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34;,主要是說男孩子到了七八歲就淘氣調皮的讓狗都不願理了。不過孩子最難管的年齡段是到了十一二歲之後,這個時候開始出現&34;現象,特別是男孩子,表現更加突出。
這時候叛逆表現為&34;
有的還會出現網癮、早戀、逃課厭學、離家出走、夜不歸宿、親情淡漠、自卑不自信等行為表現。有時做出來的事情,令父母頭痛不已。
來看最近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家長們感慨不已:
初一新生開學兩周,出逃兩次,還繪製了詳細逃跑計劃和路線圖
第一次出走:深夜騎小黃車出走,暈倒路邊被民工發現
初一新生小明(化名)開學軍訓結束後回到家,因為第一周是軍訓,所以學校沒有布置作業,想著這兩天終於可以好好玩一下了,於是小明拿起了手機,開始玩起了遊戲。
父母開始覺得孩子軍訓比較辛苦,回來讓他玩玩也沒什麼,但是見他一天到晚玩,最終還是忍不住說了他。不過效果並不理想,孩子照常玩他的。
到了周日下午要返校了,孩子還是不想放下手機,想在家多玩會兒,於是家長忍不住訓了孩子,孩子一氣之下自行離家出走。
後來根據民警調出的監控錄像發現,孩子騎著共享小黃車在外面到處轉悠了半天后,朝著深圳方向騎行出走。根據畫面時間顯示,凌晨3點半時,還在107國道騎行。
幸運的是孩子在第二天下午在相隔百裡的深圳找到,當時一農民工想用小黃車,發現旁邊暈倒的孩子,於是將他送到了附近的警亭。
事後家長也承認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上不對,導致孩子負氣出走。
第二次出走:&34;的逃跑計劃,孩子深夜翻牆逃出宿舍
本以為事情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周的周五晚上,在孩子們即將放學回家的前一晚,小明趁深夜宿管不備,翻牆逃出學校。
第二天老師才發現,於是家長一早趕到學校協助尋找,後來經過民警努力,很快也找回來了。
事後,家長在他的筆記本上,翻到了孩子繪製的詳細逃跑計劃,其中具體時間節點,具體路線,逃跑方式都列得很詳細。
家長們感嘆,把列逃跑計劃的心思用到列學習計劃,肯定是個學霸!
孩子接連出走,肯定有很強烈的情緒和心結未解開,家長應該耐心地、真誠地和孩子談一談,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辦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才行。
如果不找到根本問題所在,從而對症下藥,就算又強行送到學校,也不能保證孩子還會有下一次的行動。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心理,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有關係。
那麼,對於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要怎樣溝通和引導呢?
1、 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時,不要急於求成,要注意方式和態度。
與孩子溝通時,不能急躁和不耐煩,不應該以生硬的訓話式或質問式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如果是這樣,孩子寧願選擇不說話,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敏感,要面子,不要當著眾人的面來批評教育或嘲笑諷刺自己的孩子。
都說&34;,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達到良好的溝通呢?這就需要家長在與孩子交流與溝通時,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注意一下說話時的語氣和態度,講究方式和技巧,做到心平氣和地溝通。
2、 尊重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想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剛出現青春叛逆的時候,家長們都不以為然,覺得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都這樣,罵一罵,兇一兇,壓一壓就過去了。
當孩子出現某些情緒時,或者犯了一些小錯時,家長不要急著否定和教訓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以同理心去開導孩子,並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3、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首先家長要有良好的品德。
父母除了&34;,還要盡到&34;的責任,很多的家長平時都忙工作,對孩子的學習較少關心,以為出錢把孩子扔到補習班就萬事大吉,卻忘了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
4、 把孩子當大人,平等對待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家長要把孩子當大孩子看待了,要讓孩子有長大的自豪感。有好多的爸媽帶孩子上大學了,還&34;地叫著,有時讓孩子都不好意思。
當男孩子到了十一二歲時,就可以稱他們為&34;了,讓他們有男子漢的自信。女孩可以稱名字,儘量不要&34;稱呼了,讓孩子產生嬌氣心理。
遇事和孩子商量溝通,讓孩子以大人角色參與溝通討論,以平等身份對待溝通,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父母之命去強壓給孩子。
5、多和孩子相處,與孩子做朋友。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真實聽眾。當孩子講學校的事情時,要專心聽,從其中找出孩子的內心想法。當孩子出現抱怨時,要問清原因和他真實想法,再以交換意見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說教而不顧孩子的感受;對需要幹預的事應採取適宜的形式,避免簡單粗暴導致更深的隔閡。
特別是父母的陪伴成長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通過親子陪伴,培養親密關係,培養和孩子的感情,通過陪伴,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況。
6、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要找出不良情緒的成因,並正確引導宣洩渠道。
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應及時關心了解成因,並分擔他們的憂愁痛苦。要知道,不良情緒猛於虎,做父母的一定要時時留心,謹慎處理。既要耐心及時地給孩子疏導,又要教會孩子自我減壓,還要鼓勵孩子多和父母交流,這樣才可以避免許多由不良情緒導致的疾病和悲劇。
引導孩子,用寫信寫日記等形式,把煩惱和委屈轉移到紙上,或者讓孩子參加文體活動,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將惡劣的情緒宣洩出了去,釋放自己的心情。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叛逆期,所以父母要多觀察,多體諒孩子,要知道教育孩子已不能再靠施以拳頭暴力和辱罵等簡單粗暴的形式,要孩子成為一名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好父母,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走對青春期這一段人生的必經歷程。
本文原創|小李廣|歡迎關注我 ,一起學習更多的育兒及家庭教育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小李廣點讚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配圖源於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