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雲南的人,有兩個地方是很值得去的,那就是西雙版納和瑞麗。這兩個地方都是傣族人的世界,不僅風光迷人,人也婀娜多姿。在大城市呆慣的人去那裡感受一下淳樸的少數民族風情,那是非常宜人的。
盛夏過後,我與一位海派小說作家去雲南採訪。到昆明時,一位朋友向我建議說:「西雙版納你們一定得去,對一個作家來說,不去那裡將會遺憾終身。」從昆明到西雙版納自治州的首府允景洪有兩種交通方式可供選擇,坐長途車走高速8個小時左右或乘飛機鳥瞰大地45分鐘直抵允景洪。我們權衡了一下,機票的價格相對坐長途車所需花的車票食宿錢來說並不貴多少,所以我們決定還是坐飛機去。
去的那天,天氣似乎特別的好。藍天上飄著朵朵白雲,給人一種虛無飄渺如人仙境之感。俯瞰大地,山巒起伏,河流蜿蜒而過,偶爾掠過的小塊平原,那田地整治得猶如一塊塊綠地毯般的舒坦。
飛機俯衝著地後,版納機場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金黃色的廟宇式的候機樓,配之以參天舒展的椰子樹,很有一番東南亞風情。進入允景洪的市區後,旖旎的亞熱帶風光更迷人。允景洪是傣語,意為「黎明之城」,它位於美麗的瀾滄江畔。允景洪的街道兩邊到處都種植著熱帶植物,有被譽為「南國美女」的椰子樹、「世界油王」的油棕樹、「熱帶水果之王」的菠蘿蜜樹以及窈窕纖細的檳榔樹等。街上還能時而看到穿著鮮豔民族服裝身材姣美的傣家婦女飄然而過。一種置身於「異域他鄉」的感覺油然而生。
據說,傣族人每年過潑水節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遺憾的是我們去得不是時候,但聽說1961年4月15日,周總理曾在允景洪的「春歡」公園和曼聽寨附近與傣族人民一起度過了潑水節,我們想到那裡感受一下潑水節的環境氛圍也好。
傣語所說的「春歡」,即靈魂之園。過去封建領主以及大小頭人每年都要到這裡遊玩賞花一次。以後由於無人管理,「春歡」園逐漸衰弱。1982年後,國家撥款重修「春歡」園,才逐漸建起很有特色的筍塔、八角亭、傣族「薩拉」亭,並建起了總理參加傣族潑水節的紀念像,使「春歡」同重現生機,成為一個很有特色的景點。
步出「春歡」園,已是夕陽時分。主人邀請我們去曼景蘭品嘗風味獨特的傣家菜。曼景蘭是個村寨,改革開放以後,這裡已成為旅遊村,有十幾戶農民先後在這裡辦起了傣味餐廳,形成了一條傣味街。傣味餐廳的式樣全是傣族樓那種建築,很有特色。餐廳的名字也取得十分動聽,如玉池椰樓傣家餐廳、千瓣蓮花飯店、圓門傣味餐廳等等。我們走進一家叫迎賓樓的傣味餐廳。那店主很會招徠生意,每晚總要安排一些穿著傣族盛裝的俊男倩女在門口打腰鼓、敲鋩鑼迎候客人。客人就餐時,店主還特意安排表演少數民族歌舞,並按照傣族風俗向客人扔香袋,使客人既可品嘗傣家菜又可欣賞當地少數民族歌舞風俗,一舉兩得,氣氛煞是熱烈。版納的朋友向我介紹說,這家餐廳生意特好,每月淨利潤不下3萬,可容納十幾桌的餐廳必須預訂才有座,幸好版納的朋友先前已為我們預訂了座,才使我們免失這飽眼福和口福的機會。
傣味菜風味獨特,但價錢不貴。那天我們六七個人點了十幾個菜,才花了二百多塊錢,如在上海,那桌菜起碼得花500元錢。傣味菜十分豐富,從製作方法來講可分為烤、蒸、剁、醃四大類,味道可用「酸辣香」概括。那大我們吃了幾個很有特色的菜,如烤竹鼠肉。竹鼠是兩雙版納特有的動物,它生活在竹篷下面的洞穴裡,靠吃竹根為牛,一般都有四五十釐米長,很像一隻貓,但比貓肥,一隻竹鼠足有五六斤重。用香茅草烤制的竹鼠肉吃起來有一種野香味。
我們還品嘗了用香茅草烤制的魚、菌子、竹筍等。香茅草是用來製造香料的草本植物,用它的葉子來烤魚肉,香辣可口味美酥脆。用芭蕉葉蒸豬肉又是一道很可口的菜。葉包蒸豬肉,外形包裹得像粽子,打開芭蕉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肉吃起來酥香而有味。席間,服務員端上一盆炸豬皮之類的東西,但外表要比豬皮細淨,吃起來更香脆。主人問我們是何物,我們誰也沒猜中,經主人點明,才知是炸水牛皮。醃酸筍也是傣味特色菜,但阿拉上海人絕對受用不了,裡面似乎有股「餿」味。主食菠蘿飯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那是把一個完整的菠蘿當中挖空了,放進碎菠蘿塊和當地產的紫糯米蒸製而成的,色香味極佳。
我們邊品嘗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傣家菜,邊欣賞各種婀娜多姿的少數民族歌舞,漸漸沉浸在一種邊寨的氛圍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傣族的一員。