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份浙江的小夥伴們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梅雨季,在這個雨水充沛的季節裡,過於集中降雨那免不了城市觀海,如果打的是綿綿戰線那就曬不幹內褲,真是愁愁愁。
然而梅雨季真的有很多降水嗎,口說無憑,上數據!
我們統計了近十年浙江省梅雨季節的相關數據,主要是梅雨期和降水量。
浙江的平均入梅時間是6月13日,出梅時間是7月7日,平均梅雨期24天。圖上的橫軸長度也就是梅雨期持續的時間,顏色深淺代表了每年梅雨季統計出來的降水量。
雖然每年的梅雨期有長短,降雨的類別也各不相同,但總體上來看,總降水量和梅雨期持續時間成正比,時間越長,總降水量也可能越大。我們發現2009年—2017年,梅雨季降水量最大的是2015年,全省總計472毫米,最少的是2009年110.8毫米。
如果光是這樣看數據,或許都沒什麼概念,讓我們來算個數。
首先奉上降水量的概念: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在一畝地上面的降水量到達水深1毫米。
接下來給出題幹:浙江省面積為10.55萬平方千米,浙江人口5657萬(2017年)。
那麼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當全省降水量達到100毫米的時候,總共為全省帶來水量:
以浙江省梅雨季平均降水量277.4毫米來看,一般來說,一個梅雨季我們將獲得292.657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2048個西湖的庫容量。按照2017年人均用水量439立方米的標準來算,可以供全省人民用一年多。
看上去是不是很多?其實並不是,降水量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水資源,經過蒸發、徑流等流失途徑,剩下的可利用的水資源非常少。
其實,我國一直都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據2012年的統計,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目前全國城市中有約三分之二缺水,約四分之一嚴重缺水。水資源不能得到高效的轉化和利用,才是一個我們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
短時間內這麼多的降水如果不加疏導和應對,極有可能造成日常生活災難,大家也不想在城裡「看海」,不希望田裡成熟的瓜果「泡湯」,更不願意看到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如果這些降水能夠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水資源,將或多或少緩解一些用水壓力。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統計報告
浙江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