產生共鳴。
時光荏苒,轉眼已是一樹金黃一樹詩,秋去冬至,落葉紛飛,悄然到了離別時。我在整理手機相冊和隨身筆記時,腦海裡不斷湧現著當時拍照和記錄的場景,這所有的場景裡,大多有同一個核心,那就是我的老師——趙愛民教授,我心中的「大人者」。
歷經十餘年婦產科臨床工作的我,近兩年逐步接受專科化培訓,有著職業人的專業素養和事業心,自認為可以不卑不亢地來到一線城市進修深造,可在跟隨趙老師的這三個月中,我很「自卑」。老師深厚的知識體系,博大的胸懷,堅定的信念,讓同樣從醫的我,猶如「小孩也」。
我所進修的生殖免疫是一個新興的小眾學科,主要是研究妊娠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生的免疫學問題,覆蓋的病種主要是復發性流產,也包含了反覆胚胎移植失敗、反覆生化妊娠以及胎盤種植異常相關性疾病等。在我國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前輩們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有亂象叢生之勢。常見的婦科疾病和產科併發症,全國各地醫院基本能做到同質化管理,而復發性流產的診治卻難以統一。因病因機制的不完全明確,很多診治用藥存在爭議,不少患者求子心切,也不惜服用豪華大禮包、化療式保胎的藥品。提倡規範,實事求是,避免過度,一直是趙老師在各類大會小會上重申的話題。
正是規範合理的個體化診療方案,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流產患者和家庭,跟隨一旁的我,在診室內見過太多太多成功的案例,聽過太多太多感激的話語,這背後都是一個個女性艱苦的孕育歷程。還有很多此前一胎順利健康分娩,時隔幾年又來求保二胎的媽媽。也有不少患者帶著孩子來看望趙老師,年幼的孩子們並不一定懂得大人們的言談之意,卻都用稚嫩地聲音地說著謝謝,畫面感人而溫馨。
復發性流產的女性普遍容易焦慮,趙老師的堅定總能給她們傳遞一種前行的力量。而即將離去的我,也在焦慮和堅定中轉換。明明是那麼平易近人的一位長者智者,我卻覺得我和老師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那是學術的差距。以往的工作經歷,我更多的是遵守診療常規,與人為善,兢兢業業,自己也在生子育兒的路上修行,不曾過多地去思考診療背後的機制,即便多次想著手課題研究,都有心無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許是一個有執行力的好醫生,但不會是一個有科研力的大醫生。在老師身邊的這段時間,目睹了老師的博士生們嚴謹務實的學風,也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成長和生活的關心,我越發慚愧。
能減少這種慚愧感的唯一方式,便是努力學習,儘量汲取更多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閱讀更多科研文獻,了解不同角度的不同觀點,啟發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所幸的是,我沒有辜負這段時光,在這國際性的大都市度過的12周裡,我有10個周末是在參加線下或線上的學術培訓班,用心地深入學習這片領域。更有每個工作日裡跟隨老師接診的那麼多病例,門診結束後老師總會給我們一段答疑解惑的時間,那些圍坐在辦公桌旁聽老師傳道授業的美好片段,有嚴肅有歡笑,都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2018年我也曾在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胎兒醫學產前診斷中心進修,熟知不良妊娠、出生缺陷對女性和家庭的沉重傷害,接受過專業的醫療諮詢培訓,便對生命更為敬畏。如今,又有幸接受了生殖免疫領域的專業學習,更懂得孕前和早孕期規範合理診治的重要性。我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醫生,因為有了這些寶貴的學習經歷,跟隨過這些享譽國內甚至國際的醫學大咖,便有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利用我之所學,為當地的女性朋友提供更好更規範的專科診療。
種子已經種下,希望來日,一路芬芳一路花。
文/ 周芸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
——————
——————
原標題:《我的仁濟情緣 | 與智者同行,與四時合信——記在仁濟醫院婦產科進修的日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