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觀是指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健康的金錢觀和消費觀應當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高中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等會讓他們產生不理性的消費。
特別是在當今的社會,金錢觀和消費觀呈多元化,高中生尤其需要在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下形成健康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做到消費支出與自己的家庭狀況和學生身份相適應,既要發揚勤儉節約的作風,又不過度節制消費,而是合理適度地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1.認識孩子攀比背後的內在需求
攀比是把雙刃刀,積極作用在於能夠激發個體的競爭欲望,產生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的動力。但物質上的攀比危害很大,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自卑、虛榮、妒忌等不良心理。兒子與同學攀比,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面子。爸爸媽媽理解兒子的心理需求,適度增加生活費,讓兒子感覺到了被尊重、理解、信任,為以後對兒子進行正確的金錢觀引導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金錢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要通過合理的、有意義的支出來實現。正確管理、運用金錢,合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一種技能。爸爸媽媽給兒子增加生活費之後,積極引導孩子合理消費。
在兒子自掏腰包吃了同學的高價生日宴而感到冤屈時,爸爸既表達了對這種講排場顯闊氣行為的否定,也肯定了兒子幫同學解圍的「義氣」;媽媽趁機教育兒子要秉持「量入為出」的消費觀。
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包容反而促使兒子進行反思,使他意識到了「擺闊是要付出代價的」,並為特困同學的尷尬和承受的壓力感到難過。
媽媽再次趁機引導兒子,同學交往中的消費,重在心意,而不是花錢多少。之後,兒子在給同學送生日禮物時,用心選擇了既表達心意又符合同學需求的電話卡,效果非常好。
3.引導孩子在觀察和親歷中學習合理消費
爸爸媽媽邀請兒子參與選購電視,給出價格區間,讓兒子自己做主。面對大額消費,兒子既慎重又理性,顯示出不俗的金錢把控能力。於是父母把幫兒子積攢的壓歲錢全部交給他自己管理,讓他在使用中逐漸確立正確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